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九十七 程子之書三



伊川曰:"實理者,實見得是,實見得非。"實理與實見不同。今合說,必記錄有誤。蓋有那實理,人須是實見得。見得恁地確定,便有實見得,又都閒了。〔淳〕

先生顧陳安卿曰:"伊川說實理,有不可曉處。云:'實見得是,實見得非。'恐是記者之誤,'見'字上必有漏落。理自是理,見自是見。蓋物物有那實理,人須是實見得。"義剛曰:"理在物,見在我。"曰:"是如此。"〔義剛〕

問:"'不當以體會為非心',是如何?"曰:"此句曉未得。它本是辟橫渠'心小性大'之說。心性則一,豈有小大!崆卻自說'心統性情',不知怎生卻恁地說?"

問:"'不當以體會為非心,故有"心小性大"之說',如何是體會?"曰:"此必是橫渠有此語,今其書中失之矣。橫渠雲'心御見聞,不弘於性',卻做兩般說。渠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處云:'心能檢其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檢其心,非道弘人也。'此意卻好。又不知它當初把此心、性作如何分?橫渠說話有差處,多如此。"〔可學〕

問:"游定夫所記,如云:'一息不存,非中也。'又曰:'君子之道,無適不中,故其心與中庸合。'此處必是記錄時失正意。"曰:"不知所記如何,其語極難曉。"〔可學〕

問:"游定夫記程先生語,所謂:'一物不該,非中也;一事不為,非中也;一息不存,非中也。何哉?為其偏而已矣。'觀其意,蓋以中為理,偏為不周遍之意。'一物不該,一事不為',是說無物不有之意;'一息不存',是說無時不然之意。是否?"曰:"便是它說'中'字不著。中之名義不如此。它說'偏'字卻是一偏,一偏便不周遍,卻不妨。但定夫記此語不親切,不似程先生每常說話,緣它夾雜王氏學。當時王氏學盛行,薰炙得甚廣。一時名流如江民表彭器資鄒道卿陳了翁,皆被薰染,大片說去。"〔銖〕

問:"'自性而行,皆善也'以下,當初必是以同此性,而於其上如此分別,記錄不真了。"曰:"然。"〔可學〕

問稱性之善一段。曰:"不是。"又問:"心如何有形?"曰:"張敬夫極善此二字。"曰:"當初意思必是以心比性,有少模仿,故記如此。"曰:"然。"〔可學〕

"學者不可以不誠"一段,不是。〔可學〕

問:"'內外得'一段,亦大寬。"曰:"然。"〔可學〕

"物各付物,不役其知,便是致知,然最難。"此語未敢信,恐記者之誤。〔人傑〕

問:"遺書有一段云:'"致知在格物",物來則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則意自誠。'比其它說不同,卻不曾下格物工夫。"曰:"不知此一段如何。"又問:"'物來則知起',似無害。但以下不是。"曰:"亦須格,方得。"〔可學〕

問"用方知,不用則不知"。曰:"這說也是理會不得,怕只是如道家通得未來底事。某向與一術者對坐,忽然云:'當有某姓人送簡至矣。'久之,果然。扣之,則云:'某心先動了,故知。'所謂用與不用,怕如此。恐伊川那時自因問答去,今不可曉。要附在'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解中,只攪得鶻突,沒理會。"〔賀孫〕

問:"遺書中云:'聖人於易言"無思無為",此戒夫作為。'此句須有錯。"曰:"疑當作'此非戒夫作為'。"〔可學〕

問"思入風雲變態中"。曰:"言窮理精深,雖風雲變態之理,思亦到。"〔節〕(以下文集。)

明道詩:"不須愁日暮,天際是輕陰。"龜山語錄說是時事。梅台詩亦說時事。〔璘〕

明道詩云:"旁人不識予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此是後生時,氣象眩露,無含蓄。

"有鍾粹美兮,會元之期。"元氣會則生聖賢。歷家謂十一月朔夜半甲子冬至,自是難得遇也。〔砥〕

問:"呂與叔問中處,'中者道之所從出',某看呂氏意如何?"曰:"性者,道之所從出云爾。'中,即性也',亦是此意。只是名義未善,大意卻不在此。如程先生雲'中,即道也',若不論其意,亦未安。"曰:"'中即道也',未安。謂道所從出,卻是就人為上說,已陷了。"又云:"'中即道也',卻亦不妨。"又問:"'若謂性與道,大本與達道,可混為一,即未安'以下云云,至'安得不為二乎',程先生語似相矛盾。"曰:"大本達道,性道雖同出,要須於中識所以異。"又問:"'中之為義,自過不及而立名。'此段說中,與平日異。只為呂氏形容中太過,故就其既發告之。"曰:"然。"又問"若只以中為性"以下云云,至"卻為近之"。曰:"此語不可曉。當時問時,辭意亦自窘束。"又問:"'不倚之謂中,不雜之謂和',如何?"曰:"有物方倚得。中未有物,如何倚?"曰:"若是,當倒說,中則不倚。"曰:"亦未是。不如不偏好。"又問:"中發出則自不雜,是要見工夫處,故以為未安。"曰:"不雜訓和不得,可以訓不純。游定夫雲'不乖之謂和',卻好。"又問:"'赤子之心'處,此是一篇大節目。程先生云:'毫釐有異,得為大本乎?'看呂氏此處不特毫釐差,乃大段差。然毫釐差亦不得。聖人之心如明鏡止水,赤子之心如何比得?"曰:"未論聖人,與叔之失,卻是認赤子之已發者皆為未發。"曰:"固是如此。然若論未發時,眾人心亦不可與聖人同。"曰:"如何不同?若如此說,卻是天理別在一處去了。"曰:"如此說,即中庸所謂未發之中,如何?"曰:"此卻是要存其心,又是一段事。今人未發時心多擾擾,然亦有不擾擾時。當於此看。大抵此書答辭,亦有反為所窘處。當初不若只與論聖人之心如此,赤子之心如彼,則自分明。"又問:"引孟子'心為甚',如何?"曰:"孟子乃是論心自度,非是心度物。"又問:"引'允執厥中',如何?"曰:"它把做已發言,故如此說。"曰:"'聖人智周'以下,終未深達。又雲'言未有異',又終未覺。又云:'固未嘗以已發不同處指為大本。'雖如此說,然所指又別。"曰:"然。"曰:"南軒云:"'心體昭昭'處,分作兩段。"曰:"不是如此,此說極好。敬夫初唱道時,好如此說話。"又問:"此一篇前項,只是名義失,最失處在赤子之心。"曰:"然。"〔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