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考察報告範文4篇

關於韓國、日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情況及藥品管理的考察報告 

應日、韓兩國製藥工業協會的邀請,中國社會保險學會醫療保險分會組織的由分會、國家發改委及北京、河北、天津、黑龍江、上海等省市有關人員組成的代表團,於10日至21日赴韓、日進行了為期10天的訪問,參觀考察了韓國國民健康保險公團、日本厚生勞動省、日韓製藥工業協會、日本順天堂醫院、藥品研發企業等有關部門,聽取了有關方面的介紹,並與有關人士座談,重點考察了兩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情況尤其是老年人醫療保險問題和兩國藥品定價及管理辦法。

一、韓國醫療保險制度和藥品定價

(一)韓國醫療保險制度

韓國健康研究中心所長李相二教授為代表團介紹了大韓民國國民健康保險制度。該制度實施於1977年7月1日,最初僅納入擁有500個以上職工的企業,以後逐步擴大參保對象,歷經12年,實現了全民醫保。

1.韓國現行醫療保險制度的主要內容

1.1韓國國民健康保險的適用範圍

據提供的數據:韓國總人口為48.2百萬,其中健康保險適用人口占96.9%,另有3.1%為醫療保護人口,是健康保險的補充部分。

健康保險適用人口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企業職工參保者(包括企業勞動者及被撫養者、公務員/教職員及被撫養者兩類),占總人口的52.6%;另一部分是地區參保者(包括農村和漁村地區私營業主及世代源、城市地區私營業主及世代源兩類),占總人口的44.3%。

醫療保護人口是指無能力支付醫療保險費者,這部分人群的醫療費用由國家財政負擔,是醫療保險的受益對象。為提高管理效率,政府將其委託給國民健康保險機構統一管理。

1.2國民健康保險管理經營體系

以來,國民健康保險為單一的管理經營體系,由獨立的國民健康保險公團代替政府管理,其職責就是負責體系的運轉和操作。該體系有五部分組成。其中,保險福利部為政府部門,主要起制定政策、管理監督國民健康保險公團的作用;健康保險審核評價員為一中立機構,主要接受醫療服務提供者醫保結算的申請,經過審核將結果報告國民健康保險公團;所有醫療機構被依法強制性規定為國民健康保險的服務提供者,為參保人員提供醫療服務,每月向健康保險審核評價員提出結算申請;參保者按規定繳納保險費,至醫療機構就醫時自付一定比例的醫療費用;國民健康保險公團主要執行保健福利部的政策,根據健康保險審核評價員的審核結果將醫保費用支付給醫療機構。

1.3健康保險的資金來源

1.3.1保險費繳納

參加者的保險費分為企業職工繳納保險費和地區參保者繳納保險費兩種。

企業職工參加者保險費繳納按照公式:月保險費=標準月酬數*保險費率(在月資的8%以內,目前為4.31%)來計算。其中,一般勞動者與公務員的保險費由僱主和被僱傭者各負擔50%,私立學校教職員由被僱傭者、僱主、政府分別負擔50%、30%、20%。

地區參加者保險費繳納按照公式:每戶保險費=標準收入點數*金額/點(目前每點126.5韓元)來計算,年收入超過5百萬韓元的家庭其標準收入點數根據收入和財產來確定,5百萬韓元以下的家庭其標準收入點數根據經濟活動(如性別、年齡等)和財產來確定。

1.3.2政府補助金

政府補助金主要用於地區參保者醫療費用支出部分的50%,其中40%來源於一般稅收,10%源於菸草負擔金。

1.3.3醫療費用支出構成

醫療費用支出中保險費占83%,一般稅收占14%,菸草負擔金占3%,國家財政補助占了較大份額。

1.4國民健康保險本人負擔金制度

對於在綜合性醫院、醫院(小型)或診療所的住院病人需自負住院總醫療費用的20%;對於門診病人則根據就診醫院性質等不同,個人自負的比例和金額也有所不同。綜合醫院由本人負擔醫療費用總額的50%,醫院(小型)由本人負擔40%,診療所由本人負擔30%(總費用不超過15000韓元時,65歲以下者自負3000元65歲及以上者自負1500元)。

2.國民健康保險公團為強化保險者作用所做的努力

國民健康保險公團旨在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和社會安全保障水平,主要在預防疾病、提供服務和信息等方面不斷努力和完善。

2.1健康檢查事業

檢查醫療機構的質量管理。提高檢查的時效性和受檢者的滿足度;

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和提供可用資料。綜合分析健康檢查的結果,反映檢查制度的研究及改善現況,同時還用作後續管理資料,以給參保者提供不斷改進的高質量服務。

2.2增強健康的活動

管理健康需注意的人群。對檢查結果異常的,通過基礎體力檢查,引導個人進行適合自己健康水平的日常健身運動。

發展肥胖者運動管理示範事業。

發展健康運動事業。通過健康運動,在事前消除危害健康的因素,通過長期宣傳,強化預防功能,提高地區居民的健康認識。設立肥胖兒童教室,開展宣傳活動,進行身體成分分析器測量等。

2.3對合理使用醫療條件進行支持活動

支持慢性疾患者進行適當的使用醫療,提高健康水平,以健康保險財政的節減為目的。對特殊病例進行個案管理。

引導合理的醫療使用,減少不必要的使用次數,對高頻率使用者進行就診諮詢管理。

2.4對參保者所遇困難的處理

確認醫療機構對參保者徵收的診療費是否適當,通過返還多收取的費用來處理參保者所遇的醫療費難題。

解決醫療使用過程中的困難。對醫院的診療程式等參保者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和不便事項,通過談話、介紹等方式來解決。

2.5醫療使用諮詢

提供醫療供應方的情報。立足於參保者對醫療機構選擇和使用上的便利,給參保者提供準確與可信賴的醫療使用上的便利信息。

提供經過選擇的健康、疾病信息,根據參保者醫療使用上的選擇提供便利,以及防止因對疾病的自我判斷導致的健康惡化狀況。

提供健康危險評價服務。根據和健康相關的生活習慣、家庭、環境因素等評價個人的死亡危險度的方法。提供改善健康的資料,目的在於引導生活習慣發生變化,使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6強化健康保險的保障性

對保險者發展健康保險的功能和作用進行再定義:強化自律性和責任性。

(二)韓國藥品定價和管理

1.基本情況

7月,韓國政府進行了一項重大的改革,即將醫生的開設處方與藥劑師調配藥品的職責分開,也就是所謂的醫藥分業。但醫院尚保留部分藥房,為住院病人提供輸液等藥品服務。處方藥均在醫療保險範疇,部分非處方藥品則根據適應症等來確定是否劃歸在醫療保險範疇。目前,韓國的處方藥有2個品種,非處方藥有5000個左右品種。患者手持醫生處方可至國內所有藥店購買處方藥,政府為了減少財政支出,規定藥劑師有權將醫生開具的藥品更改為同類等效且價格更為便宜的藥品,並將兩種藥品差額的30%獎勵給藥劑師。

2.藥品定價

處方藥均由政府定價,政府制定的是最高支付價。對於仿製藥品來說,首次上目錄的仿製藥品價格是原研藥價格的80%,第二個至第五個仿製藥品的價格定在已登載藥品的最低價以下且最高價的80%以下,第六個仿製藥品的價格定在已登載藥品的最低價的90%以下且最高價的80%以下。進口藥品在韓國定價時需參考英國、美國、日本、義大利、法國、德國、瑞士七國的價格情況。政府為了鼓勵國內企業的製藥開發能力,將國內自行生產的原料製備的國內藥品製劑與國外原研藥定於同樣的價格。

3.藥價調整

除了政府認定的小比例藥品流通機構外,一般製藥企業的藥品均直接銷售到醫療機構。政府組織相關部門每年進行四次藥品流通和藥價銷售情況調查,如發現藥品的政府定價與零售價有差別,則採取價格下調。

二、日本醫療保險制度和藥品定價

(一)醫療保險制度

讓所有的國民都能享受到平等的醫療服務是日本醫療供給體制上的一個重要的特點。1961年,日本在全國範圍內確立了“全民皆保險制度”,使日本的所有國民都成為了醫療保險的被保險者,在法律上均享有醫療保險的權益。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發育地比較成熟,根據WHO報告,日本醫療保險制度國際評價和國民健康壽命均位列第一,這與日本較為健全的醫療保險制度是密切相關的。厚生勞動大臣政務官藤井議員及勞動省有關人員分別為代表團詳述了日本現行醫療保險制度的運營情況,並重點介紹了老年人醫療保險的現狀、困境和進一步改革思路,這對我國的醫保改革也將有所裨益。

1.日本現行醫療保險制度的主要內容

1.1醫療保險制度的構成

日本的醫療保險從大的方面來講可劃分為被用者保險、國民保險及以兩者為基礎的老人醫療。

1.1.1被用者保險。

被用者保險包括政府掌管健康保險(面對中小企業,由政府運營)、組合掌管健康保險(由大企業運營)、船員保險、各種共濟組合(國家和地方公務員、私立學校教職員)。

1.1.2國民健康保險

國民健康保險是由市町村運營的,以居住地範圍內的一般居民、自營業者和農民為對象。

1.1.3老人醫療制度

老人醫療制度針對的是加入被用者保險和國民健康保險中的70歲以上者,或65歲以上70歲未滿但被確認為殘疾或臥床不起者。從10月至10月,老人醫療對象的年齡將分階段地提高到75歲(每年提高1歲)。

1.2醫療保險資金來源

1.2.1保險費繳納

企業在職職工按照工資收入的一定比例繳納保險費,通常是8.2%。其中,個人和單位各承擔50%;國民健康保險的資金繳納,一般與養老保險的繳納合併計算,分ABC三種類型進行測算。類型A:根據各家庭前年度的所得來計算;類型B:一個家庭的繳納數按照其人口平均計算;類型C:不論收入和年齡,根據加入人口數平均計算。

1.2.2政府分擔

為確保國民健康保險能持續運營,國家和地區政府給予財政投入。對低收入者減免的保險費,按照國家1/2、都道府縣1/4,市町村1/4比例分擔;對醫療費用過高的市町村,由都道府縣和市町村兩極政府進行費用審核。過高的醫療費,除用保險基金補償外,國家、都道府縣和市町村三級政府各分擔1/6。

1.3醫療費用個人負擔比例

由於日本急速的少子女高齡化進程、經濟形勢低迷、醫療技術進步、國民健康意識改變等醫療相關環境的變化,醫療費用支出逐年攀升,對國家財政產生了明顯的壓力。,在醫療保險制度的修訂中,對個人負擔比例作了調整。修訂後的個人負擔比例為:70歲以上者自負10%醫療費用(收入在一定水平以上者要自負20%);3至69歲者自負30%;3歲以下者自負20%。為確保加大個人負擔力度政策的平穩實施,同步還配套實施“高額療養費制度”,即設定月個人支付醫療費的上限,超過上限後的醫療費予以減免。

