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學方法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創造是教學活動的生命力。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我們教師選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就會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和課堂效率。

(1)充分用好教材、創生教材

教師要在認真備教材的基礎上,認真備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重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學案的設計和選題中既要滿足中等以上學生,也要體現出對學困生的層次性要求,讓每一位學生拿到學案後都有事可做,有內容可學,在點滴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實際編出的高質量的學案或教案就是對教材的最佳化和創新,是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它離不開和學生的積極配合。

(2)關注每一個學生

“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現“全員”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要求教師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發展的人、獨特的人和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實際教學中除了在備課上加以體現外,更重要的是在課堂中予以體現。第一,保證課堂的全員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不僅是教師行為,更是學生的行為;不僅是好成績學生的行為,也是“學困生”的行為。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認真對待課堂訓練。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要有吸引力,氛圍要活躍,問題的難度要適中等。保證全員參與不是靠壓制學生,而是靠吸引學生。

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一切須為教師所關注。情感和信心的建立可能來自於教師的一句表揚的話,一個和藹的笑容,一個肯定的眼神……

第三,注重過程而不僅是結果。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解題能力的培養是在過程中形成的。在教學中教師很容易在好學生的引導下忽視對學困生的兼顧,而學困生在邏輯思維和分析解題方面往往是“弱勢群體”。教學過程中應儘可能地讓更多的學生積極思考、動手操作,同一個問題,好成績的學生能到第三步的,學困生哪怕只到第一步,甚至沒有任何結果,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思維習慣和能力的培養,只要過程能長期堅持下去,相信必然會有結果,可能它是很表層的,但終歸比沒有好。如果教師在多次失望後採取放棄的態度,其結果可能是學困生不僅成績下降,還會導致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蛻變,逆反心理由此滋生,最終有可能從學校流失。

(3)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要求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實現學習方式的改變,倡導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是提升學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時也為學生間交流和互補提供了平台。

(4)精心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不僅指課堂氛圍,還包括問題情境。

第一,教師情緒的飽滿性是前提。換位思考,如果教師情緒低落或陰著臉走進教室會對學生帶來什麼影響呢?那是壓抑和恐懼,處處謹小慎微,惟恐“禍從天降”,上課如臨大敵,心緒不寧。這樣的課堂氛圍,師生雙方都會疲憊不堪,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第二,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是根本。教師還要遵循“教無定法”的原則,靈活地選擇乃至創新教法,引人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課堂討論、演講、辯論、音樂、表演等方式,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多種表現自我和發展自我的平台,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這樣的課堂氛圍乃至課堂效果無疑是最好的。

第三,教學語言的生動性是條件。語言要連貫流暢,語氣和語調要靈活多變,抑揚頓挫體現節奏感,幽默風趣的語言是營造課堂氛圍的至寶。

第四,師生關係的民主性是基礎。新型師生關係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互動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係。如果師生關係處於一種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狀態,那么它所營造的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5)教師角色要轉變,做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和評價者

首先,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授道解惑,還要從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出發,組織學生有序地參與活動,引導學生質疑和探究。學生沒有問題不是好事,只有發現問題才有利於解決問題,往往是發現不了問題才是一知半解。

其次,在活動過程中,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地位。不要把學生的質疑理解為學生對教師的不敬和故意搗亂。事實上教師也不是學科知識的權威,未知領域和問題也有很多。假如在課堂上出現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以解答的情形,教師要運用語言技巧和靈活的方式進行應對,一忌魯莽和草率,如此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二忌課後不聞不問,這樣有損學生的積極性。再次,作為評價者,要豐富評價方式和手段,提高評價頻率,不要吝音自己的尊重和讚賞。“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聽上去似乎有點絕對,但也不無道理。要真正發揮評價的促進學生髮展的功能,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善於發現和總結,及時地作出有效評價;同時要“師出必有名”,評價必須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即表揚確有值得表揚之處,批評也是如此。評價並不排斥適當的批評,而是包容與被包容的關係,批評與讚賞應相輔相成。

一節課應自始至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是否得到發揮取決於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教師在課上要邊教邊觀察學生的反應,根據學生的反應調節自己的教學。一旦發現學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發揮教學機智,通過調整內容、方法、管理三個方面去激起學生的積極狀態,如果內容太深了,就該儘量的淺顯的方式來揭示的本質;如果進程太慢了,就該立刻加快來完成;如果學生太疲勞了,就該改個方法,如改講授為議論或談話,甚至講個與為課題有關的故事。

教學是藝術,是無止境的,教師要把課上得如同藝術創造的精品,實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識地長期追求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