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考察報告樣本

市人大常委會:

為了解我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情況,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根據市人大常委會的工作部署,9月10日—11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水和,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尚天法分別帶領部分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和農業小組人大代表,分赴林州市、縣、縣、縣等縣(市),聽取了有關縣(市)的工作情況匯報,認真察看了其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並與基層幹部民眾進行了廣泛的交談,對我市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有了較深的了解。

一、我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通過視察,大家認為: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認真貫徹黨和國家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對農業基礎建設的投資力度,使全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展較快,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紅旗渠精神杯”競賽成績突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明顯加強。近年來,我市以“紅旗渠精神杯”競賽為動力,持續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較好地完成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任務,連續2024年獲省政府頒發的“紅旗渠精神杯”。在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方面,先後實施了南谷洞、琵琶寺水庫除險加固,河市區東段治理、茶店坡溝治理,引黃補源、躍進渠灌區節水技術改造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在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方面,通過建水庫、機電井、旱井、水窖、集中供水處,初步形成了溝相通、渠能聯、旱能澆、澇能排的防洪除澇抗旱減災體系和水資源供給保障體系。節水灌溉面積已達370多萬畝,年可節水3億m3,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二)重點林業工程進展順利,林業生態市建設開局良好。近年來,我市林業工作緊緊圍繞林業生態建設和促進農民增收兩大任務,積極組織實施了太行山綠化、防沙治沙、退耕還林、外資造林等重點林業工程,紮實開展“四荒”拍賣造林體制改革,大力搞好林業高效園區建設,切實加強林地、濕地、沙地林業資源管護工作,使全市各項林業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在今年林業生態市建設過程中,通過加強領導、加大獎補力度、嚴格考核獎懲、嚴把造林技術關、實行戶戶契約以及廣泛宣傳發動等措施和手段,使我市林業生態市建設開局順利,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積34.28萬畝,是省下達28.83萬畝的119%,完成森林撫育和改造4.3萬畝,是任務的100%。全市的林木覆蓋率由21.6%提高到25.4%,生態環境狀況初步得到改善。

(三)耕地保護政策及責任製得到了較好落實。近年來,我市把保護耕地作為確保糧食安全和保護農民利益的首要任務。通過強化領導、廣泛宣傳、動態巡查、開源節流等一系列措施,全面落實關於耕地保護的各項政策、規定,實現了全市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確保了全市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用途不改變,全市現有農用地面積522646.49公頃,其中:耕地408214.21公頃;園地11505.39公頃;林地68926.49公頃;牧草地4.71公頃;其他農用地33995.71公頃。1999年—,我市共實施占補平衡項目782個,新增耕地面積9826.66公頃。此外,我市還開展了工礦廢棄地治理和磚瓦窯廠復墾等項目,自以來共開發整理和復墾土地4.3萬畝,新增耕地21200畝。

(四)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較快,農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提升農機裝備水平,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新機具推廣、農機具購置補貼、組織聯合機收、機械化秸桿還田、農機行政執法等工作,不僅提升了農機裝備水平,而且提高了農機管理工作水平,有力的服務了全市的農業生產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目前,全市農機總動力已達514.64萬千瓦,擁有大中型拖拉機7870台、聯合收割機6900台、秸桿還田機7522台、鏇耕機7196台、機引播種機34130台(其中免耕播種機1230台)。隨著我市農業機械化的推進,一方面提高了我市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產量,增強了農業抗災防災能力,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加了農民收入。另一方面解放了大批農村勞動力,加快了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促進了我市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五)加大了科技興農力度,農業技術推廣成效顯著。大力開展科技下鄉活動,認真實施種子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綠證工程“四大工程”,積極推廣各項優質配套技術。如縣結合其工作實際,創建了三大科技推廣體系,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目前,縣小麥優質專用率已達到100%。使精量半精量播種、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等八大技術得到推廣 ,推廣配方施肥250萬畝,今年夏糧生產測土配方施肥面積接近170萬畝,基本實現全縣覆蓋。林州市近幾年來每年都會引進農業新技術6—8項,農作物新品種30餘個,篩選出適合該市的農業新技術3項,農作物新品種10餘個,並認真加以推廣。縣重點推廣了優質小麥、玉米、花生、尖椒以及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治理等5項新技術,推廣面積較大,使該縣的農業效益得到了較大提高。

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用於農業基礎建設的財政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仍很薄弱。近年來我市對農業的總投入雖然大幅度增長,但大都用在了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高新技術項目等方面,用於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卻明顯不足。因此,我市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還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如全市已治理的中低產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比例不足30%,尚有近400萬畝的中低產田有待開發改造。通往農田的道路、橋樑年久失修,有些已經損壞,雨天泥濘難行,嚴重影響了農民民眾的生產生活。但由於農村集體經濟力量薄弱,民眾“一事一議”比較困難,極需要財政投入資金修復改造。此外,今年是創建林業生態市第一年,省下達我市植樹造林任務已超額完成,但市財政獎補資金缺口較大,至今沒有到位,占地補助資金具體落實時間也沒明確,民眾吃不上“定心丸”,將直接導至夏秋兩季收種時新植樹木的保存問題。