2.老人醫療

2.1現行老年人醫療費總體情況

日本人口的老齡化進程迅速,而且高齡化趨勢明顯,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20%(預計中國在2040年將達到此比例)。目前日本人口平均壽命為男性79歲,女性86歲,占世界首位。老年人的醫療費支出明顯,占總醫療費的比例高。數據顯示:65歲以下者人均年醫療費用為14萬日元,65歲以上75歲未滿者人均50萬日元,而75歲以上者人均高達79萬元;75歲以上者醫療費用占總醫療費的比例為26.7%,65歲以上75歲未滿者占23.2%,預計到2025年,75歲以上者醫療費用比例將上升到48%,65歲以上75歲未滿者醫療費用比例略下降到21%。老年人醫療費的增長對國家財政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為促進醫療保健事業,政府認為有責任保障醫療制度的平穩運行,同時採取各種措施控制醫療費的過快增長。

2.2老年人醫療費負擔構成

現行70歲以上老年人醫療費構成除個人自負10%外,餘下90%部分由保險資金和財政共同負擔。其中,保險資金負擔餘下部分的54%,財政負擔餘下部分的46%(國家2/3、都道府縣1/6,市町村1/6)。

2.3改革現行日本老人醫療制度的初步構想

鑒於目前存在的老年人醫療費增長快、財政負擔重、老人醫療制度的運營主體和責任主體不明確等問題,厚生勞動省正積極研究建立全新的老年人醫療保險制度,確定合理的老年人自負比例,明確醫療費負擔主體和繳納保險費主體,從而不再依賴於年輕人保險費的支撐,也可使年輕人繳納保險費的負擔趨於合理,不致過重。力爭實現年齡段之間、保險者之間的保險金公平化、制度運營責任主體的明確化。 

3.國會提案

在現行的醫療保險制度中,國民健康保險和組合掌管健康保險的財政基礎薄弱,政府掌管健康保險由政府獨自運營,不可能兼顧地區差異而引發矛盾。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厚生勞動省考慮在國會提案中將被用者保險、國民健康保險分別以都道府縣為單位軸系軸心進行再編統合,以穩定保險者的財政基礎,發揮保險者功能。

4.醫療機構

為進一步加深對日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感性認識和理解,代表團參觀了一家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順天堂私立醫院。該院目前有2273名員工,開設30個科並設立1020張床位。統計數據顯示:日門診量約為3763人,日住院量約934人。代表團聽取了院方的基本情況介紹,並實地參觀了門診服務科、掛號處、病歷管理處、藥劑部、藥品供應倉庫、醫療保險室等部門,對醫院的業務流程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令人感觸頗深的是:醫院的管理在各方面都真正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醫院在門診設立服務科,由7位高素質的服務人員組成,並配備30台輪椅,其主要職責是面帶真摯微笑主動詢問患者需要和緩解患者緊張情緒,為行走不便的患者提供輪椅,佩帶手語胸牌人員提供手語方面的服務;掛號處井井有條的管理使得原本熙熙攘攘的大廳變得秩序井然、悄然無聲,有專人負責建立初診患者的電子病歷、有護士確認患者執行醫囑的過程、由電子螢幕顯示電子病歷處理的結果、有專人協調各科室床位的收治;醫院藥劑部配備有84名藥劑師,藥房的操作流程是醫生的處方由計算機系統傳送至藥房,經藥劑師確認後至配藥部門配藥,再經藥劑師審查後送至患者手中。一張處方需經藥劑師兩次確認,從而大大降低了出錯率。據介紹,患者可以根據醫生處方自行選擇在院內藥房(附屬於醫院)或在院外藥店取藥,同一藥品在院內藥房購買通常比藥店便宜,理由是藥店的藥劑師會提供用藥方面的指導從而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但與韓國不同,目前日本藥店的藥劑師無權更改醫生所開具的處方藥品,約有5%的患者會選擇在藥店購買處方藥;醫院的藥品供應倉庫主要負責採購藥品、住院注射劑配製和藥品出庫管理,還配備有突發自然災害所需的急救藥品;醫療保險室的工作也比較繁重,主要負責醫療保險的結算。醫院的醫保費用向審查機構申報結算前,先由該部門5名工作人員和2名醫生進行內部檢查和把關,仔細檢查每位參保患者檢查通知單的內容是否合理,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一旦由審查機構檢查並發現醫院差錯,將大大影響醫院的聲譽和保險金的支付保障,因此醫院對此項工作非常重視。據了解,經過醫院的努力,在門診每月60000張處方中可能有200張被拒付,拒付率也較低。醫院按月向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申報前月的醫療費用,經過審核,實際支付時間為三至六個月,期間的醫療費由醫院自行墊付。

(二)日本醫療保險藥品定價和管理

1.總體情況

日本製藥工業協會有關人員向代表團介紹了日本藥品定價方面的有關情況。據介紹,從以來,雖然全國醫療費和藥品費的支出均在增長,但藥品費占醫療費的比重基本維持在20%。日本的藥品流通均由批發商代理,實行全國統一藥品零售價政策,不存在不同地區、以及醫院與藥店的價格差異。國家醫療保險制度中的藥品價格,是在國家醫療保險體系下,保險人付給醫療機構的補償價格。醫療機構購買藥品的價格可以通過與批發商協商而低於補償價格,因此在銷售價格和補償價格之間仍存在差價。藥品價格統一由厚生勞動省確定、頒布,一般過程是廠家(公司)申報,厚生勞動省組織相關的專業協會評定,通過評定後頒布實施。各類新藥(包括新的化學結構實體在內)每年四次(3月、5月、8月、9月)載入醫療保險藥品目錄,仿製藥品每年一次(7月)進行調整。

2.醫療保險藥品藥價核算原則

基本原則是:醫療機構採購價的加權平均值(市場實價)加上穩定藥物流通的調整係數(調整前藥價的2%)所得金額即為新藥價。

特殊原則是:後上市藥品要比已是醫保藥的先上市藥品價格下調4-6%;對市場擴大、療效變化、用法用量變化、虧損品種的藥品價格進行再審核。

3.新藥價格核算

3.1核算方式

3.1.1修正加算

對於在目錄中有同類藥的新藥來說,其價格根據目錄上現有參照藥品的價格進行計算,參照藥品的選擇依據是具有相似的適應症、化學結構、治療效果等。新藥的價格在參照藥品價格的基礎上根據其創新性、實用性、市場性因素進行不同比例的加價;對於在目錄中無同類藥的新藥來說,沒有參照藥品,則根據成本計算新藥價格。成本主要考慮生產(進口)成本、銷售費、管理費、營業利潤、商業費用等因素。

3.1.2國外平均價格調整

在根據相似療效比較方法、成本價計算方法核算的制度性界限以內,若有同一組分等藥物在國外已經上市,則需用該國外流通價格做一定調整。其中,新收載品如果是對已收載品增加規格,則不做調整。國外平均價格是指參照美、英、德、法四國參照藥的價格算術平均值。如新藥的價格超出國外平均價格1.5倍時需下調,低於國外平均價格0.75倍時需上調,上調幅度限於原新藥價的2倍。

3.2核算程式

新藥經批准後,廠家(公司)即可申請進入藥價收載,由藥價核算組織進行第一次核算,核算後公布核算方案,廠家(公司)如無異議,則由有關部門向審議會報告核算方案;如廠家(公司)有異議,則提交意見書進行第二次藥價核算,核算後將核算方案向審議會報告,方案通過即可進入藥價收載,每年四次。

4.仿製藥品

首次上目錄的仿製藥品價格是原研藥價格的80%。如果已有其他仿製藥品列在目錄上,再申請進入目錄的仿製藥品的價格只能按照現存仿製藥品中最低的價格確定。如果包含某一有效成分的新批准上市的藥品及已經上市的藥品數量超過 20個,再申請進入目錄的仿製藥品的價格則在現存仿製藥品中最低的價格的基礎上再乘以0.9。

5.藥價調整

日本製藥工業協會為代表團簡單介紹了 藥品上市後的價格調整情況。政府每兩年一次由中央醫藥品協會組織進行藥品市場調查和藥價調整。據粗略統計,對11500左右個藥品進行藥價調整,其中約80%的藥品給予價格下調,僅100個左右藥品經再核定後予以上調。鑒於醫藥市場的特殊性,政府正著手考慮將藥價調整期由兩年一次改為每年一次。

6.藥品研發

據藤井議員介紹,日本醫藥品市場占全世界的份額分別從1994年的21%、1998年的16%下降到的11%,與此同時以加拿大和美國為主的北美醫藥品市場從1994年的34%、1998年的42%上升到的49%。因此,日本政府也積極鼓勵國內製藥行業提升藥品研發能力。本次代表團也參觀了日本田邊製藥位於東京的一個研究所,研究所的環境、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先進的儀器設備、電腦自動化系統等都給代表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醫藥分業

日本也已實行一定程度的醫藥分業,患者對這一改革的評價也頗高,理由是醫藥分業後對患者提供的醫療服務更好,原本在醫院藥房取藥後便了事,而在藥店取藥後藥劑師會提供更為詳細的用藥說明。

三、考察後的幾點啟發

雖然本次代表團在日韓考察的時間不長,對兩國的醫療體制改革方面的了解也比較粗淺,但仍感到有不少值得我國借鑑的地方。

(一)提升醫療保障的公平性

日韓兩國經過多次的體制改革目前均已實現了全民醫保,使全體國民真正享受到了平等的醫療服務,這其中國家財政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而中國第三次衛生普查結果顯示:44.8%的城鎮人口和79.1%的農村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這一數據說明中國醫療保障的公平性是遠遠不夠的。為此,政府應該承擔起國家醫療保障事業的重任,積極擴大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確保制度公平。

(二)加快醫療保險立法

無論是韓國還是日本,醫療保險體系的運行均有法可依。而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缺乏相應的法律支持,面對防不勝防的欺詐欺保現象卻無相應的法律制裁。因此,急需制定和出台適合我國國情的醫療保險法。

(三)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目前日韓兩國尤其是日本,面臨的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就是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醫療費上漲,國家財政負擔日趨加重,為此兩國政府也積極採取各種措施應對這一難題。這一現象在我國也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由於我國醫保基金籌資渠道單一,且退休人員不繳費,可否嘗試適當延長在職職工的最低繳費年限以緩解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趨勢給基金帶來的壓力。

