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關於調研報告4篇

20xx年12月下旬,我在省委黨校20xx年第二期中青班學習期間,赴全省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城市——大冶市,圍繞“如何推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真建真評真用,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這一專題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調研,先後到4個鄉鎮(街辦)、8個村(社區)、2個學校、2家醫院以及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訪局、衛生局、教育局等單位進行了實地調查,召開座談會14場,共座談幹部民眾200餘人。

一、大冶市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設的作法與啟示

大冶市素有“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之美譽,是華夏青銅文化的發祥地、近代民族鋼鐵工業的搖籃。全市國土面積1566平方公里,總人口92萬,轄10個鄉鎮、3個城區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國有農場。當前,大冶步入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同時也進入了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在大力推進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隨著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力度的不斷增大,各種利益關係相互碰撞,各種社會矛盾相互交織,社會穩定蘊涵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大冶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的執政理念,積極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設,注重從源頭預防和減少不穩定因素,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為我們提供可資借鑑的經驗與啟示。

(一)“領導重視抓真建”是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關鍵。大冶市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領導小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加強組織領導。層層分解落實責任,要求各鄉鎮(街辦)、各單位也相應建立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領導小組,加強對相關項目的風險評估。制訂出台了《大冶市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辦法(試行)》(冶辦發〔XX〕36號),對評估的範圍、內容、責任主體、實施程式和責任追究等做出了規定。一年來,大冶在市政府“十件實事”、工業園區建設等重大項目中,堅持把民生問題放在首位,廣泛傾聽民眾呼聲,充分尊重民眾意願,公正科學地進行風險評估,有力減少涉穩問題的發生。大冶湖清淤工程、民政“四院”建設、城區刷黑工程、經濟開發區園區、鄉鎮工業園區征地拆遷等13項重大工程沒有出現因決策失誤引發越級上訪、群體性事件,特別是經濟開發區園區建設拆遷4000餘戶,無一戶一人越級上訪。

(二)“科學客觀抓真評”是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核心。大冶對涉及民眾利益的重大決策事項等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風險源,認真開展了風險評估。評估的基本原則是,預防為主,統籌兼顧的原則;服務科學決策,促進項目穩妥實施的原則;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原則;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依法評估、規避風險的原則。評估的主要內容是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四個方面。合法性主要指是否有充分的政策、法律依據;合理性主要指是否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和大多數民眾的根本利益,是否兼顧各利益群體的不同訴求,是否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可行性主要指是否徵求了廣大民眾意見,是否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時機是否成熟、適時,實施方案是否周密、完善;安全性主要指是否存在引發群體性事件和其他影響社會穩定的隱患,是否有相應的預警措施、應急處置預案和對策措施。評估的具體方法是堅持依法依規,堅持走民眾路線,由評估責任主體牽頭,通過召開座談會、重點走訪、問卷調查、民意測評等多種方法,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切實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使決策最大限度地反映不同群體的合理訴求。今年來,大冶市對社會穩定重大項目、事項制定評估方案53個,召開風險評估座談會65次,重點走訪221次557人,問卷調查38次,民意測評73次,基本保證了風險評估的準確可靠與客觀公正。如該市陳貴鎮引進浙江老闆投資3000萬元建設銀石碳酸鈣項目時,通過風險評估了解到當地民眾認為該項目存在污染、反對的聲音很強烈。該鎮迅速組織專班到浙江等地實地考察,核實該項目確有較大污染後,立即叫停,並做好善後工作。

(三)“健全機制抓真用”是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根本。一是實行定期研判機制。鄉鎮(街辦)、各部門單位的維穩領導小組,每月進行一次社會穩定形勢分析研判,針對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研究解決措施,及時妥善予以處置,對研判情況及時報市維穩辦,市維穩辦對於基層單位獨立難以完成的問題協調相關部門共同處理。市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領導小組每季至少召開一次工作會議,聽取鄉鎮(街辦)、各維穩成員單位所蒐集歸類後的信息,對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動態情況進行研判,作出工作部署,確定包案領導,責成相關單位抓好落實。如該市靈成工業園11月份蒐集到園區拆遷擴建中民眾在還建選址、勞力安置上有顧慮後,及時向市維穩領導小組反饋,經認真研究後領導小組向工業園提出了合理安排選址、優先安排就業的建議,解除了民眾的後顧之憂。二是實行即時研判制度。維穩領導小組針對重大政治活動、重要敏感日,以及可能對社會穩定造成較大影響的極端事件、突出性群體事件,即時進行研判,找準問題原因,預測發展趨勢,提出處置意見。在該市有色銅山口礦尾砂庫擴容移民搬遷工作中,得知陳貴鎮南山村王南田灣少數民眾不滿意村莊新址、準備煽動民眾集體上訪的信息後,迅速組派專班到該灣開展風險評估,民意測評結果為大多數民眾同意村莊新址。工作專班迅速將結果公之於眾,澄清是非,民眾紛紛譴責煽動民眾上訪的為首分子,成功制止了一起群體上訪苗頭。三是實行研判預測風險報告制度。大冶市在全面收集掌握情況信息的基礎上,對評估事項可能引發的社會矛盾所涉及的人員、範圍和劇烈程度以及風險的可控性進行等級評估和深入分析研判,形成評估報告。如XX年9月,大冶市銅都廣場有限公司股民與420餘家經營門店商戶因租金問題發生衝突,大冶市政府工作專班及時介入,經過風險分析評估,意識到即將到來“十一”長假是經營戶生意的高峰期,如糾紛不決好將有可能會引起商戶上千人參與的群體事件,及時形成評估報告上報至市主要領導,市政府從維穩大局出發迅速加大化解力度,促使銅都廣場有限公司與商戶於10月1日凌晨2時達成協定,從而排除了一起涉及千餘人的群體性事件隱患。

