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安王(《史記·周本紀》:‘威烈王崩,子安王驕立。’)

元年庚辰。(《史記·六國表》安王元年。集解:‘徐廣曰:庚辰。’)

九年,晉烈公卒,子桓公立。(原註:《韓非子》作‘桓侯’。《史記·晉世家》:‘二十年,烈公卒,子孝公頎立。’索隱:‘《紀年》以孝公為桓公,故《韓子》有晉桓侯。’)

十年己丑。(原註:晉桓公頃元年。《史記·六國表》安王十年,晉孝侯傾元年。)

十五年,魏文侯卒。(原註:在位五十年。《史記·六國表》安王十六年為魏武侯元年,是文侯卒於十五年,計在位三十八年。然古《紀年》載文侯、武侯在位年數,均與《史記》不同。《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云:‘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以惠成王元年逆推之,文侯之卒當在安王五年 。)

大風,晝昏。(見下。)

晉太子喜出奔。(《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烈公二十二年,國大風,晝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

十六年,(原註:乙未,魏武侯擊元年。《史記·六國表》安王十六年,魏武侯元年。)

封公子緩。(《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魏武侯元年,封公子緩。’說見《古本紀年輯校》。)

二十一年,韓滅鄭,哀侯入於鄭。(《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魏武侯二十一年,韓滅鄭,哀侯入於鄭。’此以為安王二十一年,誤。)

二十三年,于越遷於吳。(《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翳三十三年,遷於吳。’)

三十六年,王陟。(《史記·周本紀》:‘安王立二十六年崩。’)

魏城洛陽及安邑、王垣。(《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魏武侯十一年,城洛陽及安邑、王垣。’)

七月,于越太子諸咎弒其君翳。十月,越人殺諸咎越滑,吳人立孚錯枝為君。(《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翳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諸咎弒其君翳。十月,粵殺諸咎粵滑,吳人立孚錯枝為君。’)

烈王(《史記·周本紀》:‘安王崩,子烈王喜立。’)

元年丙午。(《史記·六國表》烈王元年。集解:‘徐廣曰:丙午。’)

魏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惠成王七年,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

于越大夫寺區定越亂,立初無餘,是為莽安。(《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詩銘案:‘索隱’二字原脫。]‘明年,大夫寺區定粵亂,立無餘之。’)

二年,秦胡蘇帥師伐韓,韓將韓襄敗胡蘇於酸水。(《水經·濟水注》引《紀年》:‘秦胡蘇帥師伐鄭,韓襄敗秦蘇胡於酸水。’不云何年。)

魏觴諸侯於范台。(《魏策》:‘梁主魏嬰觴諸侯於范台。’)

晉桓公邑哀侯於鄭,韓山堅賊其君哀侯。(《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魏武侯二十二年,晉桓公邑哀侯於鄭,韓山堅賊其君哀侯。’)

六年。(原註:辛亥,梁惠成王元年。《史記·六國表》烈王六年,魏惠王元年。)

韓共侯、趙成侯遷晉桓公於屯留。(原註:以後更無晉事。《史記·晉世家》索隱引《紀年》:‘桓公二十年,趙成侯、韓共侯遷桓公於屯留。’《水經·濁漳水注》引‘梁惠成王元年,韓共侯、趙成侯遷晉桓公於屯留’。索隱云:‘以後更無晉事。’)

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水經·沁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史記》索隱引‘武侯元年,封公子緩。趙侯種、韓懿侯伐我,取蔡’。年與人地名俱訛。)

七年,王陟。(《史記·周本紀》:‘七年,烈王崩。’)

我師伐趙,圍蜀陽。(《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惠成王伐趙,圍濁陽。’)

齊田壽帥師伐我,圍觀,觀降。(《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年,齊田壽帥師伐我,圍觀,觀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