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民營企業調研報告3篇

6月份以來,我們相繼到維揚經濟開發區、西湖鎮、邗江區杭集鎮政府、高郵市湯莊鎮政府,了解地方政府部門關於當地民營企業發展的有關情況,並深入維揚區中顯集團、金凱利體育器材公司等民營企業,了解企業經營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和建議。調研初步結束後,經過認真分析和思考,我們認為民營企業發展,企業家隊伍建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因此,我們企業二組著重從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方面進行了進一步的調研和思考。設計並發放了《揚州市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情況調查問卷》,雖然回收率不高,但從回收問卷的信息看,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現將有關情況綜合匯報如下:

一、我市民營經濟企業家隊伍的現狀

1、全市民營企業的總體情況。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採取多種鼓勵政策,因勢利導,推動了我市民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據市個私辦統計,截至XX年8月底,全市新發展私營企業11027戶,平均日增私企46戶,新增民營企業註冊資本金422.8億元,新開工投入5000萬元以上項目286個,分別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83.54%、67.65%和143%,各項主要指標全面超序時。我市民營企業家隊伍不斷壯大。

2、對民營企業家的初步認識。通過與近30位民營企業家的座談,我們感到他們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能吃苦。創業的艱辛是我們很多機關幹部無法體會到的。在高郵市湯莊鎮,宏達標準件的徐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國小文化,最初的廠房僅是自己家的廚房,做到目前業內全國第14位,從家庭小作坊到規模企業,他們付出的艱苦努力使我們深感震撼。二是敢冒險。創業就意味著冒險。這種風險不僅是財產上的損失,也會導致精神上的打擊。但只有具備一定冒險精神、抓住稍縱即逝的商機、果斷決策,才能搶得先機,獲得成功。江蘇中顯集團是維揚區一家從事冶金水電液壓機械、冶金環保設備生產的企業。XX年投入1400萬元,新上砷化鎵項目,XX年投產,目前產銷規模1000多萬元。砷化鎵被廣泛運用於微電子、光電子領域,其生產技術是一項全球性的頂尖技術,中顯集團的袁總正是用這種冒險精神,抓住機遇,投入生產,搶占了市場。三是善借力。許多民營企業家逐步認識到僅靠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已無法做大做強企業這個現實。前面提及的江蘇中顯集團,專門聘請了總經理負責企業的日常管理;高郵市湯莊鎮的朝陽集團的陳總,注重與大財團、設計院、高等院校的合作,進行產學研結合,獲得資金技術上的支持,為生物質電廠配套服務,生產相關設備。四是有困難。調研中,民營企業家反映的困難主要集中在用工、融資等問題上(在這方面,我們企業一組和三組的同志已經作了專門的分析,並提出建議)。

3、對調查問卷得到的信息分析。經過對調查問卷的匯總,我們得到以下認識:

一是從隊伍構成來看,我市民營企業家以有一定專業知識的青壯年為主。問卷調查顯示, 40—50歲的民營企業家占45.8%,50—60歲的占20.8%。40多歲,正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年富力強、閱歷豐富,有經驗,有理想,有精力。在學歷構成中,大專學歷的占33.3%,本科學歷的占25%,研究生學歷的占6.3%。從執業經理人資格看,高級職業資格占16.7%,中級職業資格占12.5%,初級職業資格的占6.3%,無任職資格的64.6%;從性別構成看,男性占79.2%,女性占20.8%。

二是從民營企業家產生途徑看,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種途徑:原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下海。前幾年各級黨委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從事民營經濟,以及一些幹部職工自己主動辭職自己創業成為民營企業家,他們的比例占12.5%。第二種途徑:改制企業轉換型企業家。在企業改革改制過程中,由原有集體或者鄉鎮企業的廠長經歷或中層領導轉換而成。這部分經營者在企業家隊伍中約占39.6%。第三種途徑:資本積累型企業家。這部分企業家包括農民、個體戶和一般職工,他們頭腦靈活,膽大心細,抓住機遇成為率先富裕起來的一部分人,他們的比例約占47.9%。

三是民營企業家對自身的地位的滿意程度比較高。調查顯示,民營企業家對自身的經濟地位很滿意的達66.7%,比較滿意的達33.3%,政治地位、社會地位滿意度也較高,很滿意和較滿意的占97.9%。說明經濟上的富裕帶給他們政治上和社會上的地位,不少民營企業家是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有機會參政議政,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

四是民營企業家對政府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了解不深。56.3%的民營企業家對政府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了解深或不了解。說明政府在向企業家宣傳經濟政策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有16.7%的民營企業家認為政府對民營企業的發展重視程度一般或很差。認為我市企業家在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激勵約束機制不完善占45.8%,政府重視程度不夠,達到20.8%,創業氛圍不濃占20.8%。

