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屆高三各地模擬試題作文試題及優秀作文點評

後來,丫丫還是走了。姥姥和姥爺依依不捨。姥姥從那件白底碎花的外套口袋中掏出姥爺辛苦攢下的那些錢,硬塞給丫丫。丫丫悄悄的流下淚,因為姥姥和姥爺眼裡早已經噙滿了淚水啊!

丫丫在新環境裡慢慢長大。再回那個小院,姥姥和姥爺蒼老了許多,但還是樂呵呵地笑著。丫丫發現,那棵葡萄依然繁盛,盤曲的抽藤拉出好遠;姥姥又買了一隻蘆花雞,咯咯叫著,快樂的樣子;老爺的菜園更豐富了,種了大片的油菜,花開滿園,黃燦燦的。又是夕陽西傍,炊煙升起來,丫丫倏地感到周圍的一切是那么和諧而安逸。而那些無言的愛,就是在這樣的和諧中,穿越了時光,充溢而悠長 ……

炊煙依舊裊裊,但不是姥爺燒的那些松枝所散發出來的清香。丫丫還是微笑起來,縱然眼前高樓林立,人情冷漠,但丫丫早已學會了用歡聲,用笑語,用愛去融化那些心靈的堅冰。丫丫知道,和諧中滋生了愛,而就是這些愛,又會帶來另一片繁榮和和諧。

教師簡評:作者以淡淡柔美的筆調,抒情的語言,為我們細膩地描繪了一幅感人而溫馨的畫面。畫面流淌著一種和諧之美,正如那炊煙、那群山、那深長的葡萄藤,還有那隨處可以感受得到的濃濃的愛。小作者工於描寫,使畫面富有一種動感和質感。 “ 情到深處文自華 ” ,小作者用拿捏得當的親情表現主題,給我們以感動的同時,我們更看到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層內涵:和諧與愛交替循環,我們的世界才能如這幅畫般,充滿生機,布滿希望。(指導教師王妍)

對門院裡有棵梧桐樹

“ 大山的子孫呦 ——, 愛太陽囉 ——” ,也許用這首動人的歌來形容這個小村莊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樸實的小村莊靜默著臥在山腳下,村莊裡住著的是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誠實的農民,日子如流水,吱呦吱呦地過著。村里沒什麼大事,大事也不過是誰家發生了紅白之事。

轉眼,夏天到了。

黃大娘住在村中間的一條不寬的小胡同里,她的對門院裡種了一棵梧桐樹。炎炎烈日下,村民都躲在村頭屋影下乘涼了,知了樂滋滋地在梧桐樹上自演自唱。人們東拉西扯地說話兒,打發著無聊的夏日。黃大娘皺了皺眉頭,開口說話了: “ 俺家對門院裡有棵梧桐樹,樹上長滿了毛蟲,眼看葉子就要被吃光了,葉子沒了,蟲子都落到胡同里,順著院牆往俺家爬。唉,去年就爬了俺一院子! ” 人們提議: “ 讓你家對門打打藥吧! ” 黃大娘無奈地說: “ 沒用的,去年也打過,治不了的。除非 ——” 黃大娘頓了頓接著又說: “ 除非把那些枝條折去。 ” 有人說: “ 他可不一定捨得。 ” 又有人說: “ 他常年不在那屋住當然不管了,毛蟲不爬到脖子上他不知癢。 ” 人們沉默了一會兒又接著說些別的事兒了。

因為梧桐樹這件事,黃大娘極討厭對門那一家,但自己的小孫女卻樂顛樂顛的天天去和對門家小孩玩。黃大娘不想去管小孩的事,她認為小屁孩兒也不懂什麼事,讓她玩去吧。

自此,有了新鮮的東西,黃大娘再也不給對門去送了。對門家牆上掉了磚頭,她也不願去撿起、放上。下雨天,也不願幫忙蓋草垛。日子好象一天一天冷淡下來。

可是有一天,對門居然把梧桐樹的枝都折去了,黃大娘驚訝。小孫女說,是她告訴對門叔叔折枝的。小孫女還說,叔叔太忙沒顧得,奶奶該去說一聲才是。黃大娘一時語塞,沒說什麼。此時心裡感到愧疚,不該在村里宣揚這件事,壞了人家名聲。就送些東西給對門小孩吃。

黃大娘推門,對門正在收拾樹枝。一見黃大娘便熱情地招呼: “ 呦,黃大娘來了!你可是好長一段時間沒來了,快到屋裡坐坐。 ” 進了屋,對門家先開口了: “ 大娘,這梧桐樹給你帶來了麻煩,都是我不好,也沒好好管管,你別生氣。你應該和我直說呀!咱鄰里之間,有什麼不周不齊地包涵包涵。遠親不如近鄰嘛,咱們應該和睦相處,別讓這關係冷淡了啊! ” 黃大娘望著眼前誠懇的面孔,很熟悉很親切地感覺又湧上心頭,她連連答應著。