(四)加強三醫聯動,適時實行醫藥分業

中國目前的藥品費支出占總醫療費支出的60%左右,遠遠高於日本的20%和韓國的28%。這與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現狀、藥品定價和流通領域的不規範等因素有關,進一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藥分業也是解決目前看病難、看病貴的一個重要舉措。

日本農業考察報告
日本考察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日本農業考察報告

應日本農林水產省的邀請,中國農業生產流通考察團一行6人,於2月19日至3月4日對日本農業進行了考察。考察團與日本農林水產省綜合食料局、生產局、糧食廳、統計情報部等部門就主要農產品產銷和貿易現狀、法律、政策及農業統計等進行座談,先後考察了北海道廳農政部、愛知縣廳農林水產部、農林水產省蔬菜茶葉試驗場(靜岡縣)及東京都中央批發市場大田市場、札幌市中央批發市場等。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日本農業生產及貿易

日本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約3900個小島組成的島國。國土總面積37.78平方公里,總人口1.252億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日本農業屬典型的超小型農業結構,在分散、小規模農戶經營的基礎上,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一)農業生產狀況

日本糧食作物以稻穀為主,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的一半,其次是小麥、馬鈴薯、豆類;經濟作物主要有水果、茶葉、蠶絲、甜菜、蔬菜等。

1.稻穀——稻穀總面積177萬公頃(其中水稻面積176.3萬公頃),比1999年減少1.8萬公頃,減幅1%;稻穀總產量949萬噸(其中水稻產量947.2萬噸,比1999年增加31.5萬噸,增產3%;水稻平均單產5370公斤/公頃,比1999年提高220公斤/公頃,增長4%。稻穀生產規模較小,經營規模相對較大的北海道,戶均經營規模在10公頃以下和10公頃以上各占總戶數的51%和49%,其它地區戶均3公頃以下和以上的分別占79%和21%。稻穀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機械插秧、收割、烘乾率分別達99.3%、88.9%和29.2%,水稻商品化育秧率為17.6%。70年代以來特別是90年代,日本實施農業結構調整計畫,主動調減稻穀面積,擴大小麥面積,稻穀生產出現了控制和調減總量、推廣優質品種、擴大經營規模等發展趨勢。

2.小麥——麥類作物播種面積23.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和都府縣,其中小麥面積18.3萬公頃;麥類總產量90.3萬噸,比上年增產14%,其中小麥產量68.8萬噸,比上年增產18%。隨著稻穀面積的調減,小麥面積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3.大豆——大豆播種面積12.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3%;大豆總產量23.5萬噸,比上年增長26%。

4.甜菜——甜菜播種面積6.95萬公頃,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地區;甜菜總產量367.3萬噸,平均單產53.15噸/公頃。

5.水果——果樹總面積29萬公頃,總產量600萬噸。其中柑桔、蘋果面積占果樹總面積的22%和16%,產量占果品總產量的25%和15%。

6.茶葉——茶園總面積5.04萬公頃,茶葉總產量8.9萬噸。主要集中在靜岡和鹿爾島,茶園面積分別占全國總面積的41.7%和16%。靜岡茶葉生產規模較小,以生產玉露、末茶等高檔茶為主,鹿爾島茶葉生產規模較大,以生產普通煎茶為主。日本茶葉生產機械化水平較高,茶園管理基本採用小型機械,機械採茶面積占總面積的20%。

(二)農產品貿易狀況

由於日本農業資源特別是耕地緊缺,雖然農業現代化程度高,除大米基本自給外,多數農產品供不應求,外貿依存度很高,成為農產品進口大國。1999年日本農林水產品進口額620.67億美元,占外貿進口總額的20%,比1998年增7.2%;農林水產品出口額僅29.94億美元,只占外貿出口總額的0.7%。其中,農產品進口、出口額分別為359.74億美元和16.69億美元。農林水產品進口國主要是美國、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999年進口額分別占27.3%、10.9%、6.8%和6.4%,與1995年相比,從中國進口份額提高了2.7個百分點。

1.糧食——日本國內糧食自給率在40%左右,1999年頒布實施的《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確定糧食自給率從40%提高到45%。1999年按照WTO協定,日本進口大米72萬噸,占國內總消費量的10%左右。進口大米分別來自美國(占48%)、泰國(占22%)、澳大利亞(占16%)、中國(占12%)、越南(占2%)。其它糧食品種如玉米、小麥、大豆等主要依靠進口。1999年進口玉米1660.6萬噸,進口額18.87億美元,平均到岸價格(CIF)113.44美元/噸,進口美國玉米占95.7%;1999年進口小麥597.3萬噸,進口額10.75億美元,平均到岸價180.27美元/噸,進口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小麥分別占55.5%、25.5%和19.0%,國內小麥自給率僅9%;1999年進口大豆488.4萬噸,進口額12億美元,平均到岸價245.35美元/噸,進口美國、巴西、加拿大、中國大豆分別占79%、12%、3%和3%,國內大豆自給率僅4%。

2.經濟作物產品——1999年日本國內生產食糖80萬噸,總需求量231萬噸,國內自給率35%,1999年進口食糖146萬噸;1999年進口新鮮蔬菜82.7萬噸,進口額9.3億美元,平均到岸價1123美元/噸,國內蔬菜自給率在80%左右。其中,進口中國、美國蔬菜分別占進口總量的33%和29%;1999年進口冷凍蔬菜68.95萬噸,進口額8.4億美元,平均到岸價1222美元/噸,從美國、中國進口量分別占46%和34%;國內茶葉總消費量13.5萬噸,1999年進口茶葉5萬噸,其中從中國進口綠茶1.2萬噸、烏龍茶2萬噸。水果國內自給率為50%左右,果汁基本依靠進口。

二、日本農業法規及政策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工業國家,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僅為2%,但國家財政農業預算約占預算總額的5%-7%。日本農林水產省預算屬“黃箱政策”的農產品價格補貼高達3兆日元(263.8億美元),屬“綠箱政策”的財政支出2.633兆日元(231.5億美元)。日本的農業法律政策總體上建立在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基礎之上。

(一)日本《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的基本內容

1999年7月日本國會頒布了新的《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以下簡稱《新基本法》),廢止了1961年制訂的《農業基本法》。《新基本法》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強調確保國內糧食安全,努力提高糧食和食品的自給率;二是強調農業和農村的多功能性,加強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三是強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環保和文化等功能;四是強調振興農村經濟,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二)日本農業應對WTO所採取的政策措施

日本長期以來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為理由,採取如進口數量限額、高關稅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等多種措施控制進口的增長。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以來,特別是新一輪WTO多邊貿易談判以來,日本政府也認識到開放市場是大勢所趨,並著手調整國內政策。

1.在市場準入方面,日本政策已承諾將除大米以外的所有涉及農產品的非關稅措施加以關稅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關稅減讓。但由於日本的主要農產品關稅率很高,完成關稅減讓後進口產品仍難以與其國內產品競爭。如1999年4月實行大米進口關稅化,將關稅確定為350日元/公斤,在這一高關稅水平下,進口米價格相當或略高國產米。

2.在國內支持方面,日本不會削減支持力度,但支持方式將根據WTO規則發生變化。屬黃箱類的支持政策將減少,綠箱政策的支持將增加。《新基本法》在宗旨、糧食政策、農業政策、農村建設等方面做了重要的修正,但對農業的支持將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為達到保護日本國農業和農民利益的目的,在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中,日本以農業的多功能性為理論依據,繼續強調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

3.在農產品出口關稅方面,日本一方面通過關稅來控制某些農產品對國內的衝擊,另一方面對嚴重依賴進口的農產品(如糧食)要求確立出口禁止、限制措施的出口徵稅化。目的是使出口國的行為不會威脅到日本國的糧食安全,提高貿易的穩定性和預見性,使日本有穩定的進口糧食渠道。

4.在衛生和動植物檢疫方面,日本在逐步實施符合WTO規則措施的同時,與其它高收入國家相類似,將實行極為嚴格的進口食品質量檢驗制度,我國的多數農產品難以通過低價競爭方式打入日本市場。日本實行的檢驗制度和商品質量標準對農產品具有非常強的限制性。如進口新鮮農產品面臨檢疫、海外生產基地視察、非檢疫性害蟲的接受程度等多種障礙。

5.調整種植結構和品質結構,提高本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在結構調整上,日本重點是適當減少相對過剩的水稻種植面積,增大豆和小麥種植面積,主要是通過補貼政策來調整。在品質結構調整上,主要通過價格機制來促進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優質品種和普通品種在市場價格上差異很大。

(三)日本主要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

由於日本農業資源特緊缺,農戶生產經營規模小,農業勞動力價格高,雖然農業現代化、社會化服務水平高,但國內農產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日本政府一直採取對農業的高額補貼政策,對不同農產品採取有針對性的價格支持政策。

1.稻穀價格支持政策

1996年開始日本放開國內大米市場,除政府“定購米”外,其它大米實行自由流通。政府每年按農戶稻穀生產面積向農戶定購大米150萬噸(約占國內大米年消費量的15%)作為國家儲備米,由政府按大米生產平均成本確定定購價,一般定購價低於市場價格。如大米定購價12587日元/50公斤(110.7美元/50公斤),比同期市場均價低12%。

農戶自主參加稻穀生產調整計畫,按國家計畫進行稻穀生產。政府與農戶共同出資建立稻作安定補助基金,對大米生產進行價格補貼。政府按前3年大米市場平均價確定基準價格。補助基金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自由參加的農戶按上年大米產量、基準價格的2%交納基金;二是政府財政按農戶交納基金的3倍出資。政府通過農協動用補助基金對大米生產價格與基準價格(大米基準價14304日元/50公斤,相當於125美元/50公斤)之間的差價,直接給農戶提供全額補助。如果實際補助金超過補助基金,由政府向銀行貸款解決。

2.小麥價格支持政策

為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計畫,壓縮稻穀生產,促進小麥生產,日本政府對小麥生產採取高額價格補貼政策。政府按照前3年小麥平均生產價格(生產成本+利潤)和物價指數確定政府收購小麥的價格(基準價格)。對政府收購價(基準價格)與進口小麥市場價格(進口成本+經營費用)之間的差價,分別由政府財政或麥作經營安定補助基金給農戶提供直接的價格補貼。政府小麥收購均價7353日元/50公斤(64.7美元/50公斤),而政府小麥銷售均價僅1923日元/50公斤(16.9美元/50公斤),其差價全部由財政補貼。

3.大豆價格支持政策

日本政府建立大豆交付金制度,由國家財政支付交付金。國家按照前3年大豆生產平均價格確定補助基準價。參加大豆生產經營安定計畫的農戶,按上年大豆產量、補助基準價的3%,交納風險基金。政府動用交付金按農戶交納風險基金的3倍出資共同建立風險基金。當年生產價格與補助基準價的差價,由風險基金直接給農戶提供差價80%的補貼。