五是民營企業家希望有更多的培訓機會。調查顯示,有33.3%的民營企業家每年的培訓經費在2萬元以下,47.9%的在2—5萬元之間。獲得培訓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培訓機構,分別占50%和39.6%。希望從上級主管部門、大學和研究機構接受培訓的比例分別是39.6%和58.3%。

六是民營企業家希望積極推進企業家隊伍職業化建設。調查顯示,希望自己的企業交給自己子女的僅有29.2%,27.1%的民營企業家對接班人問題希望按市場經濟規律辦,33.3%希望由職業經理人管理企業。這說明我市的民營企業家已經逐步拋棄民營企業所有者必然是企業管理者的狹隘觀念。

二、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研分析,我們認為,我市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具備一定的專業文化素質,但綜合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從調查結果來看,雖然經過繼續教育,民營企業家隊伍的文化素質有了較大提高,但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仍占35.4%。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民營企業家,既要有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又要有融資和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但由於民營企業家工作經歷、專業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上的差異,他們的決策能力、管理水平、文化素養與市場經濟發展沒有得到同步提升。特別是部分民企老闆對稅收政策、財務知識、金融政策等知識比較薄弱,這些因素不利於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

2、對企業家、企業、員工和社會之間的關係認識不夠到位。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有的民營企業家認為企業就是我的,企業的事我說了算,聽不進不同的意見,偏面強調自己作為僱傭關係的主體,唯我獨尊。沒有正確處理好老闆與企業、與企業管理人員、與普通員工之間的關係,對社會責任認識層次較低。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不僅是捐助和環保。為員工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提供穩定的工作等方面不關注,對員工人格上的尊重認識不到位,對高層管理人員的承諾不兌現等現象不利於最大程度上發揮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導致員工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強,甚至發生高層管理人員、技術管理團隊集體跳槽,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

3、經營管理理念與企業規模的匹配性有待增強。在民營企業創業之初,家族式管理有利於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使企業快速發展。但當企業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規範企業行為,規範企業主行為。有些民營企業家對此還不能完全適應,用家族式管理方式管理上規模的民營企業,導致產權不清、體制不順、管理混亂,難以做大做強企業。

4、在巨觀經濟政策面前不夠主動。調研中,不少企業家抱怨金融部門貸款審批環節多、要求高、審批難。而對自身企業在管理上的不規範,不能主動適應金融部門貸款審查要求,在認識上有差距。再如,國家從節能環保角度出發,規定要逐步取消一次性洗漱用品。外地的不少企業變被動為主動,變危機為商機,適時生產出可供個人出差使用的“旅途寶”之類的替代產品,讓消費者使用起來更衛生、更經濟、更環保,並逐步占領市場,但杭集的不少民營業主仍守著這一“夕陽”產品,喪失發展機遇。

三、加強我市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

據統計,XX年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2.6%,上交稅收2499.53億元,占稅務部門直接徵收總額的49.3%。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從業人數1776.52萬人,同比增長8.9%。民營經濟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越來越重要,而企業家是民營企業的靈魂。加強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需要政府支持、社會關注和民營企業家的自身努力。建議:

1、市政府要對創業有成的民營企業家給予獎勵。XX年市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強優秀企業家隊伍建設的意見》的檔案,每年評選100名優秀企業家,但評價的標準是當年企業產銷規模在全市工業企業中列前100位,或近兩年投資規模在10億以上的企業。這個標準可以說我市的絕大多數民營企業是不包括在內的。市政府應出台專門的關於加強優秀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方面的檔案,不能單一地以規模、投資論英雄,可從吸納就業能力、員工收入增幅、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等多個角度,選取典型,給予獎勵。

2、新聞媒體要積極宣傳民營企業家當中的創業典型。大力宣傳民營企業家創業的事跡和對社會的貢獻,營造全民創業、以創業為榮、以創造社會財富為榮的社會風尚。市級各新聞媒體,要學習借鑑外地經驗,帶頭宣傳創業典型。鹽城市XX年在鹽阜大眾報推出“每周一星”,XX年又在鹽城電視台、鹽阜大眾報開設“創業者之路”專欄,對各類創業典型作深度報導,這一做法既鼓勵了創業者,又對有創業意向的人員起到了良好的觸動和榜樣示範作用,值得我市學習。

