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四十四 論語二十六



"克伐怨欲不行",只是禁止不使之行;其要行之心,未嘗忘也。"克己復禮",便和那要行之心都除卻。此"克己"與"克伐怨欲不行",所以氣象迥別也。〔枅〕

問:"'克伐怨欲不行',何以未足為仁?必'克己復禮'乃得為仁?"曰:"'克己'者,一似家中捉出個賊,打殺了便沒事。若有'克伐怨欲'而但禁制之,使不發出來,猶關閉所謂賊者在家中;只是不放出去外頭作過,畢竟窩藏。"〔必大〕

問"克己"與"克伐怨欲不行"。曰:"'克己'是拔去病謗,'不行'是捺在這裡,且教莫出,然這病謗在這裡。譬如捉賊,'克己'便是開門趕出去,索性與他打殺了,便是一頭事了。'不行'是閉了門,藏在裡面,教它且不得出來作過。"〔謙之〕

"克己",如誓不與賊俱生;"克伐怨欲不行",如"薄伐玁狁,至於太原",但逐出境而已。〔僩〕

安卿說"克伐怨欲不行"。先生問曰:"這個禁止不行,與那非禮勿視聽言動底'勿'字,也只一般。何故那個便是為仁?這個禁止卻不得為仁?必有些子異處,試說看。"安卿對曰:"非禮勿視聽言動底是於天理人慾之幾,既曉然判別得了,便行從天理上去。'克伐怨欲不行'底,只是禁止不行這個人慾,卻不知於天理上用功,所以不同。"曰:"它本文不曾有此意。公何據輒如此說?"久之,曰:"有一譬喻:如一個人要打人,一人止之曰:'你不得打!才打他一拳,我便解你去官里治你。'又一人曰:'你未要打它。'此二者便是'克己'與'不行'之分。'克己'是教它不得打底,便是從根源上與它說定不得打。未要打底是這裡未要打,及出門去,則有時而打之矣。觀此,可見'克己'者是從根源上一刀兩斷,便斬絕了,更不復萌;'不行'底只是禁制它不要出來,它那欲為之心未嘗忘也。且如怨個人,卻只禁止說,莫要怨它,及至此心欲動,又如此禁止。雖禁止得住,其怨之之心則未嘗忘也。如自家飢,見芻豢在前,心中要吃,卻忍得不吃。雖強忍住,然其欲吃之心未嘗忘。'克己'底,則和那欲吃之心也打疊殺了。"〔僩〕

李閎祖問目中有"'克伐怨欲不行'及'非禮勿視聽言動'一段。先生問德明云:"謂之'勿',則與'不行'者亦未有異,何以得仁?"德明對曰:"'勿'者,禁止之詞。顏子工夫只是積漸克將去,人慾漸少,天理漸多;久之則私意剝盡,天理復全,方是仁。"曰:"雖如是,終是'勿'底意猶在,安得謂之仁?"再三請益。曰:"到此說不得。只合實下工夫,自然私意留不住。"〔德明〕

問:"'克伐'與'克復',只是一個'克'字,用各不同。竊謂'克己'是以公勝私,'克伐'是有意去勝人。"曰:"只是個出入意。'克己'是入來勝己,'克伐'是出去勝人。"問:"楊敬仲說:'"克"字訓能。此己,元不是不好底。"為仁由己",何嘗不好。"克己復禮",是能以此己去復禮也'。"曰:"艾軒亦訓是作能,謂能自主宰。此說雖未善,然猶是著工夫。若敬仲之言,是謂無己可克也。"〔德明〕

問:"'克伐怨欲'章,不知原憲是合下見得如此,還是他氣昏力弱,沒柰何如此?"曰:"是他從來只把這個做好了,只要得不行便了,此所以學者須要窮理。只緣他見得道理未盡,只把這個做仁。然較之世之沉迷私慾者,他一切不行,已是多少好。惟聖道廣大,只恁地不濟事,須著進向上去。'克伐怨欲',須要無始得。若藏蓄在這裡,只是做病。"問:"原憲本也不是要藏蓄在這裡。"曰:"這也未見他要藏蓄在。只是據他說,便不是了。公不消如此看。只那個是是,那個是不是。聖人分明說這個不是仁,公今只看合要無,合要有了不行。若必定要無,下梢猶恐未能盡去。若合下只要不行便了,道如何?"問:"孔子既雲'不知其仁',原憲卻不問仁,何也?"曰:"這便是他失問。這也是他從來把自見做好了如此。明道亦說:'原憲承當不得,所以不復問。'他非獨是這句失問,如'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也失問。邦無道,固不當受祿;若有道,如何也不可受祿?當時未見得意思,也須著較量。蓋邦無道而受祿,固不可;有道而苟祿,亦不可。"問:"原憲也不是個氣昏力弱底人,何故如此?"曰:"他直是有力。看他孤潔節介,卒未易及,只是見識自如此。若子路見識較高,他問時須問到底。然教原憲去為宰從政,未必如子路冉求之徒。若教子路冉求做原憲許多孤介處,也做不得。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原憲卻似只要不為,卻不理會有為一節。如今看道理,也恁地漸漸看將去。不可說道無所見,無所得,便放倒休了;也不可道有些小所見,有些小所得,便自喜道:'只消如此。'這道理直是無窮!"〔賀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