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三年,今王元年。(《史記·六國表》慎靚王三年,魏哀王元年。)

四年。

五年。

六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為河雍,向為高平。(《水經·濟水注》引《紀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為河雍,向為高平。’不云何年。《史記·趙世家》集解引末二句,作‘魏襄王四年’,此從之。)

隱王(原註:《史記》作赧王,名延,蓋赧、隱聲相近。《史記·周本紀》:‘慎靚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

元年丁未。(《史記·六國表》周赧王元年。集解:‘徐廣曰:丁未。’)

十月,鄭宣王來朝。梁。(《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威侯七年十月,鄭宣王朝梁。’系此誤。)

燕子之殺公子平,不克。齊師殺子之,醢其身。(《史記·燕召公世家》索隱引《紀年》:‘子之殺公子平。’集解引:‘齊人禽子之而醢其身。’據《六國表》,事在此年。)

二年,齊地暴長,長丈余,高一尺。(《御覽》八百八十引《紀年》:‘周隱王二年,齊地暴長,長丈余,高一尺。’)

魏以張儀為相。(《史記·六國表》赧王二年,張儀來相楚。此誤以為相魏。)

三年,韓明帥師伐襄丘。(《水經·濟水注》引《紀年》:‘魏襄王七年,韓明帥師伐襄丘。’)

秦王來見於蒲阪關。(《水經·河水注》引《紀年》:‘魏襄王七年,秦王來見於蒲阪關。’)

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舟三百、箭五百萬及犀角、象齒。(《水經·河水注》引《紀年》:[詩銘案:‘引紀年’三字原脫。]‘魏襄王七年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齒焉。’)

五月,張儀卒。(《史記·張儀傳》索隱引《紀年》:‘梁哀王九年五月卒。’)

四年,翟章伐衛。(《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梁哀王八年,翟章伐衛。’)

魏敗趙將韓舉。(《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敗韓舉在威侯八年,說見《古本紀年輯校》。)

五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水經·洛水注》引《紀年》:‘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

六年十月,大霖雨,疾風,河水酸棗。(《水經·濟水注》引《紀年》:‘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風,河水溢酸棗郛。’)

楚庶章率師來會我,次於襄丘。(《水經·濟水注》引《紀年》:‘魏襄王九年,楚庶章帥師來會我,次於襄丘。’)

七年,翟章救鄭,次於南屈。(原註:此年未的。《水經·河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引《紀年》:‘翟章救鄭,次於南屈。’不云何年。)

八年,秦公孫爰帥師伐我皮氏,翟章帥師救皮氏圍,疾西風。(《水經·汾水注》引《紀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孫爰帥師伐我,圍皮氏,翟章帥師救皮氏圍。疾西風。’)

九年,城皮氏。(《水經·汾水注》引《紀年》:‘魏襄王十三年,城皮氏。’)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秦拔我蒲阪、晉陽、封谷。(《史記·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阪、陽晉、封陵。’索隱云:‘《紀年》作晉陽、封谷。’)

十三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於九原,將軍、大夫、適子、代史皆貂服。(《水經·河水注》引《紀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於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

十四年。

十五年,薛侯來會王於釜丘。(《水經·濟水注》引《紀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會王於釜丘。’)

楚入雍氏,楚人敗。(《史記·韓世家》集解:‘《周本紀》赧王八年之後云:“楚圍雍氏。”此當韓襄王十二年、魏哀王十九年。《紀年》於此亦說:“楚入雍氏,楚人敗。”’)

十六年,王與齊王會於韓。(《史記·六國表》赧王十六年,魏哀王二十年,魏王與齊王會於韓。)

今王終二十年。(《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紀年》:今王終二十年。’《史記·魏世家》索隱:‘《汲冢紀年》終於哀王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