3、政府職能部門重視民營企業家的培訓工作。要將民營企業家培訓納入全市人才工作規劃。市政府應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出發,把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人才和社會發展規劃。要發揮工商聯、個私協會等組織的主渠道作用,建立民營企業家人才檔案,並根據全市民營企業家具體情況及產業特點,建立有針對性的分層分類培訓教育體系。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應側重抓好三個層次經營者的培訓:小型民營企業應以提高企業運行的規範化運營程度,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為主要內容;中等的民營企業經營者應以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特別是如何擴大企業經營的市場份額為主要內容;集團化的民營企業經營者,應以國際經貿理論、資本運作案例及發展戰略和企業文化為主要內容。要宣傳推廣邗江區組織部門專題培訓民營企業新生代企業家的做法,將新生代民營企業家的培訓納入本地人才培養的總體規劃。要以省內知名高校及揚州大學等本地高等院校為依託,建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教育培基地。倡導和鼓勵企業經營管理者參加在職學習,提高學歷層次。有針對性地邀請國內外知名經濟學家和成功的企業家,通過授課、交流、講座,使我市的民營企業家接受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成功經驗,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努力培養一批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和國際競爭要求的現代企業家。要加大對民營企業家培訓的投入。不少兄弟城市對民營企業家培訓事項“政府買單”——國內培訓政府補助,國外培訓企業出資,很好地調動了企業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據了解,全市中小企業發展扶持資金大約在2600萬元(其中向省爭取XX萬元左右,市財政安排600萬元)。建議市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從中劃出適當比例,專項用於民營企業家的培訓。

4、要切實加強民營企業的黨建工作。民營企業的規模和覆蓋範圍在不斷擴大,其員工之中,有許多優秀的中共黨員發揮著重要的管理支撐和技術支持作用。市、縣兩級黨委組織部門要按照省委組織部《關於有效提升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的意見》(蘇組通〔XX〕5號)、《關於推動規模以下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有效覆蓋有效管理的意見》(蘇組通〔XX〕81號)、《關於推動社會組織黨組織有效覆蓋有效管理的意見》(蘇組通〔XX〕82號),切實加強民營企業的黨建工作,使在民營企業工作的黨員隊伍成為民營企業家重要的朋友和夥伴,成為民營企業規範發展、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注意在優秀民營企業家,中高層管理人員及其後備人才,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術的員工,以及生產和工作一線骨幹中發展黨員,不斷壯大民營企業黨員隊伍。

5、要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很多民營企業都遇到了新老交替的現實問題,如何順利實現新老交替,企業要重視、政府要關心。在民營企業發達的浙江、蘇南地區,開始打破“家族式”管理,聘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走上民營企業的重要管理崗位。預計將來會有不少民營企業交由職業經理人管理。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為民企老闆提供選擇、聘請代理人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

6、打造民營企業家交流信息的平台。伴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民營企業家們也經過了改革開放的各種歷練。正是有了不同的磨練,造就了企業家們不同的超凡才能、不同的原始積累、不同的信息和資金來源渠道以及不同的生產經營管理方式。目前,在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民營企業家占有一定的比例。市、縣(市、區)兩級人大和政協機關要為民營企業家們充當好服務者和聯繫人的作用,為其加強聯繫、相互學習提供平台。建議在每年的“兩會”期間,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的民營企業家,組成專門的代表小組,審議討論“一府兩院”工作報告。在“兩會”閉會期間,專門組織他們開展活動,使企業家們在知識才能、生產技術、信息資源、經營管理、資金融通等方面開展廣泛交流與合作。

民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調研報告
2024年民營企業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作為**經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的民營企業已有了迅猛的發展。XX年,全市民營企業共實現總產值4905.0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2%。毫無疑問,民營企業已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一支生力軍。在這些民營企業中,一部分民營企業已不滿足於本地及國內市場,而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通過出口和對外投資等各種形式開展跨國經營,成績斐然。截止目前,全市累計批准各類境外投資企業324戶,其中181個境外項目投資主體是民營企業,占境外投資的56%。

**市民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對於促進**市經濟發展及提升核心競爭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一方面為**市擴大出口貿易起到了疏通渠道的作用,同時還有利於增加外匯收入,拓寬了利用外資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吸收和利用國際先進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特別是與已開發國家的具有最新技術的企業合作或合資.就有利於打破國際封鎖,直接學習和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了解和掌握國際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動向與趨勢,建立和發展**市自己的尖端部門和拳頭產品。

一、**市民營企業“走出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儘管**海外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已有了初步的發展,但與世界已開發國家及地區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相比仍存在明顯的差距,經營總體上仍帶有開發中國家企業國際化初級階段的明顯特徵,整個發展還處於學步階段。具體表現在:

1、企業海外投資技術水平和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較低。走出國門後,企業由過去僅承擔生產經營風險轉變為承擔複雜的國際競爭風險。這些風險包括東道國的政策法規改變風險、與企業母國的外交關係經貿關係變化風險、國際市場的行情變動風險及匯率和融資風險等。對這些風險我國一些企業往往認識不足,對東道國的經營管理總體環境背景了解不夠。此外,“走出去”的企業還因為常常碰到一些由於與合作夥伴經營理念和文化差異而妨礙公司正常運營和發展的情況,甚至導致最終無法生存。一些企業由於國際化經營的水平較低,無法充分利用國內外資金、技術和市場,進入海外市場的經營領域集中在以產品輸出為主的貿易領域,並且許多企業的進出口業務在程度上還由中間商控制,使企業的贏利空間大幅縮水。