(四)“強化責任抓真乾”是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保證。大冶市規定各級、各部門和各單位主要領導為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第一責任人,強調要及時研究解決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具體抓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組織實施。將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考核範疇,作為各級綜治信訪維穩部門年終考核的重要依據。凡發生嚴重群體性事件的,取消責任部門及主要領導當年評優、評先資格。發生重大不穩定事件造成嚴重後果的,主要領導必須引咎辭職。對構違紀的,按照有關規定給予黨紀、政紀處分。凡決定實施的重大決策、項目和事項,大冶市基本制定了風險化解方案,落實工作責任和措施。XX 年6月份以來大冶市共組織64個重大、重點建設項目參加了“項目評審會”,風險評估率達100% ,沒有發生一起因此上訪和阻礙施工的事件。今年來,大冶社會大局呈現出維護社會穩定能力提升、群體性事件數量下降;矛盾調解成功率提升、民轉刑和民事案件下降;基層社會管理能力提升、公共安全事故下降;行政執法能力提升,非正常上訪問題下降的良好局面,保持了社會政治穩定、治安平穩。

二、當前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大冶市自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以來,取得了積極成效,總體情況較好,但仍處於初級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風險評估意識不夠強。工作發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沒有真正轉變認識和理念,重大決策前還沒有養成評估調研的習慣、不注重廣泛徵求民眾意見,對民眾反饋的意見不夠重視,民眾參與度不高。

(二)風險評估項目不夠全。雖然各地對應該評估的事項做了明確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中真正列入評估的事項還比較少,“風評”還是“選擇性”程式。有的雖然進行了風險評估,但對問題估計不足,實施後,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就束手無策。

(三)風險評估主體不科學。科學運用評估結論上做到不夠,一些職能部門為保證項目進度,評估事項走“簡易程式”,評估結論按照黨委、政府的意圖“走過場”,致使風險評估流於形式,不能充分體現科學性,評估的結果對於做決策、上項目也並未具有實質性的“一票否決權”。去年該市還地橋鎮引入大規模養鴨項目,對項目先期進行了風險評估,但由於評估過程的科學性不強,造成養鴨戶虧本和環境污染,導致部分民眾因此而上訪。

(四)風險評估程式不規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是一個新生事物,工作制度機制尚不健全,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存在業務能力不強、操作不規範等現象,使評估效果打了折扣。

究其原因,一是重視不夠,思想認識不到位。少數鄉鎮(街辦)、部門單位認為風險評估是形式,在工作中走過場、應付了事。二是業務不精,操作程式不規範。三是相關部門對風險評估的指導、協調、督查不夠。

三、推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真建真評真用的對策思考

建立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 是維穩工作追尋的社會矛盾由被動調處向主動化解轉變、事後處置向事前預防轉變、治標向治本轉變的重要路徑,是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社會管理建設的重要手段,對促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從源頭上消除社會風險誘因,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一)加強領導,增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權威性。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從根本上講,是一套約束政府行政行為、對行政權力進行監督的制度,在實施過程中涉及部門多、影響面廣,決不僅僅是政法部門的事情,因此,單憑政法委、維穩辦的力量很難推動這一制度的真正實行。各級黨委、政府應從黨和國家事業的大局高度來重視、支持、推進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作為社會管理的首要環節與前置條件,依法納入政府的科學決策與績效考核體系之中,提高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的權威性。目前,各地各級維穩辦機構設定不一、職能定位不明確、發揮作用受限制等問題普遍存在,應儘快採取有力措施,解決基層維穩辦“無權辦事、無人辦事、無錢辦事”的局面,使其在推進風險評估、維護社會穩定工作中更好地履行職能。

(二)明確主體,增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科學性。目前制度中規定“誰決策、誰評估、誰負責”的原則,這種制度設計實際是運動員和裁判員兼於一身,由決策者自己組織評估,難免會從自身利益出發,很難客觀公正評估可能引發的社會風險,甚至可能掩飾社會矛盾。為了避免上述缺陷,應考慮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實行評估主體與決策主體相分離。成立具有中立身份的第三方風險評估機構,負責對一定區域和範圍內的決策事項進行客觀公正的風險評估,並對評估結果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個評估機構既可以是不承擔行政職能的社會中介組織,也可以由政府從監察、信訪、維穩、法制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其運作既可以按照商業化的模式進行,也可以作為行使公共管理職能的政府組織運行。評估者與決策者相分離的最大好處是,以評估的系統化、專業化來保證決策的科學性,最大限度地排除各利益相關方的干擾,防止公共權力通過決策環節侵蝕公共利益,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三)分類施行,增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針對性。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引發的社會風險的原因與機理之間有著差異,因此在評估方法、操作流程上應有很大不同。從目前出台的相關規則來看,總體規定比較籠統,沒有針對不同的評估對象設立專門的評估操作程式。要從源頭上預警和化解社會矛盾,就應根據不同社會風險的形成機理,在企業改制、征地拆遷、涉農利益、教育醫療、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城市公共服務管理等重點領域,分類制定專項辦法,採用特定的評估操作程式,形成系統的配套制度體系,有針對性地進行維穩工作干預。