4.糖料價格支持政策

日本政府對食糖產銷建立了糖價調整制度,按糖料生產成本加上利潤確定糖料收購最低保護價。政府指定農畜產業振興事業團(特殊法人)全額收購企業的進口食糖,統一按一定比例抽取調整金。市場糖價由進口粗糖價格、調整金和精製加工費用構成。糖廠按政府確定的最低保護價收購農民的糖料,國產糖與進口糖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由政府補貼(交付金)、調整金給糖廠提供補貼。

三、日本農業統計及預測

日本農業信息化程度較高,建立了完善的農業統計和產量預測系統。主要農作物生產狀況調查和產量預報分別由農林水產省和地方農林水產部門獨立進行。農林水產省的生產調查和預測結果對國家負責,是中央政府發布農產品生產狀況和產量預報的依據,各地方農業部門的生產調查和預測只對當地政府負責。農林水產省在各都、道、府、縣依據農作物種植面積直接設立農林水產事務所,全國共設立300個。現以水稻為例,簡要介紹日本主要農產品生產量的預測體系、運作程式、結果發布程式。

(一)農產品生產量預測體系

日本的水稻生產調查和預測分四個階段:一是制定調查標準和選定調查基點;二是通過巡迴調查或實地調查獲取必要的數據資料;三是對數據資料進行總結分析,與歷史資料進行比較,從而做出水稻生長發育狀況及產量預報;四是將預測結果向有關部門和社會公布。

從水稻播種到收穫共進行6次常規調查,其中生長發育狀況調查2次,分別在6月和7月進行;產量構成因素狀況(指有效穗數等)調查2次,分別在8月和9月進行;產量預測調查1次(10月)和實際收穫產量驗收1次(收穫期)。具體日期則根據當年氣候條件作適當調整而不固定於某一天。產量預測運作程式分四個階段:確定樣本區、區內取樣、產量構成因素調查、計算作況指數。

1.確定調查樣本:第一步通過購入航空公司的航片將農作物種植區劃分為2公頃的單位區,做出單位區內的配置圖。為在費用較少的情況下保證較小的誤差,又將單位區劃分為實測地帶和非實測地帶(交通不便區),對實測地帶依據各年產量的穩定狀況細分為高單產區、低單產區、單產穩定區和單產不穩定區。對同一類型的樣本點隨機編號再抽樣,被抽中的樣本依編號和航片落實到田塊。各縣樣本數的多少通過航片劃定的單位區數和不同產量類型計算而來,各縣每年的樣本點數由當地事務所的統計情報確認,相對穩定。

2. 區內取樣:在每一樣本區內按對角線確定三點,每點1平方米。測定穗數時每點取10蔸,共30蔸;測定粒數在三個區分別取3株、4株和3株,共10株;測定蔸數時每小區為1平方米,共3平方米。

3. 產量構成因素測定:依據上述區內取樣,分別計算出每平方米蔸數、每蔸穗數和每穗粒數。千粒重則根據歷年資料和當年成熟度確定。利用這些產量構成因素求出預測產量。

4.計算作況指數:作況指數是日本農業部門用來預報年成好壞的一個指標,評價區間為:

作況指數 106以上 105-102 101-99 98-95 94-91 90以下

年成 良 較好 平年 較差 不良 顯薯不良

作況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作況指數= 10a當年預計產量 X100%

10a平常年份產量

式中,10a(1000a=1ha)當年預計產量是由當年各地實測數據獲得,10a平常年份產量是通過統計模型求得,其模型不但受氣象指數(包括水稻生長期間日平均氣溫、日最低氣溫、日最高氣溫、日降水量、日照時間和日最大風速等)的影響,還與當年災害發生狀況、栽培技術進步、品種更新等因素有關。

(二)農產品預測結果發布程式

從當年7月至第二年2月底,農林水產省向全國發布6次農林水產預測公報:7月15日為生育期信息,8月15日和9月15日為作物生長態勢和作物種植面積信息,10月15日為種植面積與預期產量信息,12月15日為全年水陸稻產量結果公告。第二年2月底前公布不同品種、不同區域水稻產量信息。一是產量在全國排名前10位的品種及產地,二是各都道府縣水稻種植面積、單產和總產量信息,三是水稻主產區產地、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的信息。

全國各地的事務所將得到的資料數據通過專用內部網路報送到農林水產省統計情報部,統計部門進行綜合匯總,進行對比分析,得出預測和統計結果後向外發布。預報結果由農林水產省向國會負責,各地農林水產部門所得資料及預測結果只適用於當地,不影響農林水產省的預報結果。

預報結果主要用於以下6個方面:供需計畫基礎資料、米價審定參考資料、稻作技術指導基礎資料、農業公用事業基礎資料、國民經濟計畫基礎資料和其它政策改進基礎資料。

四、考察體會和建議

通過兩周的考察,對日本農業生產、貿易現狀和發展趨勢,農業行政管理和政策法規,農業經營機制等情況有了一個基本的、系統的了解。結合我國農業發展實際情況,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借鑑。

(一)一體化的農業行政管理體制。1月日本中央政府完成了機構改革。改革後的農林水產省有公務員3萬人,其中農林水產省本部4500人。農林水產省由農林水產大臣、副大臣、大臣政務官、農林水產事物次官、農林水產審議官、農林水產大臣秘書官,大臣官房、綜合食料局、生產局、經營局、農村振興局、地方支分部局、農林水產技術會議、審議會、事業單位管理機關等9個內局,糧食廳、林業廳、水產廳等3個外局組成。農林水產省依法履行全國農林水產生產、流通、貿易及農業支持保護、農村振興等一體化管理職能。

(二)現代化的農業物質技術裝備。與歐美大型農業結構相比,日本農業屬典型的超小型農業結構。60年代以來通過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普及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積極推進規模經營,實現了農業基礎設施、生產技術和裝備的現代化,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

(三)產業化的農業經營機制。日本通過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農協組織,較好地解決了小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大流通之間的矛盾,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特別是農協組織成為政府與農戶之間、市場與農戶之間的紐帶和橋樑,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發揮了關鍵和核心作用。

(四)法制化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雖然農業在日本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低,但日本政府一直強調國家食品安全,高度重視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通過制訂《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等法律法規,把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法制化,規範化。日本政府採取的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對促進農業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帶來負面作用,不但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使日本的農產品價格遠遠高於歐美國家,而且農產品的價格偏高,導致日本的生活費用高於西方其他國家,久而久之又會引起國民對政府的不滿。

我國農業與日本農業在農戶小規模經營這一點上,非常相似,日本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和產業化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同時,日本是農產品進口大國,開拓日本農產品市場潛力很大。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按照WTO的規則,結合我國農業的實際,調整國民收入結構,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重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調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結構,大幅度提高“綠箱政策”農業投資比重,增加農業科研、技術推廣、病蟲害防治、植物檢疫、農業抗災救災和農業保險等財政投入。從戰略上重視糧食安全,逐步建立和完善生產、儲備、供應、外貿、預警、低收入階層保障系統等糧食安全體系。

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借鑑日本農協發展的經驗,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鼓勵、扶持、規範農村各種類型的專業、技術合作組織和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特別是把發展“訂單農業”作為推進結構調整的重大舉措來抓,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

三是研究開拓日本農產品市場。日本是農產品進口大國,我國應充分發揮毗鄰日本的區域優勢,抓住加入WTO的機遇,積極開拓日本大米、小麥、大豆、食用油、蔬菜、水果、茶葉等市場,提高我國農產品在日本進口市場的份額。重點是研究日本市場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集中優勢產區,調整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加強農產品衛生安全監測,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工包裝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四是加強中日農業合作交流。中日兩國農業存在相似性和互補性,農業科技、管理、貿易領域的合作前景廣闊。建議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技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開展農業機械、農產品貿易。

團長隋鵬飛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

團員吳宏耀種植業管理司農情信息處處長

淡妮娜國際合作司綜合處調研員

張永林吉林省農業委員會農業處副處長

王學嵐浙江省農業廳辦公室辦公室科長

蔣佐升湖南省農業廳信息中心副主任

二ОО一年四月十八日

日本企業文化考察報告
日本考察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日本企業文化考察報告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資委黨委關於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充分借鑑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推進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國資委組織部分中央企業及下屬單位主管企業文化建設的領導和部門負責同志,於3月16日至4月5日赴日本進行了企業文化培訓考察。

培訓採取三種形式

一是聽取專家集中授課。長崎大學神郡克彥教授講授了《如何建立企業名牌》,神戶大學黃磷教授講授了《跨文化交流與管理》,經濟產業省經濟產業政策局鈴木先生講授了《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有關政策》等課程。 

二是專題講座。荏原製作所通過一個環保的典型案例介紹了企業的危機公關處理和文化創新;資生堂介紹了如何秉承福原信三的理念,幾十年如一日,致力於企業形象的創造;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全球化人事部小西工己先生介紹了《豐田之路與人才培養》;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介紹了松下幸之助的經營理念和經營哲學;JR西日本鐵道公司介紹了如何培訓民營企業精神;金鋼峰寺宗務總長土生川正道理事長介紹了日本人精神的形成;東京證券交易所介紹了企業統治的思路和原則;經濟產業省玲木先生介紹了日本政府推進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有關政策。講座中還採取互動式的討論,進行深入研修,在交流和探討中,既了解了日本企業的文化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情況,同時又宣傳了我國經濟發展成就和中央企業的實力。 

三是參觀考察。先後參觀了荏原製作所、資生堂株式會社、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大金工業株式會社、西日本旅客鐵道株式會社(簡稱JR西日本鐵道公司)、日本電通公司、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8個企業和東京證券交易所,與大金工業株式會社副社長川村群太郎等20多位企業高層領導人進行了座談交流;參觀了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國際展覽中心、資料館、技術館、豐田公司資料館、資生堂畫廊和資料館等10個企業展館;觀摩了愛知縣世博會中國館、日本館、主題館等展館;訪問了日本經濟產業省、兵庫縣、神戶港務局等3個政府部門。在走訪的企業中,既參觀了歷史館、資料館、藝術館、技術館,又參觀了生產線,既對政府部門的巨觀管理情況有所了解,又觀摩了企業的實務操作。同時,我們還通過乘坐捷運、公共汽車、新幹線高速列車等途徑,比較廣泛地了解了日本的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培訓結束前,考察團的19名同志利用晚間時間分組進行研討交流,大家一致感到此次培訓時間安排緊湊、內容豐富,培訓期間能安排考察如此之多的世界知名企業實屬不易。同時,大家認為通過培訓拓展了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路,學習了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經驗及需要引以為鑑的問題,對加強本單位企業文化建設得到了很多啟示。培訓結束時與我國家外專局駐日本辦事處的同志進行了會談。 日本企業文化建設