2、政府及企業在管理和服務體系上尚未健全。在管理層面上,政府的相關立法還比較滯後,支持和保障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措施還不完善,便利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出口信貸保險與涉外融資體系以及信息服務體系尚未建全。如在融資方面除了短期信貸以外其他融資渠道對民營經濟的開放度很低。許多融資方式並沒有對民營經濟開放,更不用說通過海外資本市場渠道進行融資了。此外,從企業自身來講,決策機制和內部管理機制還不夠健全,國際競爭力不強,“走出去”的運營渠道及融資方式還不夠靈活,缺乏相應資金和人才。上述這些極大地制約了“走出去”的進一步發展。

3、缺乏具有國際化經營運作並有豐富經驗的高素質人才。這是目前**市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最主要障礙。發展跨國經營不僅需要金融人才、法律人才、財務人才、技術人才、廣告人才,更需要有戰略頭腦,懂現代企業管理、懂國際行銷的一批跨國經理階層。而我市企業中的多數管理人員不具備跨國經營應具有的素質,缺乏國際經貿知識,不懂國際貿易慣例與法律法規,使得企業在“走出去”中常常不能迅速準確地了解國際市場,不能去根據市場變化作出相應的決策.因而在經營中往往處在被動地位。

4、跨國併購實施難度較大。對企業而言,主要面臨著以下幾方面的外部制約和挑戰:一是國內缺少併購的法律保障和服務體系。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對外投資法律體系,國內市場也缺乏相應的諮詢、擔保等中介機構和融資手段。而西方國家已基本形成了相對健全的對外投資法律體系,對外國企業併購本國企業可能引發的壟斷等問題也有明確的規定,同時具備高效運行的資本市場、成熟健全的中介組織。二是併購後的整合是企業面臨的一個難點。由於中外雙方在文化理念、市場體制、法律體系尤其是勞工法上存在很多差異,這將對併購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歐美、韓國和拉美等地的工會勢力很強,對解僱限制較嚴,國內企業往往低估了這方面的力量。因為國外企業懷疑中國企業兼併後的整合管理能力,往往在招投標或拍賣過程中對中國企業更為苛刻,而偏向於鄰近文化歷史等較相近的國家。如張家港澳洋集團和江蘇格瑪斯有限公司擬聯合出資325萬歐元收購德國格瑪斯、捷克sametex兩家生產經營企業。該收購計畫如果成功,澳洋集團和江蘇格瑪斯有限公司的產品可通過德國百年老店的品牌和全球的銷售網路進入歐美市場,可大幅度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和產量,同時可以引進國際先進生產技術,提高研發能力。但是最後反而被義大利公司以320萬歐元競拍成功。三是輿論環境不利於中國企業發展。一直以來,低價格、低效率,在相當程度上還是中國企業在海外尤其是已開發國家市場上的形象,導致有些被併購企業所在國的工會組織、媒體、投資者等對中國企業持懷疑態度和偏見,一些國家的輿論界也經常做出過激的言論或反應。四是一些政治因素摻雜其中。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使境外同行產生了較強的戒心和牴觸情緒,甚至在政治上招致了更多的猜忌。一些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對資源和高端技術類併購尤其敏感,由此導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受阻或失敗的例子並不鮮見。如沙鋼集團只能通過在香港設立合資公司,才能間接收購澳大利亞abm項目。

二、**市民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建議

企業是“走出去”的微觀主體,政府是“走出去”戰略的倡導者、推動力和服務者,企業“走出去”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為此,我們建議:

1、制定鼓勵企業海外投資發展的傾斜政策。為促進**市的跨國經營,除了加強經濟體制、市場體系和經營機制方面的建設外,急需解決的是企業海外投資發展的政策問題。因為政府的政策是鼓勵還是限制,對海外投資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政府的傾斜政策應包括資金扶持政策、稅收減免政策、信息服務政策、諮詢服務政策、人員培訓等。其中最主要的資金扶持政策。應當完善對外投資方面的巨觀金融政策,在外匯資金的融通上進行統一籌劃以保證對外投資必不可少的外匯額度。政府應對海外投資企業提供長期優惠貸款,對海外企業從外國銀行借款提供必要的擔保,並為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措資金給予一定的幫助。

2、大力加強信息與諮詢服務,逐步形成一套健全的企業信息服務網路體系。**市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尚處於初級階段,不僅需要政府的指導,更需要政府提供各種服務,特別是信息與諮詢服務。稅務部門等各有關職能部門要積極為企業提供準確、全面和及時的信息與諮詢服務,並應該逐步形成一套健全的企業信息服務網路體系,幫助企業進行海外項目評估、可行性研究等,形成政府與企業的網上交流平台。同時,應該建立全球信息資料中心.系統收集國際市場行情和世界各地的投資環境信息,供企業進行海外投資活動提供信息參考。

