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創業緣何難逃短命怪圈 激情來去匆匆



萬里學院今年已有140名畢業生從事實體公司經營。但在校長陳厥祥眼裡,這個百分之一點多的比例“太低了”。

讓大學生嘗試失敗並非壞事,關鍵是怕他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打消他們今後再創業的念頭。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失敗率高,除了市場客觀規律外,賈少華把其歸結是高校走入創業教育的誤區所致。

前段時間,賈教授在國內部分高校創業一條街、創業園區走訪時發現,辦公桌與貨櫃都是學校提供的,甚至還提供啟動資金等,“這叫什麼鼓勵大學生創業,簡直就是行創業項目之名,做學校面子工程之實。”他說:“真正的大學生創業實戰應該是自主決策,自己投資,自我管理,自負盈虧”。如果校方提供一切完備的條件,學生感受不到破產的風險,生存、倒閉無所謂,人的潛力就得不到應有的發揮。

“目前辦學觀念與管理體制不改革的話,大學生創業永遠是曇花一現”。賈少華提出,高校允不允許對創業實戰的大學生進行個別教學,單獨考試,網上交作業,甚至創業實踐好的項目可以進行學分置換等問題,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

現在,大學創業一條街上缺乏真正意義的創業項目,大量的是一種創業訓練,因此“短命”也是必然的。這位教授透露,“有的學校投入很大但成效很差,創業一條街幾乎成為裝扮學校、迎接領導視察的面子工程,獲取上級更多撥款的"釣魚工程"”。

校園學生市場的天地太小,資源有限,與市場實戰相距甚遠,關起門來“創業”的前景可想而知。賈少華直言不諱地說:“不跳出校園的溫室進行創業訓練或實戰,大學生創業一條街永遠是一個花架子。”(記者李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