(四)完善程式,增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規範性。一是明確風險評估實施的“三核心”。 核心是審查決策事項的合法性、評估決策事項的有益性、調查民眾對決策事項的支持度,並將三個方面細化為多個可量化考核得具體指標。二是明確風險評估操作的“五步法”。(1)由決策建議或項目建設部門制定評估方案,組織開展初評。(2)由維穩主管部門會同法制、業務主管部門或委託第三方對評估事項進行評估。(3)通過召開聽證會、問卷調查和媒體公示等形式廣泛徵求民眾意見。(4)召開專家、部門和民眾代表評審會,確定風險係數。(5)黨委、政府運用評估成果,進行科學決策,消除不穩定因素。三是明確風險評估報告的“三必須”。(1)必須有風險等級的評定。把擬決策事項可能帶來的社會穩定風險從高到低劃分為四個等級,即一級預警(風險很大)、二級預警(有風險)、三級預警(風險較小)、四級預警(無風險)。(2)必須有風險承受能力的評估。對擬實施地區民眾承受風險的最大能力進行評估,得出結論。(3)必須有防控風險的對策。對影響穩定的風險源進行客觀分析,提出將風險降到最低限度的對策措施。

(五)強化責任,增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自覺性。黨委、政府要加強對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的督促檢查,定期通報有關情況,指導監督相關部門自覺履行職責。對在重大事項決策過程中對應評估而未評估、組織實施評估流於形式、以及防範化解工作不到位引發不穩定問題或群體性事件,給社會穩定造成嚴重影響的,要依照有關規定,追究相關責任領導和直接責任人的黨紀、政紀和法律責任。

(六)評用結合,增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實效性。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應成為各級黨委、政府重大決策的一項“剛性門檻”,切實保證風險評估在決策之前、評估結果用於決策之中,即超過了社會風險承受能力的決策就應當調整、暫緩甚至取消,真正確保發展的速度、政策的尺度、改革的力度與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有機統一。要正確處理好政府“維穩”與民眾“維權” 的關係,樹立“維穩就是維權,維權才能維穩”的新理念,在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等實施過程中,充分了解民意,加強科學的分析論證,把過不了民意關、觸動了穩定線的決策予以淘汰,而不是硬上,有利於各級黨委、政府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公眾通過參與可以與政府及職能部門加強良性互動,有利於密切黨群、幹群關係,提高政府公信力與民眾支持度。同時,評估明確了風險點與防控的著力點,有利於趨利避害,防患未然,從源頭上化解矛盾糾紛,不斷增強維穩工作的實效。

關於xx縣市場中介機構存在情況調研報告
2024年關於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中介機構是市場機制運行的最主要主體之一,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承擔著比較重要的責任。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各類中介機構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據筆者調查,目前我縣經工商行政部門註冊登記的各類中介機構已經有8大類112家,這還不包括一些未經工商註冊登記的。大量的中介機構的存在,給人們的社會生活經

濟活動帶來了便利,滿足了市場,也滿足了人民民眾的需求。但是,目前,中介機構市場存在著的一系列問題,對市場經濟秩序造成了一定的擾亂,同時也給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帶來了嚴重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地加以研究,努力抓好中介機構的管理和監督工作,使其規範、健康地發展壯大。

一、當前中介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政企不分或事企不分

許多中介機構的服務行為是市場行為,但一些行政因素、行政行為在干擾和妨礙市場行為,致使中介機構不是站在中立的立場上服務,失去了公正性。具體表現在:①部分行業的中介機構還沒有完全同行政部門脫掛;有的行政部門的下屬單位仍在履行本屬中介機構的業務,而一些比較特殊的壟斷性行業,只有較少的一、二家中介機構,中介機構藉助行政部門的影響承攬業務,不許他人插手。②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還有在中介機構兼職的情況;業務人員雙重身份,既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同時又是中介機構從業人員。③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以本人或以配偶子女的名義在中介機構入股,參與中介機構的分紅;有的以辦公場地折合股份,有的以支持中介機構發展的名義直接用現金入股,還有的則以家屬子女的名義進行參股。④行政部門在中介機構報銷費用,有的甚至直接由中介機構給機關部門發放獎金、福利。⑤機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參加中介機構組織安排的高消費活動,活動的費用由中介機構承擔。由於上述一些因素的影響,導致了中介機構同行政部門的千絲萬縷的聯繫。

(二)無照經營或超範圍經營

主要表現在:①黑市中介;不註冊登記,不交納稅金,無經營執照,無資金場所,從業人員無執業資格,僅憑一張廣告,一個電話,或一個簡易的招牌從事中介活動。②私下交易;不按行業規則辦事,唯金錢是從,有人肯出錢就什麼業務都可以做。③超經營範圍承攬業務;明明是經核准從事職業介紹的,但房屋出租、二手房銷售等等都做。

(三)盲目收費或只收費無相關的服務

表現在:①服務項目收費標準不明確,收費存在盲目性。②一些服務項目雖經物價部門核定,但彈性較大。③一些獨家經營性的服務項目或壟斷性行業的服務項目收費標準高,或只收費但無相關的服務。

(四)無執業資格或業務水平低

一是對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不熟悉不清楚,對相關的行業規定也不熟悉;二是未經上崗培訓,也未參加過相關部門及上級組織的學習考試;三是服務效率低,業務不熟練。四是持有效上崗證件、具執業資格者較少。服務不是以質量取勝,而是靠拉關係、找熟人、走後門。