3、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建設國際化人才隊伍。

民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需要足夠的高素質人才的支撐。這裡所說的高素質人才,主要是指國際化人才,其基本標準是:具有全球眼光和全球經營意識;通曉專業領域中的國際“遊戲規則”;熟練掌握一門或數門外語;能與不同文化背景者溝通融合;有較強的開發國際市場的能力。

建設國際化人才隊伍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從國外或海外引進;二是選送人員(主要是高層人員)去國外、海外學習;三是吸收初步具備國際化人才標準,有在跨國公司工作經驗的優秀人才加盟;四是組織高、中層骨幹參加在國內的相關教育。從我國民營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採用後兩種方式可能更現實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設國際化人才隊伍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他員工整體素質的提高。要通過建設國際化人才隊伍和這支隊伍的傳帶,激活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提升所有員工的業務素質,使員工不僅能勝任眼前的工作,而且具有滿足企業長遠發展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4、適應市場競爭,努力創造品牌優勢。當今時代,市場競爭已經分化為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產品的競爭,表現於成千上萬的產品擠在有限的市場空間你爭我奪,這是一種殘酷慘烈的低層次的競爭;另一個層面是品牌的競爭,它有一定的遊戲規則,是一種良性健康的高層次的競爭。因此,真正持久的競爭優勢往往來自於強勢品牌,民營企業只有掌握了品牌,才能真正“走出去”,並在市場競爭中成為贏家。**民營企業可以與國際上一些大的名牌企業合作,利用它們的品牌優勢及行銷網路優勢等,使自己更快更順利地“走出去”,降低進入國際市場的成本,同時提升自己企業的品位及檔次。其元集團、沙鋼集團、“波司登”集團等一批成功“走出去”企業的經驗表明,企業要成功實施跨國經營,必須具有全球戰略眼光,一切按國際慣例和規範辦事。這樣才能為產品走向世界、占領國際市場掃除障礙。

總之,民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必須在管理、技術、品牌、人才等多方面打好基礎,制定符合自身經營能力、資源條件和市場定位的實施步驟。同時,在市場形勢瞬息萬變、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還必須從實際出發,對既定目標和步驟進行動態跟蹤,及時作出調整,以保證“走出去”的順利進行。

天津市二中院關於涉民營企業勞動爭議糾紛的調研報告
2024年民營企業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核心提示: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近年來,民營企業靈活、高效的用工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但市場經濟的物質利益準則,使得勞動關係當事人之間既有共同的利益和合作基礎,又有利益的差別和衝突,因此,在勞動關係的履行過程中,當事人因勞動權利和義務的認定與實現所發生的糾紛也不可避免。如何處理和解決好這種勞動爭議問題,是擺在企業、政府及法院面前的現實難題。為此,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成立專題調研組,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大數據剖析等多種途徑,調查、了解近3年來本市部分民營企業勞動爭議糾紛的總體狀況、產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總體狀況

自XX年12月21日至XX年12月20日,我院共受理涉及民營企業的勞動爭議案件1036件,審結涉及民營企業的勞動爭議案件1008件(見圖一)。

從圖一可見,近年來,我院收結的涉民營企業勞動爭議案件數量在XX年與XX年穩定在300件左右,而XX年則大幅上升。案件大幅上升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原因主要為:受巨觀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國內部分行業、企業業務量下降,成交萎縮,企業發展受到較大衝擊,而與此同時,天津市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工資水平不斷提高,造成企業人力成本節節上升,為降低成本,部分民營企業被迫採取了降薪、裁員、拖欠工資等措施,由此引發了較多的勞動爭議糾紛。主觀原因則主要是新法施行帶來的勞動者維權意識增強等因素,如社會保險法、勞動契約法等新法律的頒布或修改施行形成的疊加效應等。據統計,XX年涉及追索勞動報酬、經濟補償金、非法辭退、調崗調薪等糾紛的案件為314件,占當年受理勞動爭議案件的73.7%。

二、案件基本特點

1.案由眾多,勞動報酬類問題系核心糾紛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修改後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通知》,勞動爭議糾紛的案由主要包括勞動契約、社會保險、福利待遇、人事爭議等4大類15小類,其中最為常見的案由主要有確認勞動關係糾紛、追索勞動報酬糾紛、經濟補償金糾紛、工傷保險待遇糾紛、福利待遇糾紛等,這些關鍵案由占據了勞動爭議糾紛的絕大部分。按照具體案由劃分,XX年12月21日至XX年12月20日,我院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分布如圖(見圖二)。

通過分析各種原因所引發的勞動爭議案件數量占總體案件數量的比例,我院發現,履行勞動契約所引發的勞動爭議案件數量占總案件數量的比例均遠遠高於其他原因,這說明履行勞動契約成為各種類型企業產生勞動爭議最集中的方面,而在履行勞動契約爭議中,勞動報酬類問題又是最核心的問題。除此之外,確認勞動關係糾紛、福利糾紛、勞務契約糾紛也是民營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