的基本特點和經驗

通過這次學習考察,我們感到日本企業文化建設呈現出以下6個顯著特點。

(一)積極倡導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相統一,為企業發展培育和諧的文化環境和氛圍。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近年來世界各國企業界和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我們所考察的日本企業都把履行社會責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積極倡導,把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統一起來,成為日本企業文化發展的一個趨勢。日本企業把履行社會責任放在突出位置,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從歷史背景上看,18世紀近江商人就提出了“賣方、買方、社會”三方都好的理念;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企業明顯地抱有一種“報德思想”,二官尊德提出“社德合一”,即“事業在自己得利的同時,必須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實惠”。20世紀以後,松下幸之助等傑出的企業家又積極地倡導企業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並於1956年召開經濟同友會全國大會,通過了經營者必須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決議。進入21世紀之後,經濟同友會又把企業的社會責任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於5月改定通過了《日本經團聯關於企業行動憲章》,提出了10條企業行動準則,使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工作進一步得到強化。正是由於長期以來一些傑出的企業家的積極倡導和實踐,形成了日本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文化傳統,這一傳統引領著日本企業的發展方向,使日本擁有一大批歷經百年長盛不衰的企業,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日本躋身世界經濟強國奠定了基礎。二是從現實狀況看,近年來,日本企業出現了一些醜聞,突出表現是對社會不負責任、做假帳、欺騙社會公眾。如在東京證券所上市交易已有50多年歷史的西屋鐵道公司,違反有關規定,使公司股票80%掌握在特定人手裡,利用員工假持股來逃避監管,欺騙股民達10年之久,這件事曝光後在日本社會造成惡劣影響。這一教訓使日本企業充分認識到,在經營過程中必須以誠信負責的社會形象取信於公眾和消費者,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三是從企業面臨的巨觀發展環境看,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公眾維權意識日益增強,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日益成為衡量企業優劣的重要標準。四是經過長期實踐,日本的企業家認識到,在當今人類的社會活動過程中,除了戰爭,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占用社會資源最多、對環境影響最大的實踐活動,企業在占用社會資源的同時必須給社會回報,以爭取社會的支持與理解,為企業創造長遠發展的環境。五是政府的大力倡導。日本政府把推進企業落實社會責任作為重要內容,由經濟產業省具體負責推進和實施。如通過社會調查向企業提供社會需要等情報,對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情況進行監督等等。由於上述原因,日本的企業都很重視將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統一起來,企業家們都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站在履行社會責任這個制高點,才能贏得企業長期發展的良好環境,所以努力為企業發展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

日本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突出強調五點:一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最主要內容就是切實實現股東和雇員(員工)的利益。二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直接外在表現就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務。三是在可能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促進所在地區和國家的社會繁榮。四是遵守法律法規,做到及時向社會公布企業信息,保證經營活動的公開和透明。五是把企業發展同造福人類、保護環境、建立循環型社會統一起來。如豐田公司1992年為了倡導“人類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全新環保理念,專門設立了“豐田環境委員會”,制訂了“豐田地球環境憲章”——《豐田對於地球環境的參與方針》,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公司面向21世紀的未來戰略——“製造親近人類與地球的汽車”。為了落實這一戰略,豐田公司不惜將年銷售額的6%作為攻關資金,組建起1.2萬人的龐大研發隊伍,開始了“綠色”汽車的發明創造。經過長達5個年頭的不懈努力和反覆試製,1997年12月豐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產的混合動力汽車——先軀。它消耗每升汽油的平均行駛里程比一般汽油車至少提高一倍,污染物卻減少了90%。

(二)把企業以人為本與員工以企為家統一起來,特別注重建設人企合一的發展團隊。

我們考察的日本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把企業以人為本與員工以企為家很好地統一起來,努力構建命運共同體,實現了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經濟處於緩慢增長期,即使在企業面臨各種困難的情況下,日本企業仍然堅持以年功制為主的分配模式,較好地保持了員工隊伍的穩定,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堅持“終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等企業制度基本不變,努力做到不裁員,保持員工隊伍的相對穩定,保持員工福利待遇基本不變;二是通過實施國際化戰略,開拓海外市場,為員工發展創造更多空間;三是不斷最佳化員工的生產生活環境,豐富員工的文化生活。如:大金工業株式會社是全球著名的商用空調和氟化工產品生產企業,在遭受亞洲金融危機嚴重衝擊、企業經營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一直堅持“力爭作一個能夠保證雇用的公司”這一宗旨,通過每年限量招工、實行內部轉崗分流,對部分員工進行再培訓,尤其是及時實施了國際化戰略,把開拓中國市場作為戰略重點,每年利潤增長的10%來自中國,從而實現了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對大金工業株式會社堅持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關注員工的利益、促進企業和員工實現共同成長的情況、1999年3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對此進行了詳細報導。

(三)努力做到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相統一,培育支撐企業實現持續發展的文化力量。

我們這次考察的日本企業平均壽命在40年以上,有的企業壽命長達100年。如:以生產高級化妝品著稱於世的資生堂株式會社成立於1872年,至今已有133年歷史,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成立於1918年,至今也有87年的歷史。探究這些企業長壽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這些企業在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占領市場制高點的同時,非常注重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使企業發展既奠基在深厚的文化積累之上,植根於厚重的民族文化傳統之中,又能適應時代變化,不斷發展創新。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很好地繼承了民族文化中的優良傳統,如協調配合的團隊意識、注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等,並通過創新,把企業建成命運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二是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注意形成相對穩定的“文化基因”,使之成為促進企業發展的精神財富。如: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在松下幸之助提出的理念的基礎上形成了“企業作為‘社會的公器’,在‘顧客第一’的基礎上,實現‘日新月異’”的文化基因,又把“日新月異”轉變為“堅持技術革新’的理念,以這種理念指導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開發新產品,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處於不敗之地。三是通過建立資料館、紀念館、展覽館等文化設施,使企業創造的文化成果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並通過免費向社會開放,使之成為與社會溝通的橋樑,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成果,達到了用文化提升企業形象的目的。 

(四)注重企業家高度文化自覺與員工自覺踐行文化相統一,確立了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

我們考察的日本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以確立共同的文化追求為目標,把企業家的文化自覺與提高員工的文化執行力統一起來,使企業成為一個文化共同體。 

通過在日本的學習考察,我們感到,日本企業家的文化自覺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確立了文化主導企業發展的意識,自覺用文化創新引領企業發展。二是具有崇高的文化追求,深刻影響著企業員工的文化自覺程度。三是這些企業的企業家都是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關鍵性人物,起著倡導、實踐、推動和變革企業文化的關鍵作用。四是普遍把履行社會責任提升為企業的重要使命。五是具有敢領風氣之先、不懈創新的可貴品質。松下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是一個代表性人物。我們這次在松下考察期間時時能感受到松下幸之助的存在,感受到松下文化的魅力,松下幸之助創立的松下文化仍然深刻影響著松下公司的發展。松下幸之助早在1932年就提出了“企業人一定要盡企業人的本分,為提高社會生活的品質和追求世界文化的繁榮而奮鬥”的企業使命,1933年制訂頒布了企業員工應遵行的“五大精神”,1935年制定了企業內規,強調知行合一等,從而推動和引領松下公司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創造了世人矚目的輝煌。現在,松下公司又繼承松下幸之助造福人類的文化自覺,確立了“為實現星羅棋布的網路社會做貢獻”和“為人類與地球環境的共存做貢獻”的企業理想,投資建立了家電回收利用技術中心和環保資源再生工廠,負責20個廠家電器產品的再生利用,同時作為環保教育基地免費向社會開放,努力為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建立循環型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經過與日方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的交流,得知日本企業家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明治維新後,日本大力普及教育,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礎上成長起來的企業家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追求。二是日本的社會制度安排又使財富不會大量傳給下一代,由此決定日本企業家很大程度上是靠成就感支撐,努力把企業做強做大,這種成就感已經超越了狹隘的物質利益追求,上升到精神層面和文化層面。三是日本的企業家是在日本國際化進程中成長起來的,具有較寬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和不斷求索、追求卓越的品質,因而具有較高的文化自覺。資生堂第一任社長福原信三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福原信三1913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藥學專業,畢業後又遊歷歐洲,學習歐洲的近代藝術,他既是一個企業家,又是一個酷愛藝術的攝影家,他把企業的追求定位為“以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美化人類的生活”,並親自參與設計了企業標識,把山茶花作為自己企業的象徵,從而使資生堂由主要銷售西洋藥品的店鋪發展成為主要生產高級化妝品的現代公司,並使資生堂文化具有強烈的藝術文化色彩。四是國家和政府通過表彰獎勵、輿論引導、政策支持等措施和途徑,進一步提高了企業家的文化自覺。 

企業文化建設成敗的重要標誌之一,是看企業文化在員工中的內化程度,是看員工自覺踐行的程度。而這一點,在我們所考察的日本企業中得到了充分印證。這些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上注重知行合一,企業精神、企業理念已經成為企業員工的生存方式和工作習慣,體現在員工的言行之中。這些企業主要採取如下措施來提高員工的文化執行力:

一是進行企業文化培訓。這是日本企業的通行做法。我們所考察的企業都建有員工培訓中心、人才培養基地等培訓機構。日產公司是日本第二大汽車公司,7月與我國東風汽車公司全面合作,這個公司規定要對新招收的員工進行為期6個月的系統培訓,主要是學習公司的企業文化和崗位操作技能等,培訓結束經過考試,確認符合公司的用人標準後方可進入實際工作崗位。

二是通過各種儀式,舉辦多種文化培育活動。日本企業提高員工文化執行力更多的是滲透在日常組織的各種文化活動中,如:舉行入社儀式、創業紀念慶典、每個經濟年度的慶典儀式、車間懇談會等,其中荏原株式會社的案例教育更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荏原株式會社成立於1912年,主要從事風水力發電的機械製造、環境工程機械製造和精密電子儀器製造業務等,3月23日因排污管連線錯誤導致該會社藤澤工廠發生二惡英泄露事故。事故發生後,荏原株式會社認真總結事故發生的原因,制定了5條基本行為準則,並把每年的3月23日定為基本行為準則再確認日,由董事長從8點30分開始對員工進行30分鐘的演講,用藤澤工廠發生二惡英泄露事故的案例,引導員工對照5條基本行為準則反省自己,查找差距,提高踐行基本行為準則的自覺性。