(五)承諾不兌現或弄虛作假

有的中介機構為承攬業務隨意承諾,承諾了不兌現;有的業務承攬後半途而廢,收取的費用又不退還;有的出具的文書不真實,搞虛假證明、虛假報告,或對被服務的項目、被鑑定的物體本身就不清楚不了解,不進行現場的調查勘測或測定,而是憑藉服務對象的授與。

二、原因分析

(一)政府職能轉變還未完全到位,職能部門監督不力

從調查了解的情況看,我縣社會中介機構的管理監督工作除工商行政部門、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採取了一些監管措施外,其他一些政府部門大多沒有開展針對性的工作,基本上處於“放任自流”或任其發展的狀況。事實證明,行業主管部門管與不管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縣勞動與社會保障局監管的縣人力資源職業介紹中介機構,勞動部門無償專門提供集中經營的場地,17家中介機構在統一的平台上運營,統一發布信息,執業人員的資質由勞動部門組織培訓、考核,並由省廳對考試合格者頒發證書。17家中介機構成立了行業自治組織,建立了相關的工作規則、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等,所以相對來說我縣的中介機構勞動力職業介紹這塊就比較規範一些,問題就相對少一些。

(二)中介機構與政府職能部門未完全脫鉤,同行業管理部門還存在利益上的關係

雖然近幾年來對行政機關與所辦企業脫鉤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有的企業改制後仍然與行政機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是人員上有的雖然從行政機關中“走”了出去,但行政機關中的工作人員同中介機構中的執業人員都是一些老同事,有事無事還經常聚在一起。二是一些部門利用本部門空閒房屋出租給所管理的中介機構作營業房。三是少數行政部門有些工作人員在中介機構投資入股,包括有用親友、家屬子女名義投資入股的。四是事業單位改革不徹  底,一些行政部門特別是國土資源、環境保護、質量技術監督等一些行政部門,無論是人員還是經費都還沒有同行政機關完全脫離關係,事業單位雖然有自己的法人,但經營並不獨立,只是搖身一變乾起了社會中介的行當,所以其行為表現為行業壟斷,受行業主管部門保護,市場競爭不充分,更談不上公平、公正。

(三)法律法規、制度還不健全,相關的

法規建設還比較滯後

目前,關於中介機構的設立、運作、業務範圍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還比較少,尤其是對中介機構管理監督方面的法律法規更少,即使有的也只是原則性規定,缺乏針對性、操作性,再加上許多新型中介服務業的出現,法規建設的滯後,導致監管領域出現了真空,導致許多中介單位認為自己是“無人管”的,或是主管單位管不到的,進而在開展業務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

(四)行業協會未普遍建立,行業自律管理不夠

行業自律是規範中介組織的核心環節,中介機構應當參加行業協會,或成立中介行業協會。但現實中,各中介組織都是“自顧自”,普遍未建立行業協會,更不要說制定職業準則、執業規則、獎懲規則、信用等級制度,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規範、約束執業行為了。

三、應採取的措施

中介機構依據行業分類涉及的行業和部門比較多,就我縣的情況看,共涉及財政、司法、科技、建設、水利、質量技術監督、環保、稅務、公安、民政、勞動、人事、審計等十多個部門。面對這么多的行業分類,這么多的形形式式的中介機構組織,要加強對他們的管理和監督,使其行為在市場運行機制的法則下,遵循自願、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按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規範運作,確實是項比較艱巨的任務。因此,加強對中介機構組織的管理監督工作,規範中介機構的行為,是項政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行業主管部門的教育、管理和監督,需要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監督,只有綜合治理齊抓共管,才能使社會中介機構得到健康發展。

(一)行業主管部門必須認真履行職責

按照行業分類和部門之間的職能分工,各行業主管部門對本系統行業中介機構的管理與監督工作具有不可推御的責任。就我縣中介機構目前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當前各系統行業主管部門尤其要重視和加強以下幾項工作:一是要把好中介機構的市場準入關。行業主管部門對本系統行業申報設立的社會中介機構要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凡是未取得執業資格和專職執業人員少於3人的,都不得同意或批准從事中介活動。《浙江省社會中介機構管理辦法》對此明確了五個方面的條件要求,行業主管部門、工商部門不得放寬條件,降低標準,使一些不具備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從事相關的中介活動。二是要加強對中介機構的業務指導,開展相關的業務培訓,提高中介機構執業人員的業務素質。當前中介機構組織的執業人員業務水平還比較低,與被服務的客戶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服務的效率和質量還難於令人滿意,因此,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要重視和加強業務培訓工作,使之業務素質不斷提高,從業行為進一步規範。三是要督促和幫助建立本系統行業中介機構的執業規則和管理制度,督促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尤其是行業行規,不斷增強行業的自律意識、法律意識。四是要加強對執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誠信教育。適時組織開展一些檢查、評比、考核等工作,獎勵先進,宏揚正氣;同時對一些不遵守行業行規,無序競爭,不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弄虛作假,不誠實守信的單位和個人要及時進行調查處理,通過適當的場合與形式,予以公布和曝光。通過建立黑名單制度等一些措施,限制其在今後的中介服務方面的一些行為,使其不能或不敢違反職業道德,不得不自覺地誠實守信。