2.審理難度不斷增加,二審發改率較高

主要原因是:勞動爭議訴求日益多元化、複雜化。據統計,近年來我院審理的涉民營企業勞動爭議糾紛中,訴訟請求基本上都不是單一的,往往都涉及勞動契約解除、勞動報酬追索、經濟補償金及賠償金等主張,有的案件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項目多達10項以上,訴訟金額計算精細至分厘。訴求的複雜化、多元化,導致案件審判難度加大、審判周期延長,給案件的正確、及時審結帶來一定難度。

從近3年的勞動爭議二審發改情況來看,XX年勞動爭議案件的發改率為11.2%;XX年的發改率為11.9%;XX年的發改率為12.2%。可以看出,在我院近3年涉民營企業勞動爭議二審案件中,基本上每10件就有1件被發改,發改率相對較高。在發改原因方面,既有一審法院對案件事實審核不認真、程式不當、適用法律錯誤、計算錯誤等“微觀”原因,也有某些案件就案辦案,沒有準確把握巨觀經濟形勢變化,沒有完全理解“穩增長、惠民生、保穩定”工作大局等巨觀因素。

3.調撤難度大,群體性訴訟有增長趨勢

這主要是由勞動爭議案件本身特點決定的。勞動爭議案件大多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係時發生,在進入訴訟階段前一般已經經過了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及工會調解、地方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仲裁乃至一審調解等程式,矛盾較為尖銳,因此在審理中再行調解具有一定難度。

另外,據調研,我院審理的勞動爭議群體性訴訟有增長趨勢。經分析,到法院來起訴的勞動者往往並非單獨個體,其常常是某一群體利益的代表(如同事、同行等),這種源於群體性糾紛的利益相關性和利益訴求上的共同性,使得勞動者更願意提起群體性訴訟,以期引起社會注意或對法院施加一定壓力。對這些案件的處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激化矛盾,導致信訪、上訪或群體性事件發生。據統計,近3年來,我院受理的勞動爭議群體訴訟案件分別為18件、27件、55件。

三、問題分析

經過分析,我院在審理涉民營企業勞動爭議案件的過程中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企業內部制度不甚健全,勞動爭議組織程度較低

涉案民營企業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絕大部分從事加工生產、建築勞務、一般流通與社會服務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這些企業(尤其是近年來蓬勃興起的小微企業)一般不設專職人事管理,由財務、會計等人員兼任,契約意識較差,用工比較隨意,考勤制度、工資制度混亂,管理人員對相關勞動法律、法規了解較少。這類企業承受市場經營風險的能力不強,一旦經營狀況不佳,容易發生欠繳社會保險,拖欠、剋扣工資等違法行為。

另外,涉案民營企業中,工會、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等組織往往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未能充分發揮作用:不少工會存在行政化傾向,工會有名無實,工作形式化較突出,實際作用發揮不夠;而對於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於法律並沒有強制規定必須設立,所以實際設立該機構的企業並不多。勞動爭議處理的組織程度不高,導致勞動者維權缺乏有效指導,加大了勞動者個人的訴訟成本,不利於勞動者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2.進城務工、外地務工人員日益增多,勞動者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雖然近年我國勞動者隊伍的綜合素質有較大提高,但總體來看,智慧型素質仍普遍偏低,結構也不盡合理。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城市開放水平不斷地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外地務工人員日益增多。這部分勞動者的一般特點為:年齡較輕,知識水平較低,法律意識不強。這往往導致其合法勞動權益受到損害,進而產生各種勞動糾紛。據統計,在高等教育較為普及的今天,我院審理的涉民營企業勞動爭議案件中,仍有部分年輕勞動者的學歷水平僅為國中、高中。

3.勞動者工作穩定性差,“跳槽”頻繁

勞動者在民營企業中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工作穩定性差,人員流動性較大。目前,我院審理的涉民營企業勞動爭議案件中:相當部分勞動者在企業中普遍工作年限不長,“跳槽”頻繁,工作年限一般不超過1至2年,最多達3至5年。究其原因,既與勞動者自主擇業意識增強有關,也與企業的勞動強度、工資收入、福利保障等因素有關。

四、對策建議

1.注重預防:指導獎勵廣泛完備的企業內部制度,規範民營企業用工行為

中小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應主動吸收先進管理理念,結合企業的實際,規範企業內部制度,普遍建立起勞動契約、用工制度、財務制度、考勤獎懲制度等,使企業管理走上制度化、規範化、法制化。政府則要做好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指導和幫助民營企業建立完善相應的內部制度。

2.內部協調:強化企業調解委員會、工會組織建設,充分發揮企業內部協調機製作用

企業內部的自我協調機制在穩定勞資關係、緩解勞資糾紛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協調機制的建立依賴於企業調解委員會、工會作用的發揮。要在民營企業中建立健全企業調解委員會、工會組織,加強工會與企業的經常性協商工作,發揮工會在集體談判和問題處理中的作用。在一些勞動者比較集中的行業,可以推動建立行業類工會組織,以維護同行業職工的共同利益。

