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周紀



[二七]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至於俞泉,獲馬千匹。(註:見《竹書紀年》。) 《後漢書·西羌傳》注

案:《存真》、《輯校》皆從‘命虢公’始引。‘夷王衰弱,荒服不朝’,為此次戰役之因,後有‘乃’字甚明,似此九字不應刪。

[二八]《紀年》云: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礪。《北堂書鈔》卷一五二天部

《紀年》云: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礪。《初學記》卷二天部下

夷王七年,雹如礪。《白氏六帖事類集》卷一雹

《紀年》曰: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礪。《太平御覽》卷一四天部

案:《白氏六帖》所引,《存真》、《輯校》、《訂補》失收。

[二九]厲王無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殺秦仲之族。王命伐戎,不克。(註:‘並見《竹書紀年》。’) 《後漢書·西羌傳》注

案:《後漢書·西羌傳》:‘幽王命伯士伐六濟之戎,軍敗,伯士死焉。’注云:‘並 見《竹書紀年》。’由本條上溯至‘夷王衰弱’一條,又注云‘見《竹書紀年》’。因此,除‘夷王衰弱’條 外,其間皆應屬‘並見《竹書紀年》’。本條稱‘殺秦 仲之族’,下條雲‘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二 條之間聯繫甚明,然《存真》、《輯校》、《訂補》皆自‘宣王四年’條起始作為《紀年》之文,而不及本條 ,今入輯。

[三0](《竹書》):秦無歷數,周世陪臣。《竹書》云:自秦仲以前,本無年世之紀。《廣弘明集》卷一一《對傅奕廢佛僧事》

[三一](《紀年》):(幽)[厲]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晉書·束皙傳》

《汲冢紀年》則云:共伯和乾王位。《史記·周本紀》索隱

《紀年》云:共伯和即乾王位。《莊子·讓王》釋文

《竹書紀年》:……共伯名和。《史通·雜說上》

《汲冢書》:共伯名和。《國語補音》卷一

《汲冢紀年》曰:共國之伯名和,行天子政。《通鑑外紀》卷三

案:《史記·周本紀》索隱:‘共,國;伯,爵;和,其名;乾,篡也。言共伯和攝王政,故云“乾王位”也。’《莊子·讓王》:‘共伯得乎共首。’司馬彪註:‘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賢人,諸侯皆以為賢。周厲王之難,天子曠絕,諸侯皆請以為天子,共伯不聽,即乾王位。’《史記·周本紀》正義引《魯連子》:‘共伯名和,好行仁義,諸侯賢之。周厲王無道,國人作難,王奔於彘,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呂氏春秋·開春》:‘共伯和修其行,好賢仁,而海內皆以來為稽矣。周厲之難,天子曠絕,而天下皆來謂矣。’皆述共伯和事,與《紀年》同。《帝王世紀》:‘共伯和乾王位。’(《史記·三代世表》索隱引)當本《紀年》。

金文有《師○○》,稱‘白和父若曰’,《師○○》、《師兌○》稱‘師和父’,郭沫若同志以為即共伯和(見《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頁一一四),是。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至於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居王於彘,諸侯釋位,以間王政。’顧炎武《日知錄》卷二五‘共伯和’條以為即指共伯和乾王位事,疑是。

共伯和乾王位為西周末年大事,而《史記·周本紀》綜述儒家傳統之說,以為‘召公、 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則顯與史實不合。

[三二]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為戎所殺。王乃召秦仲子莊公,與兵七千人,伐戎破之,由是少卻。(註:‘並見《竹書紀年》。’) 《後漢書·西羌傳》注

案:《存真》、《輯校》所引無‘由是少卻’四字,‘使秦仲伐戎’作‘使秦仲伐西戎’。

[三三]《書紀年》曰:宣王三十年,有兔舞鎬。《太平御覽》卷九0七獸部

《紀年》曰:宣王三囗年,有兔舞鎬。《初學記》卷二九獸部

《紀年》曰:宣王四十年,有兔舞鎬。《白氏六帖事類集》卷二九

案:《輯校》引有《通鑑外紀》卷三所收一條,然《外紀》未註明出《紀年》,現不入輯。《輯校》云:‘《初學記》二十九引作“宣王三年……”。’據明晉府刻本《初學記》‘三’‘年’之間空一字,當為‘十’字,非‘三年’,《輯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