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報告格式

在擬寫提綱的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對報告稿標題的撰擬。因為標題不僅是報告稿的名稱,而且是“綱”中之“綱”,它往往直接揭示報告稿的主題,也可以直接或間接反映報告的目的或要求。擬寫提綱時,不重視標題,不對其結構完整與否、貼切與否、詳略得當與否、準確與否作出認真的審定,往往是形成報告稿離題、離題甚至失效或降低效用的原因之一。為此,擬寫標題時必須注意:一是結構要完整。二是語意要確切。三是文字應簡練、醒目。

(五)草擬報告稿(略)

提綱完成之後,要送領導審定,經同意後就可以按其所規定的內容和次序,草擬報告稿了。

(六)修改核查報告稿

修改潤色是報告稿擬寫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因為擬稿人在寫作過程中考慮不周、有所疏漏,總是難免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有人講,好報告稿幾乎都是反反覆覆“改”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

報告稿需要作反覆的修改,因為修改對提高報告稿的質量有重要影響。修改工作實際上是打磨報告稿質量的創造性活動。在實踐中,即使是篇幅簡短的報告稿,由擬稿人一揮而就,就不做任何增、刪、改、調是不多見的。原因很簡單,報告稿中一字一句所能產生的實際效用,需要擬稿人精益求精,不能有一點一滴的疏漏,否則就有可能產生與報告者願望完全相反的嚴重後果。同時,報告稿與一般文章不同,寫一般文章是作者表達自己的意志願望,撰擬報告稿則是在代單位、部門表達意志願望,不僅有一個“詞能達意”的問題,同時,還有一個“意(自己的理解及建立在這種理解基礎上表達出來的意願)能達意(單位的真正意願)”的問題。因此,報告稿更容易出現疏漏,比一般文章更需要修改,修改的量及難度也更大。實際上,許多報告稿要經過幾次、十幾次甚至幾十次反覆的認真修改。

報告稿的修改,往往是一種集體行為。不僅擬稿人要參加,而且與之有關的單位、部門負責人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甚至下屬單位的有關人員都要參與其間。而且報告稿越重要,涉及面越寬,參加修改的人員成分越具多樣性,人數也越多。集體修改的具體形式,一種是由大家依次分別提出書面修改意見;一種是集體討論,共同對報告稿作全面核查,找出錯漏,加以修訂補充。在對重要報告稿的修改實踐中,這兩種形式往往是交替使用的。

修改中,要堅持全面核查的原則。就是要以國家法律、法規(包括公文寫作與處理方面的)、政策規定以及領導的“授意”和通用的語言規則為依據,逐字逐句地對報告稿作認真細緻的檢查衡量,找出從內容(主題、目的要求、對事實情況的反映、主張、數據等)到形式(文體、結構、格式、語言表達等)中的所有疏漏。核查的重點主要在:主題是否正確;對事實的反映是否客觀真切;主張是否合法;政策界限是否清楚;措施是否落實,是否切實可行;與上級、平級單位、部門,自己單位、部門的其他規定,以及上下文之間是否存在矛盾牴觸;報告目的、報告要求是否明確;結構是否完整、嚴謹;格式是否正確、合乎規範;材料的運用是否合理、其詳略是否得當;語句是否通順、簡練、嚴密,是否符合語法邏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