3.強化調解:推廣和強化 “四方聯動機制”,降低訴訟率,提高調撤率

所謂“四方聯動機制”,是指XX年天津市法院系統會同市總工會、市人社局、市司法局四部門組成“天津市勞動爭議四方聯動調解機制領導小組”,形成以糾紛預防預警、聯合調解、依法仲裁和審判有機結合的“調、裁、審”機制。實踐證明,經過企業內部工會組織、各類人民調解組織、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和法院層層過濾化解,絕大多數勞動爭議糾紛均得以妥善解決。因此,應進一步推廣、強化“四方聯動”機制所形成的“預防功能強、調解層級多、社會效果好、法律權威性明顯”的勞動爭議大調解工作格局。既加大對民營企業勞動爭議的協商解決和監管力度,促進其構建合法的用工制度,也能積極為民營企業搭建勞資糾紛協商解決平台和機制,促使其在初發階段通過協商機制促使糾紛得以妥善解決,降低民營企業勞動爭議糾紛的訴訟率,提高法院處理勞動爭議案件的調撤率。

4.細化規範:出台勞動爭議案件審理規範,統一裁判

隨著勞動契約法、勞動契約法實施條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勞動爭議案件司法解釋等法律法規的出台和完善,我國勞動領域立法得到了極大發展和完善,法律適用問題得到了較好解決。但審判實踐中還存在勞動爭議法律事實認定標準不統一、法官事實認定“自由裁量權”過大等問題。這都容易導致勞動爭議案件出現“同案不同判”甚至自相矛盾現象,嚴重影響法院的司法權威及司法公信力。

為此,我院根據現行法律及司法解釋,總結審判經驗,出台勞動爭議案件審理工作規範等內部規範性檔案,細化規範,統一裁判,以正確認定事實,合理約束自由裁量權,依法保護勞動者、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

關於鼓勵我省中小民營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調研報告
民營企業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近年來,我省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在解決就業、促進經濟成長、擴大出口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我省一個新的經濟成長點。但是,與其他發達城市和地區相比,甘肅民營經濟的發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根據全國工商聯20xx年度上規模民營企業500強地區分布統計,東部地區企業數量共408家,中部地區63家,西部地區29家,甘肅僅占兩家(甘肅建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蘭州天奇物資集團有限公司)。從所占經濟總量比例看,甘肅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接近36%,而浙江為90%,江蘇為83%。從對民營科技企業XX年工商註冊數量進行分析看,中小企業多,但是總收入卻較少。另外,從對甘肅省專利申請量比例看,20xx年全省專利申請量2176件,非職務發明占45%,科研院所占55%,其中企業申請量寥寥無幾,反映出我省民營企業在企業規模,以及技術創新能力上的欠缺。

一、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現狀及困難

1、創新動力不足

雖然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脫穎而出,走在了自主創新的前列,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創新動力依然不足。國家知識產權局資料表明:截至XX年底,我國國內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民營企業創新動力不足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大部分民營企業創新意識差,靠機會、靠公關、靠利用低廉的勞動力獲得較高利潤的認識還普遍存在;二是我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還不夠完善,與自主創新相比,模仿的成本低、效益好。

2、創新實力有限

第一,絕大多數民營企業屬於靠靈活經營機制生存的中小企業,實力較弱、資金困難,而創新需要大量投入,產出回報期長,會影響企業的即期利潤。問卷調查顯示,有56.4%的企業沒有設立研發基金。第二,技術創新會面臨較大的技術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而民營企業的防風險能力弱,一旦創新失敗,後果較為嚴重。因而有人認為:“不創新是等死,創新是找死”。第三,由於相當多的民營企業具有極高的不穩定性,且規模小、工作環境較差、勞動保障不夠完善,因此社會對民營企業還存在一定的偏見,致使其嚴重缺乏創新人才,即使有了人才也會面臨再度流失。

3、融資難影響創新

雖然政府財政的科技投入已經慢慢向企業傾斜,然而資金缺口卻依然是影響創新的主要障礙。大部分剛起步的科技型企業沒有廠房、土地等可以直接從銀行貸款的抵押品,只有專利、著作等智慧財產權,從銀行獲取貸款相當困難。目前,我省擁有智慧財產權的中小企業的資金缺口很大,其中科技型企業創業中因資金不足而影響發展的問題十分突出。

4、新產品開拓市場困難

目前,政府有關部門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持主要是在新產品的研發初期,通過科技三項費及創新基金等方式進行補助。然而,新產品研製成功,投入批量生產後,市場開拓又成為了企業的一大難題,大多數企業推出的新產品在當年中的銷售額微乎其微。