三是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做到全員構建企業文化。員工不僅是文化育人的對象,也是文化創建的主體。這在JR西日本鐵道公司的企業文化建設中得到了充分體現。JR西日本鐵道公司18年前由國有轉為民營後,企業文化面臨著轉型,這個公司注重充分發揮員工的作用,通過開展“我的建議”、理念徵集、統一朗讀“感謝乘客利用JR鐵路”的宣傳用語等活動,組織全員參與文化創建,營造人性關懷的文化氛圍,確定了新的經營理念即:“立足於尊重人性化的立場,在建立勞資信任關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鐵路事業的活性化。同時,以成為一個受愛戴的、共同繁榮的綜合服務企業為目標,作為國家的主導企業,積極為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做貢獻”,從而成功實現了文化轉型,塑造了企業新形象,促進了企業的飛速發展。

(五)大力推進理念變革與結構重組、戰略調整相統一,形成了文化與管理相融共進的良性發展。

日本企業非常重視使企業文化真正成為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一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和經營理念的變化,適時變革企業的組織結構。松下公司在松下幸之助1932年提出企業新的使命和新的經營理念之後,隨即對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進行了調整,創建了以事業部制為主體的管理模式。二是當企業的性質、結構發生變化時,及時對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核心價值觀進行調整,使企業文化及時實現轉型,以適應企業發生的變化。如:JR西日本鐵道公司在公司改制的同時實現企業文化轉型的經驗。三是企業發展戰略發生改變,企業的經營理念也隨之進行調整和創新。大金工業株式會社針對國內經濟成長緩慢、企業發展空間狹窄的現實,大力實施國際化戰略,為此,他們對公司原有的文化理念進行調整和創新,於8月確立了“最高的信譽、進取的經營和明朗的人和”的公司綱領和10條經營理念。董事長井上禮之和總經理北井啟之從9月份開始,在3個月時間裡到大金在日本各分支機構及海外7個主要子公司舉行說明會,對新的經營理念進行宣講,2月又從日本國內和海外子公司請來10位員工同董事長井上禮之舉行座談會,並將經營理念印成小冊子,發到員工手中,做到員工人手一冊,用新的經營理念指導和規範員工的行為,很好地適應了拓展國際市場的需要,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取得了豐碩成果,尤其是在中國的業務迅速發展,設有6個合資公司和獨資公司,營業額達800多億日元,西安慶安大金公司的利潤更是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

(六)在企業日常經營過程中注意把宣傳產品與經營“文化”相統一,培育了企業新的經濟成長點。

企業文化建設負有宣傳產品、塑造企業形象的職能,這一點已是基本常識。但日本在此基礎上賦予企業文化建設以新的功能,在宣傳產品的同時,開始經營“文化”。

一是非常重視產品和企業形象的宣傳。這些企業都設有規模較大的宣傳部門、企業文化部門或形象策劃部門,主要承擔產品廣告設計、企業形象策劃宣傳、企業文化的推行等。尤其是對產品和企業形象的宣傳令人印象深刻,大部分企業用日文、英文和中文三種文,製作產品和企業形象的宣傳冊、宣傳片以及企業網站等。這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掌握了日語、英語和漢語三種語言。資生堂的宣傳部有員工130多人,每年廣告費用占營業額的10%左右。松下、豐田等公司都設有國際展覽中心、技術中心等多個展館,用於宣傳公司的產品、形象和文化。

二是對文化進行戰略投資。福原信三認為,企業文化是在企業的歷史中培養和積蓄的理性和感性資產,提出“企業文化是繼人、財、物之後的第4種經營性資產”的觀點,為此,早在1919年他就在東京的商業中心銀座設立資生堂畫廊,免費為日本和世界各地的未成名青年畫家、攝影家提供展出作品的場所,並聘請一批藝術家到公司從事形象設計與宣傳工作,到目前為此,已有5000多位藝術家在資生堂畫廊展出作品,並為資生堂公司留下大批作品,資生堂也在自己的形象宣傳中創造了一大批作品,這些作品已成為資生堂的文化資產,並隨著這些藝術家知名度的擴大而不斷增值。對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啟示 

因中日兩國社會制度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不同、所處歷史階段及企業具體情況不同,對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經驗必須有選擇地加以借鑑。 

一、中國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應做到科學定位、紮實推進,真正促進企業發展。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企業的生存方式和發展方式。企業發展實踐是企業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反過來企業文化又對企業的發展發揮促進作用。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思想靈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全體員工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追求。企業文化建設的程度和水平,既與企業發展的階段性直接相關,又與企業家的素質和職工的整體狀況直接相聯。而且,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內生性,只有內在生長起來的文化,才能適應這個企業的需要,才能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從而真正促進企業發展。企業文化建設可以學習借鑑,但不可以照搬;可以適當引導,但不可以超越階段;可以積極創造,但不可以忽視企業職工的整體特點。

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應遵循“三個規律”,做到科學定位、紮實推進。一是遵循企業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規律,認清文化建設的長期性,做到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注重文化積澱,不斷實現文化提升。企業百年不倒靠文化,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也需要長期的培育過程。目前,在部分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短期行為、形式主義和急功近利的錯誤傾向,應該得到克服和改進。二是遵循企業成長的規律,認清文化建設與企業發展的內在統一性,做到從企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和內在要求出發,去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既不能過於超前,又不能嚴重滯後,必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企業的組織結構、產業結構和發展戰略的調整保持協調一致。三是遵循文化育人的規律,堅持文化理念推行的系統性和長期性,做到因人因群體不同而採取相應的方法和措施,推進理念普及和文化育人。考察中,19名同志對日本企業在推行理念中強調自主性原則印象很深,但這一原則是建立在日本企業員工具有較高文化素養以及企業文化相對成熟和穩定的基礎上的。而對於處於企業文化建設剛剛起步、員工素質有待提高的中國企業來說,過分強調自主性也是不適宜的,必須把自主性原則與強制性原則結合起來,把正面激勵同系統灌輸結合起來,積極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提高文化育人的實效性。 

二、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推動以人為本原則的全面落實。

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中央企業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先進企業文化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結合對日本企業文化建設進行的考察,我們認為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必須把確立正確的以人為本原則作為一個重要任務,充分認清以人為本原則的前提性、歷史性和整體性,並指導企業文化建設的具體工作,才能使企業文化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認清以人為本原則的前提性,把以人為本和以企為家有機統一起來。以人為本原則的價值原則是人的價值高於物的價值,人作為目的的價值高於人作為手段的價值。這一原則是對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普遍存在的人的異化狀況的一種揚棄,是對物統治人、個體淹沒在虛假集體之中狀況的一種揚棄。它實現了由人僅僅是企業發展的手段,到成為既是企業發展手段,更是企業發展目的的一種提升,這一提升並沒有否定人作為發展手段的價值。由此引出的一個基本結論是:從以人為本原則產生的歷史背景看,企業以人為本的基本前提是職工以企為家;從現實互動關係上看,以人為本與以企為家互為前提、互為結果。企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把職工作為企業發展的目的主體和利益主體;員工堅持以企為家就是自覺把自己作為企業發展的責任主體和動力主體。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倡導以人為本必須同倡導以企為家結合起來,必須認清以人為本原則的前提性,否則,只強調人作為企業發展目的的價值和意義,就會導致企業發展的動力主體和責任主體虛位,就會導致以人為本原則懸掛在空中。這種情況實際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於我們各個企業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中,應該對職工提出“以企為家”的要求,注重引導職工充分認識到,企業“以人為本”的前提是職工“以企為家”,只有做到職工“以企為家”,才能更好地實現企業“以人為本”,職工只有首先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主體和責任主體,才能成為企業發展的目的主體和利益主體。

二是要認清以人為本原則的歷史性,把以人為本原則實現的程度與企業發展程度有機統一起來。以人為本原則的產生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它在不同國家、社會和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內涵,體現著不同的要求。“以人為本”原則實現的程度必須同一個國家、社會和企業的發展水平相適應。日本企業以人為本原則實現的程度和水平,是日本國家發展程度的縮影,是一個企業長期發展累積的結果。我們在驚嘆、羨慕的同時,必須用歷史性的眼光來審視這種結果和狀態。同時,真正從我們企業現實條件出發,根據企業發展程度落實以人為本原則,並通過實現企業持續發展,不斷提高以人為本原則實現的程度和水平。

三是要認清以人為本原則的整體性,把個體利益實現程度與整體利益實現程度有機統一起來。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以人為本”原則中的“人”既是一個個體性概念,也是一個整體性概念,“以人為本”不僅是要實現一個人、一個群體的發展,更是要實現全體人民的發展,實現各個群體在發展上的動態平衡;“以人為本”不僅是要實現人的一個方面的發展,更是要實現人的多方面發展,滿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因而我們落實“以人為本”原則必須按照整體動態平衡的要求,既要解決個體的特殊問題,更要實現整體性發展。

三、正確處理實施CI戰略與實施CS戰略的關係,及時導入CS戰略,不斷提升和強化中央企業的品牌形象。 

中央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大多已實施了CI(企業形象塑造的英文縮寫)戰略,這對提升企業自身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日本企業文化的考察,使我們認識到,在推進CI戰略的同時,應該及時導入CS戰略,使企業的形象塑造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CS是顧客滿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的英文縮寫。1990年,日本豐田公司、日產公司率先導入CS戰略,建設顧客導向型的企業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到現在CS戰略在日本已經廣泛普及。如:大金公司在經營理念中提出“洞察下一個需求,創造新的價值”,並對此進行詳細闡述。所謂“洞察下一個需求”,就是深入到顧客的內心深處,去發現連顧客自己也還沒有察覺到的需求和願望,並將其變為具體的商品和服務提供給顧客,給顧客以驚喜,繼而創造新的需求,就是顧客滿意戰略的一種體現。松下公司充分利用本公司長期的技術儲備和雄厚的設計實力研製出以信息化和網路化為特徵的、代表家用電器發展趨勢的20年後的家用電子螢幕牆,在東京自己公司的國際展覽中心,每天都在向來訪者進行描述和展示。 

日本企業推行CS戰略是同高度市場化的特徵相適應的。高度市場化決定了企業文化的市場導向,市場導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顧客滿意為標準,就是顧客導向。因此,CS是對CI戰略的豐富和深化。CI戰略體現的是單一的企業視角,著眼於自我形象的提升;CS戰略是企業、顧客等多重視角,關注的是顧客需求的滿足和價值的實現。隨著中國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深化,導入CS戰略是一種趨勢和必然,但並不意味著導入CS戰略就取代CI戰略,二者視角不同,所起作用也不同,可以起到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作用。目前,中央企業應該對實施CS戰略進行認真研究,擇機導入、廣泛實施這一戰略,從而實現企業品牌和形象的新提升。 

