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七十六 易十二



"巽以行權。""兌見而巽伏。"權是隱然做底物事,若顯然底做,卻不成行權。〔淵〕

右第七章

問:"易之所言,無非天地自然之理,人生日用之所不能須臾離者,故曰'不可遠'。"曰:"是。"〔學蒙〕

"既有典常",是一定了。占得這爻了,吉凶自定,便是"有典常"。〔淵〕

易"不可為典要"。易不是確定硬本子。揚雄太玄卻是可為典要。他排定三百五十四贊當晝,三百五十四贊當夜,晝底吉,夜底凶,吉之中又自分輕重,凶之中又自分輕重。易卻不然。有陽居陽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陰居陰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有應而吉底,有有應而凶底,是"不可為典要"之書也。是有那許多變,所以如此。〔淵〕

問:"據文勢,則'內外使知懼'合作'使內外知懼',始得。"曰:"是如此。不知這兩句是如何。硬解時也解得去,但不曉其意是說甚底,上下文意都不相屬。"又曰:"上文說'不可為典要',下文又說'既有典常',這都不可曉。常,猶言常理。"〔學蒙〕

使"知懼",便是使人有戒懼之意。易中說如此則吉,如此則凶,是也。既知懼,則雖無師保,一似臨父母相似,常恁地戒懼。〔淵〕

右第八章

"其初難知",至"非其中爻不備",若解,也硬解了,但都曉他意不得。這下面卻說一個"噫"字,都不成文章,不知是如何。後面說"二與四同功","三與五同功",卻說得好。但"不利遠者",也曉不得。〔學蒙〕

問"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曰:"這樣處曉不得,某常疑有闕文。先儒解此多以為互體,如屯卦震下坎上,就中間四爻觀之,自二至四則為坤,自三至五則為艮,故曰'非其中爻不備'。互體說,漢儒多用之。左傳中一處說占得觀卦處亦舉得分明。看來此說亦不可廢。"〔學履〕

問:"'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近君則當柔和,遠去則當有強毅剛果之象始得,此二之所以不利;然而居中,所以無咎。"曰:"也是恁地說。"

問:"上下貴賤之位,何也?"曰:"四二,則四貴而二賤;五三,則五貴而三賤;上初,則上貴而初賤。上雖無位,然本是貴重,所謂'貴而無位,高而無民'。在人君則為天子父,天子師;在他人則清高而在物外,不與事者,此所以為貴也。"〔銖〕

右第九章

問:"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曰:"'道有變動',不是指那陰陽老少之變,是說卦中變動。如乾卦六畫,初潛,二見,三惕,四躍,這個便是有變動,所以謂之爻。爻中自有等差,或高,或低,或遠,或近,或貴,或賤,皆謂之等,易中便可見。如說'遠近相取,而悔吝生','近而不相得,則凶';'二與四同功而異位,二多譽,四多懼,近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又曰:"'列貴賤者存乎位',皆是等也。物者,想見古人占卦,必有個物事名為'物',而今亡矣。這個物,是那列貴賤,辨尊卑底。'物相雜故曰"文"',如有君又有臣,便為君臣之文。是兩物相對待在這裡,故有文;若相離去不相干,便不成文矣。卦中有陰爻,又有陽爻相間錯,則為文。若有陰無陽,有陽無陰,如何得有文?"〔學履〕

右第十章

"其辭危",是有危懼之意,故危懼者能使之安平,慢易者能使之傾覆。易之書,於萬物之理無所不具,故曰"百物不廢"。"其要",是約要之義。若作平聲,則是要其歸之意。"又曰:"'要'去聲,是要恁地;'要'平聲,是這裡取那裡意思。"又曰:"其要只欲無咎。"

右第十一章

或問:"乾是至健不息之物,經歷艱險處多。雖有險處,皆不足為其病,自然足以進之而無難否?"曰:"不然。舊亦嘗如此說,覺得終是硬說。易之書本意不如此,正要人知險而不進,不說是我至健順了,凡有險阻,只認冒進而無難。如此,大非聖人作易之意。觀上文云:'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至'此之謂易之道也',看他此語,但是恐懼危險,不敢輕進之意。乾之道便是如此。卦中皆然,所以多說'見險而能止',如需卦之類可見。易之道,正是要人知進退存亡之道。若如冒險前進,必陷於險,是'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豈乾之道邪!惟其至健而知險,故止於險而不陷於險也。"又曰:"此是就人事上說。"又曰:"險與阻不同,險是自上視下,見下之險,故不敢行;阻是自下觀上,為上所阻,故不敢進。"〔僩〕學履錄少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