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史?是文?

記得從前看書時,常見到這樣的話語,“二十四史非史也,帝王將相之家譜也。”時,我常會感到氣憤。一種中國文化的責任感油然而生。先人們千辛萬苦紀錄下人類進程的符號,才搭建成以座溝通古往今來的橋樑。後人也才得以撫摸文化的脊樑。而我們卻對我們的歷史如此不敬。那時心裡很單純,以為書上的都是真理,史書上的故事便是歷史。以為讀遍先人之書,便抓住了中華文明延續的精髓和紐帶。

大師當語文老師問道司馬遷為何要這樣寫?這樣寫的目的何在?時,我突然渾身以顫,難道這部太史公傾畢生之力,不惜巨大代價二完成的鴻篇巨著只是以個美麗的謊言?這在字裡行間中活生生的人物,那些環境和動作只是為了襯托某以中心設計的?天哪,歷史難道是可以拿來設計的嗎?它只是為了供人消遣的小說嗎?

歷史需要真實。一個歷史學家和一個文學家的責任是不一樣的。文學可以虛構,但歷史必須嚴謹,歷史學家的筆下來不得一絲馬虎,因為他是對歷史負責,對那些曾經的存在而負責。作為一個歷史學家,他的基礎工作是把歷史客觀真實的展現出來,而把歷史通過仁義的標尺丈量後的殘餘。當然,絕對的客觀不能作到,但是總不能把歷史當小說,加上自己強烈的主觀色彩。在《鴻門宴》中項羽的可愛和劉邦的可惡又何從體現呢。難道太史公的以句“自矜功伐”便能左右項羽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嗎?

我不懷疑《史記》的價值,我只是不喜歡把《史記》當作小說看待的語文課本的做法。語文課本是能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的,我不希望大家失去對歷史的尊敬和對真實承認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