(二)部門與部門之間必須緊密配合

依據中介機構的行業分類,涉及的行業部門比較多,而且行業部門與行業部門之間在職能上還有一些重疊和交叉的。如審計機構的審計質量是由審計部門負責監督的,但審計機構的財會業務、註冊會計師的資格卻應該是財政部門負責監督管理的。這就要求各部門之間要相互密切配合,唯有這樣才能使一些監督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實。根據各部門之間的職能分工,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中介機構申請工商註冊登記時,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條件和要求進行審查,對條件不具備或未經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的不得予以登記。審計部門要加強對獨立審計機構的業務質量進行監督。縣財政、司法、科技、教育、建設、環保、質量技術監督、國土資源、公安、民政、勞動保障、人事等部門要加強對本系統行業中介機構的業務指導和日常的監督管理工作。各部門要各司其職,互相配合,真正把所擔負的管理同監督工作擔當起來。加強協調聯繫,適時溝通反饋信息,防止不負責任或相互推諉。

(三)行業協會必須從事與開展行業自律活動

從目前的情況看,大多數的行業協會都沒有發揮作用,行業協會還沒有從事行業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有的協會從設立到目前沒有開展過活動,有的協會開展了一些活動,但所從事的是一些與其行業管理毫不相干的事情。還有一些協會,以服務為名,只收費不服務,變相為單位搞創收謀福利。行業協會既無章程,又無自律規範,所以各系統部門要對加強對行業協會的領導,對行業協會的性質、職能要科學的定位,使之擔負起相應的行業管理職能。針對行業協會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行業主管部門要引導和幫助協會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加強協會內部管理,進一步明確協會設立的宗旨,幫助建立相關的活動章程。二是制定本行業的自律規範和獎懲規則,使之成為一個行業自律和監督管理的工作機構。三是開展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執業人員的素質,引導本行業中介機構上規模、上水平,指導成員單位的發展。四是建立本系統行業的信用等級制度,對違反協會章程,無序競爭,不講誠信,弄虛作假等予以公開或曝光。

(四)社會各界應當廣泛參與共同監督

中介機構的管理監督工作,是項系統工程,光靠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的工作還不夠,還必須要由全社會來共同參與。首先,要在社會上形成遵紀守法、遵守職業道德和誠實信用的良好氛圍,形成強大的輿論監督體系,形成人人遵守法律法規,遵守行業規則,講求信用。其次,中介機構組織要加強對自己業務的宣傳和公開工作,便於社會各界的了解同監督。尤其是服務範圍內容,服務方式,收費的依據標準等要進行宣傳公布。第三,要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對不良行為要及時向有關管理部門進行投訴舉報。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要設立相應的投訴舉報電話,意見箱監督卡,方便民眾;同時對一些不良行為大家要善於和敢於舉報,從而形成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民眾廣泛參加的監督格局。

關於區域教育現代化工作的調研報告
2024年關於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為促進全市教育事業科學、和諧、可持續發展,研究解決我市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尋找破解難題的策略,我對全市教育現代化建設工作進行了調查、研究和分析。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全市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工作取得的成績

區域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的綜合體現。“十五”以來,我們採取分步實施、“化整為零”的辦法,以實施鄉鎮教育現代化工程為抓手,全力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全市農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得到鞏固,義務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各學段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保持高位增長。積極扶持特殊教育發展,動員社會各界關愛殘障學生;加快發展高中教育,努力提高國民教育水平;不斷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高職中教育結構更趨合理;學前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加速,教育體系不斷完善。

二是辦學條件顯著改善。通過向上爭取、地方配套等多元投入,全市先後實施了危房改造、布局調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項配套”等建設工程,教育基礎設施不斷完備,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擴大,全市先後建成省命名的視窗學校53所。18個鄉鎮創成揚州市教育現代化先進鄉鎮。

三是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加強師德師能建設,骨幹教師、各類名師隊伍不斷壯大。推進精緻管理,狠抓教學過程,全市中國小教育質態明顯提升。以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為動力,進一步加強德育、美育、體育等工作,課堂教學效率進一步提高。以聯考為標誌的教育教學質量連年攀升,XX年聯考本二以上進線人數達2033人,向全市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四是教育貢獻份額擴大。近年來,全市每年都向高校輸送新生4000多人,有效緩解了地方就業壓力。積極實施“教育富民”工程,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職校畢業生100%實現就業,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近5年,全市有700多人通過自學考試取得專科以上學歷。近3年,20多萬人次接受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萬多人次接受職工崗位培訓,1.2萬勞動力通過培訓實現內轉外輸。

五是發展環境明顯最佳化。市、鄉黨委和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斷完善組織領導體制、目標管理體系和考核獎勵機制,教育投入不斷加大,扶貧助學活動廣泛開展,全社會重教、支教氛圍日益濃烈。教育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發展環境明顯最佳化。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仍面臨不少困難:有的鄉鎮、部門對推進教育現代化認識不到位,等待觀望,進展緩慢;教育投入相對不足,部分學校的辦學條件亟待改善;教育體系和結構還不夠完善,教育布局有待進一步整合最佳化;區域教育發展不夠均衡,縮小城鄉教育、學校之間發展差距任重道遠。

二、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所需要做的工作

1.實施科學發展規劃。教育現代化工程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重規劃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堅持把推進教育現代化與城鎮化戰略結合起來,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與推動合格學校建設結合起來,與實施農村教育培訓工程結合起來,從“縣域”和“鎮域”兩個層面雙管齊下,科學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實施步伐。要認真對照省定的教育現代化評估指標,堅持硬體從實、軟體從嚴的要求,強化目標意識,抓住重點,克服難點,倒序時排進度,加快推進速度,確保教育現代化工程進展快、質量高、效果好。