四、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創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以構建“六種和諧關係”為目標,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加和諧的文化環境和氛圍。 

創造和諧的文化環境和氛圍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創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是我們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之一,也是日本企業文化建設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日本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貧富差距卻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社會矛盾並不十分突出。在這一點上,日本企業同日本社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通過強化共同體意識,積極倡導履行社會責任等,為企業發展創造了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這對我們中央企業今後的企業文化建設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中央企業在今後的企業文化建設中應該把創造良好的文化生態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構建“六種和諧關係”,即“企業與員工、員工與員工、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區(社會)、企業與環境、員工身體與心理之間的和諧關係”為核心,通過積極進行理念創新,確立和宣傳體現構建“六種和諧關係”的發展觀、合作觀、環境觀、生活觀等價值觀念;在合理界定社會責任的基礎上,積極塑造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加強心理文化建設,促進員工身心和諧發展等措施和途徑,不斷最佳化人際關係,建立良好公共關係,最佳化企業內外發展環境,促進企業和諧發展。 

五、正確認識企業文化的特性,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確立經營“文化”的新視角。 

7月6日至9日國資委在大慶召開的“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研討交流會”,有力地推動了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各企業通過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初步掀起了建設企業文化的熱潮。但這次日本之行給我們的啟示是:中央企業在今後的企業文化建設中應樹立經營“文化”的新觀念,做到建設“文化”與經營“文化”有機結合。

精神、理念、價值觀等軟性文化同具體形態的文化產品,尤其是物質產品有一個顯著區別,那就是這些軟性文化越使用越增值,並且可以轉化為具體形態的文化產品,可以成為企業的經營性資產。這是可以對我們的企業文化進行經營的理論根據。而我們中央企業一般都有幾十年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創造了豐碩的文化成果,這構成了我們經營“文化”的資源基礎。即使有的企業文化積累薄弱,也應該從經營“文化”的視角去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經營”文化這個詞的涵義就是提升企業文化以及對由此開發出來的具體文化產品進行商業化運營,實現文化資產的保值增值。國內赴海爾學習考察的人絡繹不絕,實際上就是經營“文化”的一種結果。當然,現在參與經營的主體不僅僅是海爾集團,更多地是媒體等企業外的社會力量,但起點還是企業本身。確立經營“文化”的新視角,不是要取代基礎性的文化創建工作,而是對這一基礎性工作的提升,是將在基礎性工作中創造出來的成果所蘊藏的價值體現出來,並且不斷增值。這就要求在基礎性的文化創建中體現經營“文化”的要求。如:我們各中央企業建設的紀念館、展覽館、資料館等,就不僅僅是保存文化成果的場所,而應該成為經營“文化”的有效載體和途徑。對這些場館的投入,就不是純消費性的支出,而恰恰應該是長期的經營性投資。

當前,中央企業開展“經營”文化的工作,具體可從四個方面進行:第一,制定經營“文化”的長遠戰略,遵循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確定中長期目標,從戰略層面對本企業長期積累的文化資產進行經營。第二,可通過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企業文化資產的價值。如:在相關企業中把長期形成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青藏鐵路建設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企業精神打造成文化品牌,實現文化資產的保值增值。第三,開發具有企業特色的文化商品,通過具體的文化行銷,實現企業文化資產的升值,包括:開發體現企業文化個性的紀念章、紀念幣、紀念郵票、企業歌曲、電視劇、網路遊戲等。第四,培育宣傳文化英雄,以此來提升企業文化資產的價值。從經營“文化”的視角看,王進喜、王啟民、李黃璽、許振超等不僅是單個企業的勞動模範,更是這個企業的文化英雄,代表著我國國有企業廣大員工的精神追求,也體現著一個個企業的個性文化。如:王進喜是“創業文化”的代表,是大慶精神的人格化;王啟民是新時代知識分子的代表;李黃璽是新時期知識工人的代表;許振超是“效率文化”的代表。從經營“文化”的角度,對他們所代表的文化不斷進行解讀和釋義,不斷進行培育和傳播,就可以使他們所代表的文化不斷增值。

六、提高企業全員的文化自覺,尤其是要把提高企業家的文化領導力與提高員工的文化執行力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企業全體員工的共同行為能力。 

企業文化是全員性文化。文化建設的主體、文化踐行的主體和文化育人的對象都是全體員工。提高企業全員的文化自覺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目標,而企業全員文化自覺的程度又決定著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效。因此,提高企業全員的文化自覺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關鍵環節。這在日本的企業文化建設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中央企業今後的企業文化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應該在提高企業全員的文化自覺程度上下功夫,尤其是要著重在提高企業家的文化領導力和員工的文化執行力上下功夫。因為文化自覺程度低是當前我們中央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存在三種錯誤傾向,可概括為“三論”:一是單一主體論。即片面地認為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家文化,因而往往是因領導人員的變動而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也隨之變化。實際上,企業家只是文化建設的領導主體,而不是單一的創建主體,是文化理念的主要設計者,而不是惟一設計者,是文化踐行的先行者,而不是文化踐行的基礎主體。“企業文化主要是企業家文化”這一論點主要是源於對日本企業文化建設實踐的概括。日本企業的性質大部分是私有制,而且早期都是家族企業,企業領導人長期不變,因而企業家的文化個性深深地影響了各自企業的文化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說,“企業文化主要是企業家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也有其局限性。而把這一論點移植到中國,尤其是移植到中央企業的文化建設上卻是有失偏頗的。二是部門文化論。即認為企業文化建設和落實僅僅是企業文化部一個部門的責任,因而也就沒有形成各部門各負其責、合力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工作格局和運行機制。三是與己無關論。這主要是存在於員工中的一種錯誤認識,即認為企業文化建設只是企業家的責任和工作,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因而也就無法談文化執行力的問題。

這三種錯誤傾向是中央企業在提高全員文化自覺上應該著力解決的問題。一是應探索建立全員創建體系,形成全員建設企業文化的局面。日常工作中,注重設計具有全員性特點的文化創新與培育活動,吸引員工廣泛參與。二是應探索建立綜合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運行機制。三是應探索解決文化與管理融合的問題,提高文化理念的制度化程度,使文化通過管理和制度發揮作用。四是應探索建立長效培育機制,把文化培訓作為獲得企業人資格、崗位任職資格等方面培訓的重點,貫穿在自我成長過程中。 對國資委推進中央企業 

企業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把推進國有企業企業文化建設作為出資人代表的職責認真予以落實。企業文化是除人、財、物之外的第四種重要資源,已得到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管理人員的認可。通過挖掘、整合、建設企業文化,充分發揮這些資源在塑造企業品牌、增加企業無形資產存量,使企業資產保值增值,是作為出資人代表——國資委的重要職責。建議國資委從履行出資人職責的角度,把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促進企業保值增值的重要內容,加大工作指導力度,不斷提高中央企業乃至所有國有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水平。

二、建議進一步加大貫徹落實國資委《關於加強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水平。《指導意見》已經正式頒布實施,這必將促進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但國資委所管理的中央企業的行業不同、性質不同、規模不同、發展歷史不同、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不同。這種情況,一方面要求中央企業要結合自己企業的實際來貫徹落實《指導意見》,另一方面也要求國資委應加大貫徹落實《指導意見》的推進力度,進一步加強對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的指導。建議加大《指導意見》的宣傳力度,使中央企業的各級經營管理者和全體員工充分了解《指導意見》的內容,認識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提高建設先進企業文化、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自覺性。同時,要通過召開貫徹落實《指導意見》座談會、組織參觀交流等多種途徑進一步加強分類指導,開展督促檢查,促進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健康發展。

三、建議國資委儘快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培訓,提高企業文化建設工作者素質。 

一是建立企業經營管理者文化培訓制度,使出國培訓規範化,分期分批地選送中央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和企業文化部門負責人出國學習考察,真正使中央企業領導人適應世界經濟和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以寬闊的眼界和高度的文化自覺去認識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同時,要認真選擇培訓國和培訓內容,以提高培訓效果。像這次日本企業文化培訓考察就獲得全體團員的一致好評。二是在勞動與社會保障都已把企業文化師確定為一個新職業的情況下,建議國資委研究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從業人員的執業資格認證工作,建立規範的評審審批標準和程式,形成企業文化的職稱系列,進一步促進中央企業企業文化部門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在組織出國培訓考察的同時,建議組織企業文化的國際交流,在更大範圍內實現知識、信息和文化的廣泛交流與共享。

四、建議國資委加大中央企業開展形象宣傳與品牌塑造的力度,充分發揮國資委管理、組織和資源優勢,進一步提升中央企業的整體形象。建議國資委充分運用所掌握的資源優勢,引導中央企業加大形象宣傳和品牌塑造的工作力度,不斷提升中央企業的無形資產,增強核心競爭能力。建議國資委充分發揮管理、組織和人才資源優勢,主動搭建形象展示平台,為中央企業創造集體亮相的機會,進一步擴大中央企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繼續為中央企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建議國資委利用北京的中心優勢,舉辦中央企業發展成就展覽會,展覽會期間可舉辦研討會、主題論壇等多項活動,充分利用各種優勢,集中展示和提升中央企業的整體形象。這次日本愛知世博會就設立了企業展區,豐田公司、松下公司等日本企業就利用世博會這個平台,展示了機器人等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術和產品,有力地提升了企業的自身形象。 

日本財險市場自由化考察報告
日本考察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日本財險市場自由化考察報告 

日本於19世紀80年代後期引進保險制度,二戰之後保險市場的發展開始加速。,壽險總保費達407520.2億日元(約為29746億元人民幣),非壽險總保費91746億日元(約為6696.8億元人民幣),其中車險(含三者責任強制險)保費48958億日元(約為3573.6億元人民幣),三項數據均列世界第2位,僅次於美國。保險深度達到10.81%,列世界第6位。保險密度達到42.62萬日元(約為31106.51元人民幣),列世界第3位。日本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原因在於,作為災難事故多發國家,地震與火災引發損失巨大,其壽險家庭普及率已達89.6%,平均每個投保家庭的死亡保障金額達3697萬日元(約為269.85萬元人民幣),家庭年支出保費53.1萬日元(約為3.88萬元人民幣 ),此外其家庭機動車輛保險普及率達到85.7%。在之前,日本對保險市場管制非常嚴格,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日本產險市場逐步發生一系列重大變革,其結果是市場管制逐步放寬,走上了自由化發展之路。 

