校內創業緣何難逃短命怪圈 激情來去匆匆



“學生創業團隊經營成本低,但成員自我約束力差,管理成本高,效益低下。”蔡星說,以入校時初創的“白菜幫”工作室為例,起初兩三個月,大家拿不到一分錢。後來,隨著業務的增長,每人每月工資從9元增加到30元,再到100元、300元。

蔡星介紹:“相對於社會用人成本來說,這個還算低廉,但創業團隊終始讓人恨鐵不成鋼。”

首先,作為一個創業團隊運作必須產生領導,過去同學之間都是平等的,一下子難以適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

其次,團隊成員之間的分工與合作精神不盡人意。比如布置一項業務時,需要各路人馬同時啟動進程。當到達預定時間,“你會發現60%的人按時完成了,40%的還在半路磨洋工”。“一次兩次還能諒解,但久而久之這種拖沓作風影響了整個團隊的戰鬥力。”他說。

蔡星就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團隊規定晚上上班的時間是6點,但個別成員由於習慣問題總是要遲到一刻鐘左右。其中一些成員就責問他:“為什麼我們到了他沒到,憑什麼我們做這么多工作而他沒有做?”

第三,難以利用經濟槓桿刺激工作激情。部分大學生並不是因為缺錢來參加創業社團的,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朝哪個方向努力也不明確。他們不像企業員工,需要掙錢來養家餬口。管理上的獎勤罰懶對於他們來說並不奏效,甚至有的同學拂袖而去說:“有書不好好讀,為什麼來這裡受窩囊氣!”

陳洪老師說:“"80後"、"90後"的個性比較突出,不服管理,一些創業社團因為內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常常鬧得不歡而散。”這位從企業中來的老師就經常在大學生創業團隊中扮演“和事佬”與“調停人”的角色。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創業激情來去匆匆

“大學生選擇創業項目或社團時,往往是出於滿腔熱情,根本沒有對市場需求進行充分調研,理性思考。”陳洪老師說,“如何把想法轉換為具有商業價值的產品或服務,然後再通過產品與服務取得收益支持創業活動持續進行,是大學生面臨的最大挑戰”。

當前,不少大學生創業社團與項目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激情來去匆匆”,陳洪說。

蔡星所在的創業團隊曾針對高校“90後”的學生群體製作了一本數字雜誌,前期經過艱苦運作,網上下載量超過萬人,影響覆蓋至北京30多所高校,也獲得了20多萬元的市場贊助,但好景不長,當他們想做強做大時卻遭遇“成長中的煩惱”,入不敷出,製作四五期以後就停刊轉至其他戰場。南京金陵學院董事長黃飛建表示,創業實踐不是想像中那么容易,團隊每天都有資本消耗是很多大學生沒有料想到的。

激情消退之後發現道路並不平坦,創業的團隊還能支撐多久,走多遠?回答這個問題時,蔡星與指導老師仰頭思索了半天后才說:“榮譽給了我們堅持的信心與前進的動力。”之所以能堅持到今天,是因為他們團隊不斷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北京市組織的各種大學生創業實踐大賽中取得一項項成績,並獲得客戶的好評。

“一上手就能賺到大錢的項目不可能等著大學生”。賈少華結合電子商務創業70%的“死亡率”說,萬事開頭難,同學們自稱第一個月是“減肥期”,一沒有經驗,二沒有信用,三缺乏老客戶。

市場與社會認可度不可一蹴而就,而是隨著創業進程不斷深入與發展逐漸積累起來的。“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堅持與韌性,絕大多數創業項目都死在黎明前的黑暗。”他寬慰大家,“今天很痛苦,明天更痛苦,但後天會很快樂。”

“這就需要做好大學生創業"幫扶棒"的接力工作,提高同學們把握商業價值與運營項目的能力。”李傑表示。

創業一條街幾乎成為裝扮學校迎接領導視察的“面子工程”

前不久,北京一所高校學生創業團隊計畫承辦一個全國性公益巡展。當他們到校外聯繫,以期得到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的支持時,有關方面要么就懷疑真實性、大學生團隊有沒有這個能力與資質實施,要么就不屑一顧,拒之門外。隨後這個創業計畫便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