2.最佳化教育體系結構。要在通盤考慮各類教育發展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堅持分類指導,進一步完善教育體系,最佳化教育發展結構。一是加快幼教發展。省、市已將學前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我們要加快鄉鎮中心園建設,發揮中心園、優質園示範、輻射作用,提高保教質量。要針對幼兒教育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效解決制約幼兒教育發展的體制障礙,全面實施“農村合格幼稚園”建設工程,加大省、市優質幼稚園創建力度,加快發展以社區為依託,公辦與民辦相結合的多種形式的學前教育和兒童早期教育服務。二是調整教育布局。最佳化教育布局,關乎教育發展大局,關乎綜合效益提升,必須因勢利導、科學規劃、有序推進。要採取有效措施,最佳化全市高中以及城區學校布局,提高在三星以上高(職)中就讀學生比例。加快“三校聯動”和二中遷建、創星步伐,確保達到現代化教育要求。三是發展職成教育。在大力推進職教中心新校區建設的同時,瞄準我市支柱產業、新興產業,調整專業設定,培養市場急需的套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要圍繞服務新農村建設,建好成人教育中心校,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由體力型向智力型轉變,由低層次打工向高層次就業轉變。

3.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也是保障廣大人民民眾利益的重要內容。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要切實把解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擺上突出位置,統籌城鄉、區域教育,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均衡發展總體要按照校園環境一樣美、教學設施一樣全、公用經費一樣多、教師素質一樣好、管理水平一樣高、人民民眾一樣滿意等“六個一樣”的標準予以推進。要進一步推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按照省統一部署,大力推進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食宿條件改善工程,著力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提高農村中國小標準化、規範化、現代化水平,確保國小和國中全部達到《江蘇省國小和國中基本辦學條件標準》。積極實施“城區反哺農村,高中反哺國中”的互助戰略,實施結對幫扶,促進整體提升,不斷縮小城鎮之間、鎮域之間、學校之間的差距,盡最大可能讓廣大青少年學生享受公平教育。積極開展扶貧助學,確保在郵就讀的學生不因貧失學,將黨和政府的關懷惠及每個家庭、每個學生。同時,進一步加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培植力度,通過“省頭”名優園、校的創建,實現教育高位均衡,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4.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現教育現代化,教師隊伍現代化是關鍵。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著力提升教師隊伍的現代化水平。要大力實施“名校長、名教師、名學校”工程,努力建設一支學科配套、業務精湛、師德高尚、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要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建立教師能進能出機制;要加強和改進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開展師德建設,教育和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加強師德修養,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要不斷提高教師工作水平,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提升教師的學歷層次,精心組織開展教師培訓活動,不斷最佳化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深入開展教師教學基本功訓練,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要加快骨幹教師培養,積極選拔骨幹教師、教育管理幹部到境內外高等院校、知名中國小進修深造,發揮名、特、優教師的示範作用,建立一支富有發展潛力的優秀教師梯隊,為教育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要切實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通過校本培訓、頂崗培訓等多種形式,提升薄弱學校師資隊伍整體素質;關注教師生存狀態,改善教師工作環境,逐步提高教師待遇,確保農村教師隊伍穩定。

5.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涵,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先導工程。要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建設、信息人才隊伍建設、信息技術教育等工作,努力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要積極創造條件,儘快使中國小實驗室、圖書館(室)、藝術、體育等裝備條件達到省中國小教育技術裝備二類標準要求,實現規範管理、正常使用;要以“數化校園”建設為抓手,努力使生機比、師機比、多媒體教室等硬體條件達到省信息技術裝備二類標準,實現“數化校園”創建和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的有機整合。堅持從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學生課餘學習和師生知識拓展等多個層面豐富教育信息資源,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廣泛套用。

6.豐富教育發展內涵。教育現代化的呈現方式應該是多姿多彩的,不同地區應該有不同的推進路徑。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可能無法與蘇南地區比硬體,但我們完全有能力與他們比軟實力。如何豐富教育發展內涵,充分展示高質量的辦學業績、高層次的管理水平、高品位的教育文化,這是教育系統應認真思考、精心謀劃的一項重要工作。全市各級各類學校要把迎接省教育現代化評估驗收作為提升學校管理水平、提升校園文化品位、推進現代教育管理的一次契機,藉助這次評估驗收,力爭在校園環境的建設上有新起色,在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上有新舉措,在科研興教、特色強校等方面有新亮點。

7.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積極探索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教育投入機制,為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要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投入的優先增長機制。特別是在這次創建中,對中國小基本辦學條件改善、省優質幼稚園建設和學校信息技術裝備等經費,堅持政府投入為主導、多元投入為補充、分期付款為方法,予以重點保障。要充分挖掘現有教育資源的潛力,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對布局調整中形成的閒置資產進行置換,收益全部用於學校的建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要積極拓寬教育投入渠道,運用財政、金融和稅收政策,引導企事業增加教育投入。鼓勵社會和企業捐資辦學,進一步調動社會力量辦學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資辦學和捐資助學。