二、關於鼓勵民營企業自主創新及促進經濟成長的建議

1、建立市場環境、激發創新動力

用儘可能小的成本獲取儘可能大的利潤,是企業的本質特徵。沒有市場力量的驅動,即使是政府號召、輿論推動,企業也不會甘冒失敗的風險,主動投資去創新。因此,企業持續創新的根本動力來自於市場,創新的價值也只能通過市場得到實現。目前,我國的科學技術相對已開發國家還比較落後,國產高科技產品在質量、性能上與進口產品存在差距,培育市場更顯得尤為重要。這方面,西方已開發國家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鑑。如1997年,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宣布實施“百萬屋頂太陽能計畫”,提出太陽能光電系統電價逐年下降的目標。由於此項計畫的實施,美國的太陽能光電系統電價從1997年的每度22美分,下降到XX年的每度10.6美分,已接近天然氣和熱力發電的價格;同時,根據美國的《能源稅收法》,購買太陽能和其他再生能源設備的房屋主人,其購買費用可以從當年需交納的所得稅中予以抵扣。這些政策在相當程度上刺激了消費,使美國的再生能源科技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發展。

2、建立面向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技術中介服務體系

一方面,大力培育面向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技術診斷、諮詢、培訓、項目評估、科技人才、項目投資、技術轉讓、智慧財產權、無形資產評估等技術中介組織,為民營企業提供“一條龍”的技術創新服務。由於有相當數量的技術中介組織是為民營企業提供公益性、扶植性的技術創新服務,具有一定“公共產品”的屬性,因此在設立之初可考慮政府出資加市場化運作的模式,然後政府逐步退出,最終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市場化運作。另一方面,搭建院企自主創新平台,充分整合有利於民營企業及科研院所各方面資源優勢,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改變民營企業自主創新“單打獨鬥”或“全線出擊”的局面,降低民營企業自主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和難度。

3、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有效途徑與套用研究聯動的政策支持體系

因為民營企業主要從事的是套用研究,所以在考慮促進民營企業自主創新問題時,僅僅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來開展自主創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如果離開科研部門的指導與合作,周期長、難度大的高科技項目的創新就會因為失去高新理論和尖端技術的支撐而難以完成;另一方面,科研部門如果離開企業的支持,就會形成少數科研人員的孤軍奮戰,使研究工作失去有力的經濟支持和市場檢驗,難以轉化為生產力,達不到科技創新的最終目的。因此,根據目前的情況,最科學、最切實有效的辦法是,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形成企業與科研院所共同組成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環環相扣,層層展開。例如,美國政府通過國家先進技術計畫,實現對科研機構的資助,同時對採用科研機構技術的中小企業創新項目提供資助,從而實現科研機構與企業套用研究的聯動。這種方式既提高了政策支持的針對性和系統性,也降低了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和費用,促進了技術的溢出,推動成果轉化、產業升級,增強企業競爭力。

4、建立健全市場法制環境

市場競爭的壓力是民營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動力,但其先決條件是必須有公平有序的市場法制環境。建議加強市場經濟立法,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規則,加強市場監督管理,制止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創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激勵民營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加強智慧財產權的執法和保護工作教育,鼓勵扶持民營企業開發自主的專利產品,在專利申請上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營造一種尊重知識,關注發明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推動中小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健康發展。

5、建議制定鼓勵科技人員流向民營企業和幫助民營培養人才的政策

人才是企業技術創新成功的根本保證,為幫助民營中小企業排除技術創新的人才障礙,應制定政策,鼓勵科技人員、大學畢業生到民營企業工作或兼職民營企業技術工作,政府可從再就業專項資金中為其提供一定的工資補助。對於有能力從事高新技術開發的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可以鼓勵他們到民營中小企業兼職,並以智力、專利、技術入股與參與收益分配。

6、建立創新金融模式、解決融資問題

建議通過政府的引導和推動,將金融資源與市場運作相結合,解決智慧財產權質押問題,以此作為解決科技型企業創業融資問題的渠道之一。鼓勵銀行改變傳統的貸款模式,創新防範金融風險的措施。這方面,北京已經有部分銀行做了有益的探索。他們創新了一種由銀行、律師事務所、智慧財產權評估機構、擔保公司共同介入的貸款模式,共同分擔銀行風險。律師事務所和專業的智慧財產權評估機構做前期借款人資質評價和專利價值評估;銀行做借款人信用和財務狀況的貸前審查;放款後,繼續落實貸後跟蹤,對企業使用信貸資金進行協定監督管理。此模式在貸前審核和貸後管理相結合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減輕了銀行的決策風險和管理風險,同時也避免擔保公司的放大效應造成的潛在危機,達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成長的目的。

相關文章:
區民營企業檔案管理調研報告
對縣民營企業發展狀況的調查與思考
關於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問題的分析與建議
中小民營企業安全教育培訓調研報告
民營企業利用智慧財產權制度情況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