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三十六 論語十八



正淳問"顏淵喟然嘆曰"一段。曰:"吾人未到他地位,畢竟未識說個甚么。"再問,乃曰:"'瞻之在前,忽然在後',是沒捉摸處,是他顏子見得恁地。'如有所立,卓爾',是聖人已到顏子未到處。"〔〈螢,中"蟲改田"〉〕以下總論。

顏淵喟然嘆處。是顏子見得未定,只見得一個大物事,沒奈他何。〔節〕

顏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然在後",不是別有個物事。只是做來做去,只管不到聖人處。若做得緊,又太過了;若放慢做,又不及。聖人則動容周鏇,都是這道理。〔義剛〕

或問顏子鑽仰。曰:"顏子鑽仰前後,只得摸索不著意思。及至盡力以求之,則有所謂卓然矣。見聖人氣象,大概如此。然到此時工夫細密,從前篤學力行底粗工夫,全無所用。蓋當此時只有些子未安樂,但須涵養將去,自然到聖人地位也。"〔力行〕

仰高鑽堅,瞻前忽後,此猶是見得未親切在。"如有所立,卓爾",方始親切。"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只是腳步未到,蓋不能得似聖人從容中道也。〔閎祖〕

"瞻之在前,忽然在後"是猶見得未定。及"所立卓爾",則已見得定,但未到爾。只是天理自然底,不待安排。所以著力不得時,蓋為安排著便不自然,便與他底不相似。這個"卓爾",事事有在裡面,亦如"一以貫之"相似。〔佐〕

或問"瞻前忽後"章。曰:"此是顏子當初尋討不著時節,瞻之卻似在前,及到著力趕上,又卻在後;及鑽得一重了,又卻有一重;及仰之,又卻煞高;及至上得一層了,又有一層。到夫子教人者,又卻'循循善誘',既博之以文,又約之以禮。博之以文,是事事物物皆窮究;約之以禮,是使之復禮,卻只如此教我循循然去下工夫,久而後見道體卓爾立在這裡,此已見得親切處。然'雖欲從之',卻又'末由也已',此是顏子未達一間時,此是顏子說己當初捉摸不著時事。"祖道問:"顏子此說亦是立一個則例與學者求道用力處,故程子以為學者須學顏子,有可依據,孟子才大難學者也。"曰:"然。"〔祖道〕

周元興問:"顏子當鑽仰瞻忽時,果何所見?"曰:"顏子初見聖人之道廣大如此,欲向前求之,轉覺無下手處;退而求之,則見聖人所以循循然善誘之者,不過博文約禮。於是就此處竭力求之,而所見始親切的當,如有所立卓爾在前,而嘆其峻絕著力不得也。"又問:"顏子合下何不便做博文、約禮工夫?"曰:"顏子氣稟高明,合下見得聖人道大如此,未肯便向下學中求。及其用力之久,而後知其真不外此,故只於此處著力爾。"〔銖〕

問:"顏子瞻忽事,為其見得如此,所以'欲罷不能'?"曰:"只為夫子博之以文,約之以禮,所以'欲罷不能'。"問:"瞻忽前後,是初見時事;仰高鑽堅,乃其所用力處。"曰:"只是初見得些小,未能無礙,奈何他不得。夫子又只告以博文、約禮,顏子便服膺拳拳弗失。緊要是博文、約禮。"問:"顏子後來用力,見得'如有所立卓爾',何故又曰'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曰:"到此亦無所用力。只是博文、約禮,積久自然見得。"〔德明〕

問:"顏子喟然嘆處,莫正是未達一間之意?夫顏子無形顯之過,夫子稱其'三月不違仁'。所謂違仁,莫是有纖毫私慾發見否?"曰:"易傳中說得好,云:'既未能"不勉而中","所欲不逾矩",是有過也。'瞻前忽後,是顏子見聖人不可及,無捉摸處。'如有所立卓爾',卻是真箇見得分明。"又曰:"顏子才有不順意處,有要著力處,便是過。"〔人傑〕

夫子之教顏子,只是博文、約禮二事。至於"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處,只欠個熟。所謂"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人傑〕

問"顏淵喟然嘆"章。曰:"'仰鑽瞻忽'四句是一個關。'如有所立卓爾'處又是一個關。不是夫子循循善誘,博文、約禮,便雖見得高堅前後,亦無下手處。惟其如此,所以過得這一關。'欲罷不能',非止是約禮一節;博文一節處,亦是'欲罷不能'。博文了,又約禮;約禮了,又博文。恁地做去,所以'欲罷不能'。至於'如有所立'去處,見得大段親切了。那'末由也已'一節,卻自著力不得。著力得處,顏子自著力了;博文、約禮,是著力得處也。"又曰:"顏子為是先見得這個物事了,自高堅前後做得那卓爾處,一節親切如一節了。如今學者元不曾識那個高堅前後底是甚物事,更怎望他卓爾底!"〔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