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第四卷)》第十九章


傷’。李賊從西安孤軍遠來,後援不繼,在北京立腳未穩,又失民心,必非清兵對
手。鈞座所言極是;目前一定要想辦法使唐張二位前來勸降的大順欽差在此地停留
三天。他們停留三天,返回北京路途上又得六七天,那時多爾袞率領的清兵大概就
進入長城了。”
吳三桂問:“如何將他們兩位留住?”
楊珅回答:“請鈞座放心,我已經有主意了。”
“你有何主意?”
“從唐張二位大順犒軍和勸降欽差的談話中,我已經明白,他們雖然投降了李
自成,卻同李自成並不一心。這一點是我原來沒有想到的。既然李自成能夠用他們
前來勸降,鈞座也可以用他們對李自成施行緩兵之計。從現在起,請鈞座不再說決
不投降李王,只說這事十分重大,還得同麾下將領和幕僚認真商量,等到商量定局,
大家都同意投降大順,立刻就向李王拜表稱臣,恭賀登極。拿這話留住兩位欽差,
估計不難。”
“這話,他們會相信么?”
“會相信。”
“何以知道?”
“鈞座一直將步子走得很穩。第一,鈞座始終沒有為先皇帝發喪;第二,始終
沒宣誓出兵為先帝報仇,為大明討伐逆賊。這兩件事,為鈞座留下了很大的迴旋余
地,可進可退,比較自由。眼下同他們言談之間,伯爺不妨拉硬弓,表示世受國恩,
父子兩代都是明朝大將,自己又蒙先皇帝敕封伯爵。後來形勢危急,先皇帝密詔勤
王,星夜馳援北京,只因路途耽擱,致使北京失守,先帝身殉社稷,鈞座深感悲痛,
所以遲遲不肯向李王拜表稱臣。今日蒙兩位欽差大人,攜帶牛丞相懇切書信,並攜
帶重金,宣示李王德意,前來犒軍勸降。已經有一部分關寧將領深受感動,開始回
心轉意。先皇帝已經在煤山自縊殉國,明朝已亡,只要大多數將領和重要幕僚願意
歸順大順,鈞座也將隨大家心意行事。但這事不能倉促決定,總得同關寧的重要將
領和重要幕僚再作商量,不可求之過急,引起部下不和,對事情反而不好。”
吳三桂笑著點點頭,說道:“這話倒還婉轉。你怎么說?”
“伯爺,我與你不同,容易說話。你是大明朝的平西伯,又是關寧大軍的總鎮,
一言九鼎,每一個字都有分量。你說一句絕不投降,李自成可能馬上就率兵前來;
你說願意投降,一則不遞去降表祝賀登極就不行,二則關寧將士馬上鬥志瓦解,本
地士紳仍然不忘大明,也會馬上將我們視為賊黨。倘若如此,不僅對我軍不利,對
暫時分散寄居在附近州縣的寧遠鄉親更為不利。所以降或不降,鈞座只可說出模稜
兩可的話,別的話由卑職隨機應付。”
吳三桂一向將楊珅當做心腹,不僅因為他忠心耿耿,也因他做事頗有心計,眨
眼就是見識。此刻聽了楊珅的一席話,他頻頻點頭,隨後說道:
“子玉,你的意見很好。無論如何,要將他們挽留三天。往年,我們駐守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