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二十一 論語三



問"盡己之謂忠"。曰:"盡己只是儘自家之心,不要有一毫不盡。如為人謀一事,須直與它說這事合做與否。若不合做,則直與說這事決然不可為。不可說道,這事恐也不可做,或做也不妨。此便是不盡忠。信即是忠之見於事者。所以說'忠信,內外也',只是一物。未有忠而不信者,亦未有信而不出於忠者。只是忠則專就發己處說,信則說得來周遍,事上都要如此。"問"忠信為傳習之本"。曰:"人若不忠信,便無可得說,習個甚么!"〔僩〕

林正卿問"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曰:"自中心而發出者,忠也;施於物而無不實者,信也。且如甲謂之甲,乙謂之乙,信也;以甲為乙,則非信矣。與'發己自盡,循物無違'之義同。"又問:"'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與盡己之忠如何?"曰:"不同。曾子答門人一貫之問,藉此義以形容之耳。"〔人傑〕

問:"'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信既是實,先生前又說道忠是實心,不知如何分別。"曰:"忠是就心上說,信是指事上說。如今人要做一件事,是忠;做出在外,是信。如今人問火之性是如何,向他說熱,便是忠。火性是熱,便是信。心之所發既實,則見於事上皆是實。若中心不實,則見於事上便不實,所謂'不誠無物'。若心不實,發出來更有甚么物事!"〔賀孫〕

忠就心上看,信就事上看。"忠信,內外也。"集註上除此一句,甚害事!〔方子〕(集注諸事。)

某一日看曾子三省處,集注說亦有病,如省察已做底事。曾子省察,只當下便省察,俯視拱手而曰:"為人謀而不忠乎?"〔節〕

問:"集注云,三句又以忠信為本。竊謂傳習以忠信為本,少間亦自堅固。"曰:"然。但此一篇,如說'則以學文','就有道而正焉'之類,都是先說一個根本,而後說講學。"〔壽〕

伯豐舉程先生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誠無物'。誠便是忠信否?"曰:"固是。"至之問:"集注說:'三者之序,又以忠信為傳習之本。'"曰:"大抵前面許多話,皆是以忠信為本之意。若無忠信,便不是人,如何講學!"〔恪〕

問:"集註:'三者之序,又以忠信為本。'人若不誠實,便傳也傳個甚底!"言未畢,先生繼云:"習也習個甚底!"〔南升〕

問:"尹氏謂:'曾子守約,故動必求諸身。'莫也須博學而後守之以約否?"曰:"'參也魯。'其為人質實,心不大段在外,故雖所學之博,而所守依舊自約。"〔道夫〕

曾子之學,大率力行之意多。守約,是於樸實頭省氣力處用功。〔方子〕佐同。

問:"'諸子之學,愈遠而失真',莫是言語上做工夫,不如曾子用心於內,所以差否?"曰:"只為不曾識得聖人言語。若識得聖人言語,便曉得天下道理;曉得理,便能切己用工如曾子也。"〔明作〕

問:"伊川謂'曾子三省,忠信而已'。不知此說盡得一章意否?""伊川之意,似以'傳不習'為不習而傳與人,亦是不忠信者。"問:"如此說,莫倒了語意否?"曰:"然。但以上文例推之,也卻恁地。要之,亦不須如此說。大抵學而篇數章,皆是以忠信為本,而後濟之以學。"〔道夫〕集注。

或問"發己自盡為忠,循物無違謂信"。曰:"忠信只是一事,只是就這一物上見有兩端。如人問自家這件事是否,此事本是,則答之以是,則是發己自盡,此之謂忠。其事本是,自家答之以是,則是循物無違,是之謂信。不忠不信者,反是。只是發於己者既忠,則見於物者便信,一事而有兩端之義也。"〔僩〕

問:"'發己自盡為忠,循物無違為信。'如何循物無違?"曰:"只是依物而實言之。忠信只是一個道理。發於己者自然竭盡,便是忠;見諸言者以實,便是信。循物無違,如這桌子,黃底便道是黃,黑者便道是黑,這便是無違。程子曰:'一心之謂誠,盡心之謂忠,存於中者之謂孚,見於事者之謂信。'"〔卓〕

問"發己自盡為忠"。曰:"發己是從這己上發生出來。儘是盡己之誠,不是盡己之理,與孟子盡心不同。如十分話,對人只說七分,便是不盡。"問"循物無違謂信"。曰:"'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此語已都包了。如盞便喚做盞,楪便喚做楪。若將楪喚做盞,便違背了。忠是體,信是用。自發己自盡者言之,則名為忠,而無不信矣;自循物無違者言之,則名為信,而無不出於忠矣。"〔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