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八十 詩一



問:"今人自做一詩,其所寓之意,亦只自曉得,前輩詩如何可盡解?"曰:"何況三百篇,後人不肯道不會,須要字字句句解得么!"

當時解詩時,且讀本文四五十遍,已得六七分。卻看諸人說與我意如何,大綱都得之,又讀三四十遍,則道理流通自得矣。

或問詩。曰:"詩幾年埋沒,被某取得出來,被公們看得恁地搭滯。看十年,仍舊死了那一部詩!今若有會讀書底人,看某詩傳,有不活絡處都塗了,方好。而今詩傳只堪減,不堪添。"〔胡泳〕

伯恭說詩太巧,亦未必然,古人直不如此。今某說,皆直靠直說。〔揚〕

李茂欽問:"先生曾與東萊辨論淫奔之詩。東萊謂詩人所作,先生謂淫奔者之言,至今未曉其說。"曰:"若是詩人所作譏刺淫奔,則婺州人如有淫奔,東萊何不作一詩刺之?"茂欽又引他事問難。先生曰:"未須別說,只為我答此一句來。"茂欽辭窮。先生曰:"若人家有隱僻事,便作詩訐其短譏刺,此乃今之輕薄子,好作謔詞嘲鄉里之類,為一鄉所疾害者。詩人溫醇,必不如此。如詩中所言有善有惡,聖人兩存之,善可勸,惡可戒。"杞。

某解詩,多不依他序。縱解得不好,也不過只是得罪於作序之人。只依序解,而不考本詩上下文意,則得罪於聖賢也。〔揚〕

因說學者解詩,曰:"某舊時看詩,數十家之說一一都從頭記得,初間那裡敢便判斷那說是;那說不是?看熟久之,方見得這說似是,那說似不是;或頭邊是,尾說不相應;或中間數句是,兩頭不是;或尾頭是,頭邊不是。然也未敢便判斷,疑恐是如此。又看久之,方審得這說是,那說不是。又熟看久之,方敢決定斷說這說是,那說不是。這一部詩,並諸家解都包在肚裡。公而今只是見已前人解詩,便也要註解,更不問道理。只認捉著,便據自家意思說,於己無益,於經有害,濟得甚事!凡先儒解經,雖未知道,然其盡一生之力,縱未說得七八分,也有三四分。且須熟讀詳究,以審其是非而為吾之益。今公才看著便妄生去取,肆以己意,是發明得個甚么道理?公且說,人之讀書,是要將作甚么用?所貴乎讀書者,是要理會這個道理,以反之於身,為我之益而已。"〔僩〕

詩傳中或雲"姑從",或雲"且從其說"之類,皆未有所考,不免且用其說。〔拱壽〕

詩傳只得如此說,不容更著語,工夫卻在讀者。〔必大〕

問:"分'詩之經,詩之傳',何也?"曰:"此得之於呂伯恭。風雅之正則為經,風雅之變則為傳。如屈平之作離騷,即經也。如後人作反騷與九辯之類則為傳耳。"〔煇〕

《朱子語類》 宋·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