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紀》孝靈皇帝紀上卷第二十三

〔一〕 奐養徒千人,著尚書記難三十餘萬言。

六月,司徒劉寵為太尉。

九月,江夏丹陽蠻夷反。

李膺等以赦獲免,而黨人之名書在王府,詔書每下,輒伸黨人之禁。陳、竇當朝後,親而用之,皆勤王政而盡心力,拔忠賢而疾邪佞。陳、竇已誅,中官逾專威勢,既息陳、竇之黨,又懼善人謀己,乃諷有司奏“ 諸鉤黨者,請下州郡考治”。時上年十四,問節等曰:“
何以為鉤黨?”對曰:“鉤黨者,即黨人也。”上曰:“黨人何用為而誅之邪?”對曰:“皆相舉群輩,欲為不軌。”上曰:“黨人而為不軌,不軌欲如何?”對曰:“欲圖社稷。”上乃可其奏〔一〕。於是故司空王暢、太常趙典、大司〔農〕(空)劉佑〔二〕、長樂少府李膺、太僕杜密、尚書荀緄、朱宇、魏朗、侍中劉淑、劉瑜、左中郎將丁栩,潁川太守巴肅、沛相荀昱〔三〕、議郎劉儒、故掾范滂,皆下獄誅,皆民望也。其餘死者百餘人。天下聞之,莫不垂泣。

〔一〕 “上”原作“帝”。依前文例,據黃本逕改之。

〔二〕 據范書黨錮傳改。又佑卒於家,未及此難,袁紀誤。

〔三〕 范書黨錮傳作“荀翌”,而荀淑傳作“荀昱”,與袁紀同。按翌乃昱之本字也。

袁宏曰:“夫稱至治者,非貴其無亂,貴萬物得所,而不失其情也。言善教者,非貴其無害,貴性理不傷,性命鹹遂也。故治之興,所以道通群心,在乎萬物之生也。古之聖人,知其如此,故作為名教,平章天下。天下既寧,萬物之生全也。保生遂性,久而安之。故名教之益,萬物之情大也。當其治隆,則資教以全生;及其不足,則立身以重教。然則教也者,存亡之所由也。夫道衰則教虧,倖免同乎苟生;教重則道存,滅身不為徒死,所以固名教也。污隆者,世時之盛衰也。所以亂而治理不盡〔一〕,世弊而教道不絕者,任教之人存也。夫稱誠而動,以理為心,此情存乎名教者也。內不忘己以為身,此利名教者也。情於名教者少,故道深於千載;利名教者眾,故道顯於當年。蓋濃薄之誠異,而遠近之義殊也。體統而觀〔二〕,斯利名教之所取也。

〔一〕 疑“亂”上脫“政”字。

〔二〕 體統,總括之意也。此句作總而言之解。

鄉人謂李膺曰:“可逃之乎?”膺嘆曰:“事不辭難,罪不逃刑〔一〕,臣之節也。吾年已七十〔二〕,禍自己招,復可避乎!”

〔一〕 襄公三年左傳載羊舌赤對晉侯曰:“事君不避難,有罪不逃刑。”

〔二〕 范書作“年已六十”。

詔書至汝南,督郵吳道悲泣不忍出〔一〕,縣中不知所為。范滂聞之曰:“督郵何泣哉?此必為吾也。 ”徑詣縣獄。縣令郭揖見滂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何敢彰罪於君,使禍及老母。”滂與母訣曰:“滂承順教訓,不能保全其身,得下奉亡君於九泉,亦其願也。”母曰:“爾得李、杜齊名,吾復何恨!”

〔一〕 范書“吳道”作“吳導”。

三君八雋之死,郭泰私為之慟曰〔一〕:“‘人之雲亡,邦國殄瘁’〔二〕,漢室滅矣。未知‘瞻烏爰止,於誰之屋’〔三〕。”

〔一〕 通鑑考異曰:“范書以泰此語為哭陳、竇。袁紀以為哭三君、八俊,今從之。”

〔二〕 見詩大雅瞻卬。箋曰:“賢人皆言奔之,邦國將盡困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