(二)部分農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化問題嚴重。我市的許多農田水利工程,如紅旗渠、躍進渠、漳南渠、豆公渠等灌區工程大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老化問題嚴重。代表在視察中看到,豆公灌區的攔河大閘仍在帶病運行,急需修復。據匯報統計,全市110座小水庫中,有60多座病險水庫未得到治理,嚴重威脅下游安全。許多橋樑、涵閘等建築物,由於當時的設計標準低,經過多年超標準運行,現在大部分已成病險工程,橋樑斷裂、橋墩傾斜問題突出,嚴重影響了農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急需要進行技術改造。據了解,縣存在比較嚴重問題的橋涵閘就達643座,縣2600座橋樑中的半數承載能力不夠或損壞,200座水閘中90%存在漏水等毛病,有的已無法提起。而且,目前我市有很多水井沒有通電,只能用柴油機進行灌溉,澆一畝地要比用電增加成本12元。全市現有的540萬畝耕地中,還有90萬畝的耕地缺少灌溉設施。另外,縣傾全縣之力耗資4800萬元歷時四年的修建的引黃補源工程,由於上級沒有統一調水機構,至今沒有引來黃河水。

(三)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一是大多數鄉鎮農技站已名存實亡,即便是僅有的一兩名農技人員,也往往服務於政府的中心工作。二是農業科技推廣經費投入不足,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待遇低,人心不穩。三是隨著農業技術推廣力度的加大,對農業科研、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要求也相應提高,而目前農業技術幹部再培訓的渠道卻沒有相應建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技術的推廣套用效果。

(四)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不均衡。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等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實施,各級政府雖然加大了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但相對較少,特別是一些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套用資金缺乏,新的生產領域的機械化進展慢,滯後於新農村建設、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二是小麥耕種收的機械化水平比較高,但高效農業、經濟作物生產過程機械化程度較低,發展緩慢。另外柴油價格逐年上升,農機作業成本越來越高。小麥跨區機收市場隨著小麥聯合收割機迅猛增長,造成作業價格下,機手不能獲得應有效益,挫傷了農機經營者的積極性。

(五)有的地方對耕地保護認識不足,對耕地的質量建設重視不夠。一是有的領導幹部沒有站在“從國家全局著想,為子孫後代負責”的高度來認識保護耕地的重要性,而是從局部和短期利益出發,側重考慮本轄區的經濟成長,甚至以過多占用耕地為代價來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成長,存在“重發展、輕保護”現象。二是在一些地方,只注重占補平衡數量的落實,而不考慮耕地質量的提高,在配套設施方面遠達不到要求,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現象。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農業基礎建設的投入力度。一是政府要不斷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除積極爭取上級補助資金外,還要加大市縣兩級財政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力度。二是完善投入機制,拓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籌措渠道。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投入支持、民辦公助和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新機制。特別是要加大對中低產田改造、田間道路和橋樑修復、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投入力度。

(二)要儘快發揮引黃補源重點水利工程效益。鑒於縣耗巨資修建的引黃補源重點水利工程竣工五年未發揮效益,市政府應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建議由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成立引黃補源調水協調機構,督促省水利廳及黃委會建立和完善調水機制,使引黃入內補源工程儘早發揮效益。

(三)完善和強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一要為農業科技推廣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要有重點地扶持一批示範性社會化農業技術推廣組織,鼓勵開展經營性服務,對一些發展較好、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科技服務實體,優先培育成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鼓勵農業科技人員承包領辦高效農業科技園,推廣套用新技術。加快建設各種專業協會,發揮協會帶頭推廣作用。完善農業新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儘快建立形成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大力推廣普及農業增效技術,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三要搭建高效實用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台。建立以省、市、縣三級信息網路平台為主體,以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信息服務站為服務視窗的信息服務體系,加大力度搞好服務。

(四)進一步加快農機事業發展。一是各級政府要加大農業機械化的投入,每年財政要拿出一定量的專項資金,用於發展先進的大中型農業機械,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新技術,促進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機田間作業補貼,鼓勵和保護農機經營者的積極性。二是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支持和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合作組織,完善農機中介組織、經紀人隊伍建設。三是圍繞大農業,發展大農機,加快推進高效農業、經濟作物生產過程機械化進程。

(五)加強耕地保護,著力提高耕地質量和糧食生產能力。一是嚴格實施土地規劃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嚴厲打擊亂占濫用耕地行為。二是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效益,積極推進農業集約化、產業化經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三是繼續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集中清理閒置土地,特別是注重提高新增耕地的質量。四是進一步加大對水土流失、耕地沙化、鹽鹼化等的治理力度,建設環境友好的耕地生態系統。

相關內容
甘肅省農業節水技術考察報告
[分析報告]跨國公司投資中國農業出現新動向
赴澳大利亞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考察報告範文
關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考察報告例文
關於赴膠東五縣市學習考察農業產業化的報告
赴美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幹部考察報告
關於我區農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考察報告
赴美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幹部培訓考察報告
美國農業技術推廣考察報告
荷蘭農業信息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