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三十六 論語十八



必,在事先;固,在事後。有意、必、固三者,乃成一個我。如道是我恁地做,蓋固滯而不化,便成一個我。橫渠曰:"四者有一焉,則與天地不相似。"〔植〕(集注。)

問:"橫渠謂:'四者有一焉,則與天地不相似。'略有可疑。"曰:"人之為事,亦有其初未必出於私意,而後來不能化去者。若曰絕私意則四者皆無,則曰'子絕一'便得,何用更言'絕四'?以此知四者又各是一病也。"〔時舉〕

問:"意、必、固、我,有無次第?"曰:"意,是私意始萌,既起此意。必,是期要必行。固,是既行之後,滯而不化。我,是緣此後便只知有我。此四者似有終始次序。必者,迎之於前;固者,滯之於後。此四者正與'元、亨、利、貞'四者相類。'元者,善之長',貞是個善底成就處。意是造作始萌,我是個惡底成就處。"又問:"'敬則無己可克。'若學之始,則須從絕四去,如何?"曰:"敬是成己之敬,可知無己可克。此四者,須是始學亦須便要絕去之。"又問"復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曰:"此語,尹子已辨之,疑記錄有差處。"又問:"'意、必、固、我既亡之後,學者所宜盡心',如何?"曰:"所謂'學者所宜盡心',於此事而學之,非謂意、必、固、我既亡之後,始盡心耳。"又問:"橫渠云:'四者既亡,則"以直養而無害"。'"曰:"此'直'字說得重了。觀孟子所說處,說得觕。直,只是'自反而縮'。後人求之太深,說得忒夾細了。"〔〈螢,中"蟲改田"〉〕集義。

問:"'君子之學,在於意、必、固、我既亡之後,而復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如何?"曰:"不然。尹和靖一段好。意、必、固、我是要得無。未發之前,眾人俱有,卻是要發而中節,與此不相類。"又問:"若自學者而言,欲絕意、必、固、我。到聖人地位,無此四者,則復於未發之前。復於未發之前,蓋全其天理耳。"曰:"固是如此。但發時豈不要全?"因命敬之取斮靖語錄來檢看。又云:"他意亦好,卻說不好。"〔可學〕

"'君子之學,在意、必、固、我既亡之後,而復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何也?"曰:"'意、必、固、我既亡之後',盡心於學,所言是也。喜、怒、哀、樂自有發時,有未發時。各隨處做工夫,如何強復之於未發?尹氏語錄中辨此甚詳。"〔必大〕

"'求之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而體之於意、必、固、我既亡之後。'如此說著,便害義理。此二句不可相對說。喜、怒、哀、樂未發之前,固無可求;及其既發,亦有中節、不中節之異。發若中節者,有何不可。至如意、必、固、我,則斷不可有,二者焉得而對語哉!崆謂'意、必、固、我,自始學至成德,竭兩端之教'者,謂夫子教人絕此四者,故皆以'毋'字為禁止之辭。"或謂"意、必、固、我既亡之後,必有事焉"者。曰:"意、必、固、我既亡,便是天理流行,鳶飛魚躍,何必更任私意也!"〔謨〕

問:"'意、必、固、我既亡之後,必有事焉',所謂'有事'者如何?"曰:"橫渠亦有此說。若既無此,天理流出,亦須省著。"〔可學〕

問:"意、必、固、我,伊川以'發而當者,理也;發而不當者,私意也'。此語是否?"曰:"不是如此。所謂'毋意'者,是不任己意,只看道理如何。見得道理是合當如此做,便順理做將去,自家更無些子私心,所以謂之'毋意'。若才有些安排布置底心,便是任私意。若元不見得道理,只是任自家意思做將去,便是私意。縱使發而偶然當理,也只是私意,未說到當理在。伊川之語,想是被門人錯記了,不可知。"〔僩〕

張子曰:"意,有思也。"未安。意卻是個有為底意思。為此一事,故起此一意也。〔必大〕

"我,有方也。"方,所也,猶言有限隔也。〔端蒙〕

守約問:"橫渠說:'絕四之外,心可存處,必有事焉,聖不可知也。'"曰:"這句難理會。舊見橫渠理窟,見他裡面說有這樣大意。說無是四者了,便當自有個所鄉,所謂'聖不可知',只是道這意思難說。橫渠侭虒做文章,如西銘及套用之文,如百碗燈詩,甚敏。到說話,卻如此難曉,怕是關西人語言自是如此。"〔賀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