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紀》孝明皇帝紀下卷第十

〔一〕 范書作秋七月事。

融字子夏〔一〕,北海安丘人也。少以名德稱,舉茂才,為豐令,治有異跡。司徒范逡薦融忠正公方〔二〕,經行純備,宜在本朝,並上其治狀。由是征入為司隸校尉,多所舉正,百僚敬憚之。數年,擢遷大鴻臚、大司農。

〔一〕 東觀記、續漢書、范書均作 “字子優”,袁紀恐誤。

〔二〕 華嶠書、范書均作“范遷” ,與袁紀作“范逡”異。

十三年(庚午、七0)
春二月,上耕於藉田,賜觀者食。有一諸生蒙首而言曰:“善哉,太公之遇文王也。”上使人報之曰:“ 生非太公,予亦非文王。”
夏四月辛巳,幸滎陽,巡河渠,作水門,遂至太行,幸上黨。

冬十月甲辰晦〔一〕,日有食之。詔有司陳便宜,靡有所諱。刺史太守詳理冤獄,存恤鰥寡,勉思所蒞焉。

〔一〕 范書明帝紀作“冬十月壬辰晦”。標點本校記曰:“按是年十月甲辰朔,不得有‘ 壬辰’。續五行志作‘甲辰晦’亦非。今查是年九、十、十一等月皆無日食。”按疑“晦”或系“朔”之訛。

十二月,楚王英謀反〔一〕。

〔一〕 范書作“十一月”事。

初,郭后生東海恭王彊、沛獻王輔、濟南安王康,阜陵質王延、中山簡王焉;陰後生明帝、東平獻王蒼、臨淮王衡、廣陵思王荊、琅邪孝王京;許姬生楚王英,號楚太后,世祖無寵。英最小,自帝為太子時,英獨歸附上,上特親愛之,數加賞賜。英好遊俠,交通賓客,晚節喜黃老,修浮屠祠〔一〕。八年,上臨辟雍,禮畢,詔天下死罪得以縑贖〔二〕。英遣郎中令詣彭城曰:“臣託在藩蔽,無以率先天下,過惡素積,喜聞大恩,謹上黃縑二十五匹、白紈五匹,以贖其愆。”楚相以聞,詔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有何嫌懼,而贖其罪。”因還其贖〔三〕。

〔一〕 洪頤烜曰:“襄楷傳,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皇甫嵩傳,初,鉅鹿張角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拜跪首過。劉焉傳本註:典略曰:‘ 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三國志烏丸傳裴註: ‘浮屠經曰: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佛經未入中土以前,學浮屠者,皆誦黃老之言。’”

〔二〕 御覽卷六五四引袁紀,“贖 ”下有“罪”字。

〔三〕 御覽卷六五四引袁紀,“因還其贖”作“令還縑、紈,以供桑門之盛饌”。與范書明帝詔文多同,恐非袁紀舊文。

男子燕廣告英與顏忠、王平等造圖書,謀反。有司奏英大逆不道,請誅。上以至親不忍,徙丹陽涇縣,陽沐邑五百戶,英男〔女〕(
子)為侯、公主者,食邑如故〔一〕,楚太后留楚,宮婢、才人、鼓吹從英者無限,皆乘輜軿,帶持兵馬,行道射獵,極意歡娛。遣大鴻臚持節護送英丹陽〔二〕。

〔一〕 侯公主原誤作“公侯王”,今與上文“女”字皆據范書改。

〔二〕 疑“英”下脫“之”字。

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國〕有佛道焉〔一〕。佛者,漢言覺,將〔以覺〕悟群生也〔二〕。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專務清淨。其精者號為沙門。沙門者,漢言息心,蓋息意去欲而歸於無為也〔三〕。又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行善修道,以煉精神而不已,以至無為而得為佛也〔四〕。佛身長一丈六尺,黃金色,項中佩日月光,變化無方,無所不入,故能化通萬物而大濟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