秋去冬來,對門給黃大娘家送來了柴禾,柴禾里有砍掉的梧桐枝。火舌舔著鍋底,映出黃大娘舒心的笑。

第二年夏天,黃大娘乘涼的時候,說: “ 對門家裡那棵梧桐樹,多餘的枝給折去了,藥也打了,毛蟲可給治住啦。 ” 人們笑了,笑聲里有些若有所思的味道。小女孩遠遠地跑來,唱著自改的歌: “ 阿門阿前一棵梧桐樹 ……”

日子依然在樸實的小村莊裡流動。

簡評: 文章選取了生活中一件司空見慣的小事,從鄰里關係的角度表現了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諧共處這一主題,選材以小見大,足見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人。文章語言樸實無華,簡練而有生活趣味,值得借鑑。作為一篇敘事的記敘文,情節波瀾起伏, “ 和諧 —— 矛盾 —— 重歸和諧 ” 構成了文章的故事情節, “ 文似看山不喜平 ” 是記敘文的情節要求,本文做得很好。 —— 指導教師:王迎立

鄧伯苗以和諧說吳

黃武元年,西蜀諸葛不負先主之重託,平安居五路。遂思與吳復友邦之交,孔明乃遣戶部尚書鄧芝訪結之。至吳,報之以名姓。吳主欲震悚芝以威,乃置鼎鑊於殿,充之以沸油,邊列壯士,待蜀使至。

伯苗至殿前,以目之餘光視沸鼎壯士,面無懼意。直視權,通所託之事以禮。權乃曰: “ 公欲從酈生說齊之故事焉?可速入鼎烹。 ” 鄧芝淺笑而答: “ 吾聞吳主乃今之豪俊,何懼蜀之一吏乎?今視,不過一小兒哉! ” 語畢,轉身欲投鼎。權感之勇,乃急令其止,復招芝於殿前,謝之曰: “ 孤乃戲耳,望公勿怒。有何高見,請賜教。 ” 鄧芝回身詰之曰: “ 前之欲烹,王也;今之欲用,亦王也。何反覆耶? ” 權曰: “ 此乃孤真心之請,請公勿疑。 ” 乃引鄧伯苗至殿之偏室,賜之以座。

伯苗坐定,乃曰: “ 《左傳》雲, ‘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 前昭烈帝伐吳以盲情,加之以鑠金之詞,乃積毀吳蜀之和,非本國之意。今諸葛丞相掌國事,輔之以文才武功。舉國上下,公正嚴明,夜不閉戶,此乃本國內之和諧矣。欲結國間之和諧,復漢之天下,乃令吾至此結於王矣。 ” 權曰: “ 何謂之 ‘ 國間之和諧 ’ ? ” 芝答曰: “ 大王應聞春秋戰國之故事。眾國立盟,此乃和之道、諧之本。眾國之間,不加之以兵戎,則百姓亦嘗和諧之美。後秦攻天下,戰火相繆,國間之和不復存,百姓之和盡喪,居家而不樂,出行則莫安。雖始皇成大事,奈何天下之人,反之者眾矣。和,由音之律鏇引和睦之意;諧,出《左傳》而意為洽。和諧之意乃出也。百姓和諧,生產旺隆,歸宿而娛,樂矣、安矣,百姓安樂則國運昌盛;國間和諧,退可共享安土,進可併吞天下,若一國有進退二擇,國主安矣、樂矣,國主安樂則臣忠,臣忠則處事優。乃至國長久。王欲使國長久耶? ”

權曰: “ 孤欲行之。復結後,若何? ” 芝答曰: “ 兩國結盟,當以和互待。其一,許二國之民通商,免稅優待;其二,常互派學者往來,以享西蜀、江南之文明;其三,若一國之內不平,鄰必將傾國以助友邦,毋有貳心。若此三條,定使二國和諧之系固,何如? ” 權頷首視芝,曰: “ 如此甚好。孤欲知國內和諧之法,望先生教之。 ” 芝笑曰: “ 王亦博才多識之人,豈不知 ‘ 民樂國安 ’ 之理乎?於國內行重農興商之法,使民糧足且錢余,如此治之,民樂而和、國安而諧。輔之以嚴律,鋤奸佞竊劫之人,嚴以對己,公以待人,則舉國上下皆和諧矣! ” 權聽之,曰: “ 聞公之語,如沐溫日之撫,嗅花草之清,使孤意堅,與蜀復盡和諧之美。煩公引孤之使,陳意於蜀主之前。暮將設宴待公,公請勿辭! ”

孫權歸殿急召群臣,曰: “ 孤欲使舉國和諧而結蜀,使國運昌、百姓樂。偏邦之使尚能陳意至此,況吾上國乎?卿等誰者能代陳孤意於諸葛氏前? ” 語畢,中郎將張溫出,曰: “ 孔明亦人矣,臣往之,必不辱命。 ” 權頷首指之曰: “ 正合孤意,卿去定表孤結和諧之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