三、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工作的具體措施

首先要強化政府的主體責任。加快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黨委、政府是關鍵。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在解放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進一步提高和深化對教育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的認識,真正把思想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決定》上來,統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實施意見》上來,不斷增強推動區域教育現代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要求,把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作為當前的主體工程來實施,作為政府的一項重點工作來落實,明確剛性要求,制訂量化目標,落實具體措施。各鄉鎮要儘快成立專門領導小組,認真對照省定指標,儘快研究制訂科學的實施規劃和工作計畫,切實解決教育現代化推進中的矛盾和問題,確保各項工作快起步、高質量。在堅持“以縣為主”管理體制的前提下,鼓勵和支持鄉鎮政府優先發展教育、優先支持教育,充分發揮鄉鎮政府在保障教育用地、校園周邊治安環境整治、義務教育學生控輟和獎勵教師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其次要發揮各級領導的關鍵作用。加快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各級領導責無旁貸。各鄉鎮、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是加快區域教育現代化的第一責任人,在教育現代化建設中要當好推動者和實踐者,要負總責、指導督查各項工作的推進、實施。分管負責同志要具體抓、紮實抓,抓出成效。要深入基層、深入學校,調查研究指導工作,協調各方解決問題。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對照教育現代化的要求,借鑑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排找差距、梳理問題,狠抓落實、促進發展。

第三要完善督導問責的機制。要強化督導問責工作,完善目標管理責任制,將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納入領導幹部任期目標,納入年度考核指標,與獎懲掛鈎。要加快建立約束機制,把各部門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的情況列入對部門領導政績考核範圍,定期組織專項督查。監察、組織、督導部門要履行監督職能,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各鄉鎮(園、區)、各相關部門履行工作職責情況,包括對各級各類教育的統籌管理、經費保障、設備設施、師資隊伍、教育教學管理等情況進行全面監測、評價、督促和指導,堅持標準,嚴格把關,確保各項措施真正落實到位。

關於東北“三省一區”就業、社保和收入分配形勢調研報告
2024年關於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為深入了解當前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以下簡稱“三省一區”)就業、社保和收入分配形勢,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XX年12月,我們赴黑龍江省開展調研,召開了“三省一區”形勢分析座談會,到哈爾濱市、大慶市進行了實地考察,與大慶市發改、人社、財政、民政和相關企業進行了交流座談。有關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今年以來,“三省一區”經濟增速換擋明顯,總體處於低位徘徊。同時,由於改革進程加快,創業熱潮顯現,就業、社保、收入分配形勢整體平穩。

(一)就業基本穩定,創業帶動就業趨勢顯現

截至11月底,遼寧新增就業65.1萬人,完成全面計畫93%,登記失業率3.4%,低於全年控制目標0.9個百分點。吉林新增就業人數52.39萬人,同比下降7.3%,城鎮登記失業率3.36%,低於全年控制目標1.14個百分點。內蒙古新增就業26.9萬人,完成年度計畫103%,登記失業率3.55%,低於全面控制目標0.45個百分點。黑龍江預計到12月底,新增就業72萬人,完成年計畫120%,城鎮登記失業率4.5%,低於全年控制目標0.1個百分點。

同時,各省區不斷加大創業支持力度,創客樂園、雲辦公等新興創業就業形態興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正在形成,創業帶動就業的作用進一步發揮。遼寧前10個月,扶持創業帶頭人1.3萬人,新增創業6.4萬人,累計帶動就業41萬人。吉林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高校畢業生創業小額擔保貸款取消反擔保試點,新創建大學生創業園11個。內蒙古至11月末,累計培訓創業人數5.28萬人,創業帶動就業16.35萬人,完成年度計畫126%。

(二)社會保障覆蓋面繼續擴大,待遇穩步提升

一是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為例,截至11月底,“三省一區”參保人數分別為1763.3萬人、673萬人、1086萬人和516.07萬人,比XX年底分別增加2.0%、2.7%、2.3%和3.9%;二是各項社會保障待遇穩步增加。XX年,“三省一區”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金月人均分別提高了184元、157元、224元和191元,調整幅度均在10%以上。城鄉低保等托底性社保制度水平也穩步提升。

(三)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增速趨緩

前三季度,“三省一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9元、17147元、16618元和21331元,同比增長9.5%、9.4%、8.9%和9.4%,與XX年全年相比增速分別下降了0.6個、0.8個、1.5個和0.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純收入9026元、6920元、6620元和6687元,同比增長12.3%、12%、12.1%和12.6%,與XX年增速基本持平。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成為制約經濟發展重要因素

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整體推進,“三省一區”產業結構漸趨改善,但仍不夠合理,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分別為8.6:52.7:38.7、11.6:52.8:35.6、7.4:40.8:51.8、9.5:54:36.5。二產占比過高、三產相對滯後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隱性失業等問題影響就業長期平穩和質量提高

一是隱性失業問題可能顯性化。部分企業近來一直處於虧損或開工不足狀態,為解決人員過剩問題,大多採取了內部轉崗、降薪等措施,隱性失業問題在部分行業和領域頗為嚴重,而在現行失業統計難以體現。遼寧省反映,部分鋼材品種價格已跌回20年前,很多企業處於微利或虧損狀態,雖未裁員減員,但企業人力資源過剩情況凸顯。如經濟發展進一步下行超出企業承受能力,可能會出現大幅度裁員或破產倒閉現象,造成失業率較大幅度提高。

二是勞動力市場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三省一區”均反映受職業技能和擇業觀念等因素影響,勞動力市場存在用工荒、招工難和就業難並存現象。在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勞動者素質與崗位要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尤為突出,“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技術工人供不應求”現象較為普遍。

