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七十四 易十



問:"'易則易知',先作樂易看,今又作容易,如何?"曰:"未到樂易處。"礪曰:"容易,如何便易知?"曰:"不須得理會'易知',且理會得'易'字了,下面自然如破竹。"又曰:"這處便無言可解說,只是易。"又曰:"只怕不健,若健則自易,易則是易知。這如龍興而雲從,虎嘯而風生相似。"又曰:"這如'鴻毛之遇順風,巨魚之縱大壑',初不費氣力。"又曰:"簡便如順道理而行,卻有商量。"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惟易則人自親之,簡則人自從之。蓋艱阻則自是人不親,繁碎則自是人不從。人既親附,則自然可以久長;人既順從,則所為之事自然廣大。若其中險深不可測,則誰親之?做事不繁碎,人所易從;有人從之,功便可成。若是頭項多,做得事來艱難底,必無人從之。〔〈螢,中"蟲改田"〉〕

只為"易知、易從",故"可親、可久"。如人不可測度者,自是難親,亦豈能久?煩碎者自是難從,何緣得有功也?〔謨〕

"易系,解'易知、易從'雲知則同心,從則協力,一於內故可久,兼於外故可大,如何?"曰:"既易知,則人皆可以同心;既易從,則人皆可以協力。'一於內'者,謂可久是賢人之德,德則得於己者;'兼於外'者,謂可大是賢人之業,事業則見於外者故爾。"〔謨〕

蕭兄問"德、業"。曰:"德者,得也,得之於心謂之德。如得這個孝,則為孝之德業,是做得成頭緒,有次第了。不然,汎汎做,只是俗事,更無可守。"〔蓋卿〕

德是得之於心,業是事之有頭緒次第者。〔方子〕

黃子功問:"何以不言聖人之德業,而言'賢人之德業'?"曰:"未消理會這個得。若恁地理會,亦只是理會得一段文字。"良久,乃曰:"乾坤只是一個健順之理,人之性無不具此。'雖千萬人,吾往矣',便是健。'雖褐寬博,吾不惴焉',便是順。如剛果奮發,謙遜退讓亦是。所以君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非是剛強,健之理如此。至於'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非是巽懦,順之理如此。但要施之得其當;施之不當,便不是乾、坤之理。且如孝子事親,須是下氣怡色,起敬起孝;若用健,便是悖逆不孝之子。事君,須是立朝正色,犯顏敢諫;若用順,便是阿諛順旨。中庸說'君子而時中',時中之道,施之得其宜便是。"文蔚曰:"通書云:'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此一句說得亦好。"先生點頭曰:"古人自是說得好了,後人說出來又好。"徐子融曰:"上蔡嘗云:'一部論語,只是如此看。'今聽先生所論,一部周易,亦只消如此看。"先生默然。〔文蔚〕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楊氏'可而已'之說亦善。"又問:"不言聖人,是未及聖人事否?"曰:"'成位乎其中',便是說抵著聖人。張子所謂'盡人道,並立乎天地以成三才',則盡人道,非聖人不能。程子之說不可曉。"按:楊氏曰:"可而已,非其至也,故為賢人之德、業。"本義謂:"法乾坤之事,賢於人之'賢'。"〔〈螢,中"蟲改田"〉〕

"易簡理得",只是淨淨潔潔,無許多勞擾委曲。〔端蒙〕

伯豐問:"'成位乎其中',程子張子二說孰是?"曰:"此只是說聖人。程子說不可曉。"〔〈螢,中"蟲改田"〉〕

右第一章

"聖人設卦觀象"至"生變化"三句,是題目,下面是解說這個。吉凶悔吝,自大說去小處;變化剛柔,自小說去大處。吉凶悔吝說人事變化,剛柔說卦畫。從剛柔而為變化,又自變化而為剛柔。所以下個"變化之極"者,未到極處時,未成這個物事。變似那一物變時,從萌芽變來,成枝成葉。化時,是那消化了底意思。〔淵〕

"剛柔相推",是說陰陽二氣相推;"八卦相盪",是說奇耦雜而為八卦。在天則"剛柔相推",在易則"八卦相盪"。然皆自易言。一說則"剛柔相推"而成八卦,"八卦相盪"而成六十四卦。〔〈螢,中"蟲改田"〉〕

"吉凶者,失得之象;悔吝者,憂虞之象;變化者,進退之象;剛柔者,晝夜之象。"四句皆互換往來,乍讀似不貫穿。細看來,不勝其密。吉凶與悔吝相貫,悔自凶而趨吉,吝自吉而趨凶;進退與晝夜相貫,進自柔而趨乎剛,退自剛而趨乎柔。〔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