一、日本財產保險市場自由化的背景

(一)日本泡沫經濟的突然崩潰。自90年代初開始,日本經濟從高峰滑落,其在經濟、金融領域的具體表現:一是房地產經濟的泡沫崩潰,地產出現萎縮;二是銀行由此引起大量的不良債權;三是銀行利率的迅速走低,經濟退縮的惡性循環導致整個經濟嚴重萎縮與蕭條。在經濟大蕭條環境下,銀行、保險業為了緩解不良債權帶來的經濟負擔,極力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此為日本保險市場自由化的主要經濟背景。

(二)來自國際上的政治壓力。當時,AIG牽頭主導了一場要求日本政府放鬆保險市場管制的變革運動,美國政府對日本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其遵守WTO有關保險承諾,日本與美國政府於1994年10月簽訂了《日美保險協定》,該協定對日本產險市場自由化具有三方面的直接影響:一是廢除費率管制,要求費率自由化;二是保險業務經營由認可制改為申報制;三是改革日本保險銷售制度,引進經紀人公司制度。其目的是使在日本經營的美國公司更加有利。

(三)保險市場經營環境的惡化。10年間,由於利差損原因,日本近7家壽險公司倒閉,雖然產險業未出現壽險業的情況,但由於整個經濟環境的影響,產險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特別是與銀行利率相關的房屋按揭業務和儲蓄型財產險業務由於利率走低,出現了一系列難題。這些都成為日本產險自由化的契機和導火索。

二、日本財產保險市場自由化進程及政策變化

《日美保險協定》的簽訂無疑成為日本產險自由化的契機。然而,日本財產險自由化真正開始的標誌是1996年新保險業法的實施。其政策變化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可制的放寬,申報制的擴大。從1996年4月開始,日本產險在許可制度方面開始放寬,由許可制度向申報制度轉型,1997年1月、1999年8月、7月申報制範圍逐步擴大,到3月,企業財產險已完全自由化,由許可制改為申報制,家財險中絕大部分也由許可制轉為申報制。但這並不意味著許可制的消失,車險業務中未滿10台的車輛保險仍必須實行許可制,醫療險和海外旅行意外傷害險仍為許可制。

(二)算定會費率使用義務的停止。1998年算定會費率使用義務的結束標誌著費率自由化的開始。在此之前,日本財產險費率為保險監管重要內容,由算定會統一制定,並嚴格執行。

算定會制度自1948年起根據《損害保險算出團體法》實施,該法規定,會員公司達2家以上即可申請成立費率算出團體,該團體是一種非盈利性機構。到目前為止,日本只有一家費率算出機構。當時成立費率算出機構基於三方面考慮:其一是因為損失金額是事故發生後確定的,所以賠付率的預測比較困難;其二是各個產險公司單獨積累大量的數據比較困難;其三是財產險費率由中立機構根據賠付率等積累的數據計算後供各公司使用,這種做法比較理想。

《損害保險費率算出團體法》於1999年12月22日作了最新修改,保險公司強制使用算出機構費率的義務終止。從此,就有了算出機構提供的純費率和公司自訂的附加費率之分,純費率成為各公司的參考費率,除機動車法定賠償責任險之外,各公司在參考費率的基礎上,可根據自身的費用率制定自己的費率標準,但一般講來,上下浮動幅度不超過12.5%。

按照《損害保險費率算出團體法》第3條規定,費率算出團體可以計算的保險種類有5種:火災保險、意外保險、車輛保險、醫療費用保險及護理費用保險。但到目前為止,在日本仍未有醫療費用保險參考費率。

(三)銀行視窗銷售保險的解禁。從4月開始,日本金融廳在銀行銷售保險方面實行了第一次解禁。在此之前,金融廳由於擔心銀行會利用其融資的權力給客戶施加壓力,迫使他們購買保險,所以禁止銀行代理銷售保險。但是,自泡沫經濟崩潰之後,銀行出現了巨額不良債權。為緩解其不良債權帶來的困境,銀行尋求更多的收益源來改善其經營狀況,在金融廳主導下,第一次出現了銀行視窗銷售保險。但其銷售險種仍受很大限制,只允許銷售與其銀行融資業務有關的保險,且規定在融資資格審查期間,禁止推銷保險。第三次解禁於實行。主要是在年金方面的銷售管制有所放寬,其理由是銀行存款戶有增加銀行存款收益的願望。12月實行了第三次解禁,即儲蓄型保險的放開。金融廳將對歷次解禁後的市場反應做出評估,如無不良反應,則計畫於12月實行全面解禁。

(四)允許產、壽子公司相互進入對方市場。新保險業法明確規定,從1996年開始,允許產、壽險公司以子公司形式相互進入對方市場,同年壽險公司設立了6家產險公司,產險公司設立了11家壽險公司。8月,代理銷售其他保險公司產品的認可明確化。壽險公司開始重新評估其財產險戰略,認為子公司模式將來沒有大發展,從而轉向與產險公司合作,即代理產險業務。考慮到與人有關的保險的可成長性,產險公司也積極回響。因此,更多呈現的是產、壽險公司的相互代理。

(五)銷售制度的放寬——經紀人公司的引進。在日本產險自由化之前,法律規定的保險銷售渠道只有兩種。即代理店和保險公司直銷。代理店制度是日本保險業最常用的銷售方式,其業務占原始承保業務的90%以上,在日本產險市場占絕對支配地位。經濟蕭條期間,保險公司開始重新評估代理店的經濟績效。為了提高代理店的效率,產險公司改變了以往的代理店手續費制度,取消了一些經濟效益不高的代理店,因此代理店數量開始減少,比減少6%,但仍有286576個。《日美保險協定》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求日本保險業引入經紀人公司制度,自1996年4月引入經紀人制度,到4月1日止,日本已有38家保險經紀公司,其中有Marsh(馬什)和Willea(韋萊)這樣居國際性領頭地位的經紀人。雖然迄今經紀公司業務僅占市場份額的0.2%,但其作為一種新的銷售制度已獲法律許可。

(六)中介手續費制度的引進。中介手續費制度雖於1996年4月引進,但1998年之前,日本產險業執行的是費率算定機構制定的統一的費率標準,同時金融廳還規定了行業共同的代理類別、契約格式及手續費執行標準,且手續費體系必須向金融廳申報,獲得許可後方可執行。隨著產險自由化的出現,費率自由化導致保險產品多樣化,原手續費體系已無法執行。從3月開始到4月,代理店手續費體系由需要金融廳許可變為不需獲得,促進了中介手續費體系的多樣化。保險公司開始注重代理店的經營績效,對其進行挑選、停業、合併,並根據其資質、業務量大小,再區分不同的保險類別,實行更細化的手續費體系。

(七)投保人保護制度的引進。1996年4月,財產保險投保人保護基金作為只有在需救濟保險公司出現時才運用的基金被引進。後來由於發現僅設立救濟保險公司的基金所起的作用不大,於1998年12月設立了財產保險投保人保護機構,其作用一是對救濟保險公司提供資金援助;二是對破產保險公司的保險契約繼續承保;三是成立繼承保險公司,承接破產公司的業務;四是提供貸款支持,保護被保險人。目前其會員除了所有在日本營業的產險公司外,還有勞合社協會,但不包括專業再保險公司。

(八)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的引進。隨著日本保險市場自由化的推進,保險銷售渠道得以拓寬,除了原有的代理店銷售、保險公司直接銷售外,又引進了經紀人銷售制度,拓寬了銀行視窗銷售渠道,特別是還出現了電話銷售、網上銷售等多種銷售方式。為了適應自由化發展的需要,穩妥地推進保險業的發展,金融廳引進了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個人信息保護法》於頒布,並於4月實施。其基本方針是明確各有關主體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目標,並要求具體付諸實踐。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的引進,更有利於確保日本產險業在自由化環境下的發展。

(九)國際保險監管標準的遵從。作為IAIS的會員,日本金融廳已經表明遵從IAIS的原則、基準與指引,同時也積極參與金融行政的國際化和國際性規定的制訂。除了在許可制方面有非常大的放寬之外,更多地採用了國際會計標準及償付能力監管標準,使本國保險業發展與世界保險業發展同步。雖然日本產險市場環境不景氣,但目前所有產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均在200%以上,產險業保持著較高的信用力。

三、日本財產保險市場自由化帶來的影響

(一)競爭激烈使公司效益大幅下降,影響產險市場停滯不前。在保險市場自由化之前,由於日本產險執行費率算定機構的統一基準費率,即使是一家小公司也有盈利;但在費率自由化之後,由於費率競爭激烈,導致了產品及服務競爭日益激化,給公司的收益帶來重大影響。賠付率上升、收益減少使公司把降低經營成本作為主要的研究課題。各公司費用削減的主要措施有:合併撤銷營業網點,或者取消效益差的營業網點;削減員工人數,一方面控制新增錄用人員,另一方面引進提前退休制度;重新評估工資制度,由以前的年工序列工資制度改為與業績掛鈎的年薪制度;注重提高代理店的效率,重新評估以往的手續費體系,建立以代理店效益及經營業務種類、經營業務量相聯繫的手續費管理體系。通過上述措施,行業平均費用率得到了降低,但也更加導致保險市場的萎縮或停滯。

(二)產險業出現合併浪潮,市場集中度大大提高。以1999年10月三井海上、日本火災、興亞火災3家公司發表事業合併書為契機,產險界的重組進展迅速。4月,日本火災與興亞火災合併成為日本興亞損害保險公司;同月,大東京保險與千代田保險合併成為愛和誼保險公司;同年10月,三井海上與住友財產保險合併成為三井住友火災保險公司;7月,安田火災、日產保險公司及大成保險公司合併成為日本財產保險公司;10月,東京海上與日本火災合併成為Willea控股的財產保險公司。至此,日本產險業形成了Millea、日本財產保險、三井住友、日本興亞、愛和誼五大集團公司。五大集團公司市場份額達85%以上,導致市場集中度大大提高。

(三)尋求拓展海外業務,亞太地區成為主要方向。費率自由化之後,市場競爭激烈,公司效益降低,拓展海外業務成為公司發展的主要渠道,一方面為本國企業的海外經營提供風險管理服務,另一方面為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經營效率。但是歐美地區保險業務綜合成本很高,幾乎所有的日本公司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而與此相反,在亞太地區的業務質量、收益率均較好。因而,進入亞太市場,特別是中國保險市場是其重要目標。

(秦士由 左緒文 江裕棠 李翰輝 陳風)

日本教育考察報告
俄羅斯日本應急管理考察報告
赴日本考察果業有感
赴日本豆類考察報告
日本茶葉生產技術及管理考察報告
2004年延邊州女幹部、女企業家考察團赴日本研修考察報告
採取多種方式應對保險人群的老年化壓力——赴日本國參加專題研討會及考察學習報告
日本企業信息化考察報告
關於日本企業會計財務管理情況的考察報告
赴日本農業機械化及農協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