三是就業技能培訓層次偏低。受各類技能培訓規劃整合不到位、補助標準偏低等因素影響,職業技能培訓整體水平偏低,高水平職業技能培訓發展受到制約,難以適應高技能人才培養需求。同時,中級職業技能院校定位不清、資金不足也成為影響高技能人才持續穩定培養的重要因素。

四是失業保險防失業促就業作用尚未有效發揮。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範圍過窄,結餘量大,閒置問題較為突出。“三省一區”由於國企占比高,失業人員少,表現尤為突出。在當前企業普遍反映社保繳費負擔偏重下,失業保險作用、費率和支出範圍等問題需進一步研究解決。

五是創業方面還存在一些障礙和困難。政府對創業的服務引導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到位,創業企業融資難問題尚難及時充分解決,部分地區企業註冊登記、稅務執照辦理等手續依然較為複雜。

(三)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性面臨較大挑戰

一是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贍養比過高。“三省一區”贍養比分別為2.1:1、1.7:1、1.4:1、1.9:1,遠高於全國3:1的平均贍養率,且人口老齡化速度還在不斷加快。黑龍江反映其退休人員每年以20萬左右的速度增加,養老保險基金缺口持續增大。

二是社保擴面面臨較大壓力。由於近年來社保持續擴面,大中型企業已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小微民營企業擴面難度大,近期擴面對象中即將退休人員占比較高,在職參保人員增速緩慢,擴面形勢十分嚴峻。

三是現行養老金調整機制對其制度健康運行造成了較大衝擊。“三省一區”普遍反映,現行通過行政方式調整養老金,未充分考慮基金自身平衡和各省實際,原本沉重的養老金支出負擔壓力更大,缺口進一步增大。

(四)部分地區低收入人群生活受到影響

黑龍江省反映,其13個地市中有4個煤炭和2個森工城市,近年來隨著能源枯竭,企業轉型,大量工人下崗,相當部分人員陷入貧困,基本生活難以為繼。同時,全省除城鄉低保對象外,還有部分城鄉低收入群體處於低保邊緣,生活十分困難。

總的來看,“三省一區”就業、社保和收入分配領域當前情況和面臨的問題是多方面原因共同形成的。一是當期原因,主要是經濟增速趨緩、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等;二是歷史原因,主要有國企改革部分歷史遺留問題等;三是制度自身原因,如就業創業機制不健全、社保體系不完善等;四是管理原因,如職業技能培訓過於分散,社保監察力度不足等。因此,這些問題的解決,既要著眼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和就業形態變化的現狀,也要痛下決心、採取措施,儘快解決歷史問題;既要不斷完善制度,也要加強監督管理。

三、對策建議

做好“三省一區”就業、社保和收入分配工作,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找準自身優勢,做好穩增長、調結構工作

“三省一區”應立足自身獨特的經濟結構、產業特徵,挖掘發展潛力。一是發揮工業基礎雄厚的優勢,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一方面做好能源產品深加工,另一方面拓展非能源領域工業產業鏈,不斷擴大非能源產業在經濟中比重。二是依託產區優勢,開展農牧產品深加工,大力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三是抓住國家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有利時機,推動第三產業發展,促進帶動更多就業,釋放發展潛力。

(二)綜合施策,促進就業增長、提升就業質量

一是做好就業質量監測分析。針對當前存在的隱性失業等問題做好跟蹤監測,及時出台應對措施。二是充分發揮創業帶動就業效應。抓住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潮,充分發揮市場活力,完善政府引導服務機制,構建創業人、投資人和政府溝通交流平台,營造良好創業環境。三是進一步整合職業技能培訓。針對市場需求,統籌各類培訓項目,創新培訓內容,最佳化培訓方式,提高培訓針對性。同時,加強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和使用。四是充分發揮私營經濟吸納就業的主渠道作用。落實加快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帶動就業規模的擴大。

(三)抓緊研究社保重點問題,推進關鍵領域改革

一是加快研究出台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操作性方案。適度平衡各地養老負擔,統一繳費標準,降低社保費率,擴大社保覆蓋範圍,促進地區之間形成相對公平的市場環境。二是完善“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職工養老待遇調整機制。激勵更多人多繳費長繳費,實現制度的良性循環和發展。三是妥善解決社保領域歷史遺留問題。中央、地方、企業和個人共同分擔歷史成本,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四是研究修訂《失業保險條例》。進一步擴大失業保險基金使用範圍,充分發揮其防失業促就業作用,適度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或實行浮動費率制。

(四)立足發展,發揮好就業社保在收入分配中作用

突出“發展”和“民生”兩個關鍵,堅持在發展中健全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實現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協調發展。一是發揮好就業創造社會財富,更充分參與收入分配的作用。構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發展機制,促進機會均等、就業公平,擴大增長的就業效應,激發社會活力,實現更多人通過就業參與收入分配,共享發展成果。二是發揮好社會保障對收入分配的平滑作用。社會保障制度設計中,發揮其平抑不合理分配差距的作用,通過保障和福利的轉移支付守住困難群體生活底線,通過健全社會保險合理分擔機制,使參保者權利義務對等,保障社會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

相關推薦:
關於2018全縣社區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範文
關於女職工權益維護情況的調研報告與思考
關於開發公路標牌廣告的可行性分析報告
關於公司應屆畢業大學生職業發展狀況的調研
關於三類崗位績效工資套改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縣村級財務管理的調研報告
旗工商局關於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2018關於如何發展農村經濟的調研報告
關於加強阿勒泰市基層司法所建設的調研報告
最新關於瀘西縣午街鋪鎮大水塘村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