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范》家范卷四 子上



【原文】後魏孝文帝幼有至性,年四歲時,獻文患癰,帝親自吮膿。

【譯述】後魏孝文帝從小就有超過一般人的孝性,他四歲的時候,父親獻文帝患了癰瘡,孝文帝親自為父親吮吸瘡膿。

【原文】北齊孝昭帝,性至孝。太后不豫,出居南宮。帝行不正履,容色貶悴,衣不解帶,殆將旬。殿去南宮五百餘步,雞鳴而出,辰時方還;來去徒行,不乘輿輦。太后所苦小增,便即寢伏閣外,食飲藥物,盡皆躬親。太后惟常心痛,不自堪忍。帝立侍帷前,以爪掐手心,血流出袖。

此可謂病則致其憂矣。

【譯述】北齊孝昭帝,天性非常孝順。太后不舒服,住在南宮。孝昭帝十分愁苦,走路都走不正,面容憔悴,衣不解帶,將近十天。宮殿距離南宮五百多步,昭帝天亮雞叫時就去南宮問候太后,到了辰時方才返回宮;來去步行,從不乘車。太后的病痛稍微加劇,昭帝就睡在她的臥室門外,太后的飲食和藥物,昭帝都要親自服侍進獻。太后常常心痛,不堪忍受,昭帝就站在她的床前,以手指掐自己的手心,血從袖口流出來。這就是說父母生病了子女就要表示自己的憂愁。

孝子居喪,泣血三年

【原文】《經》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哀,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君子之於親喪固所以自盡也,不可不勉。喪禮備在方冊,不可悉載。

【譯述】《孝經》說:孝子死了父母,哭的時候聲嘶力竭,禮儀失去端莊,說話不講究文采,穿漂亮的衣服感到不安,聽到音樂也不會快樂,吃美味佳肴也不感到甘甜,這些都是哀傷悲痛的表現。父母死亡三天后就應當吃飯,是教百姓不要因為哀悼死者而損傷活人的身體。悲傷憔悴,但不能危及生命。這是聖人提倡的。居喪不得超過三年,這是向人們表明治喪應有一定的期限。子女要為死去的父母準備棺材、外棺和壽衣,舉行入殮之禮;要擺設各種祭器表示哀掉;送葬的時候,要捶胸頓足、嚎啕大哭;安放棺木,要占卜吉凶,選擇墓地;要建造宗廟祭祀亡靈。子女要歲時祭祀,寄託自己對死去的父母的思念。父母在活著的時候子女要敬重,父母死亡之後子女要哀悼,子女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也完成了養老送終的義務。孝子也就完成了侍奉父母的大任。君子為父母治喪盡孝道原本就是要履行自己的責任,不能不努力做好。關於治喪所應遵循的禮節,典籍里的記載頗為詳細,在此不能細說。

【原文】孔子曰:“少連、大連善居喪,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東夷之子也。”高子皋執親之喪也,泣血三年,未嘗見齒,君子以為難。

【譯述】孔子說:“少連和大連很會居喪,三日之內不惰怠,三個月之內不鬆懈,悲哀整整一年,而三年之內一直在憂愁。”少連和大連都是東夷之子。孔子的弟子子皋居喪,整整哀哭了三年,從未笑過,連那些很守禮法的君子都認為能夠做到這樣很難。

【原文】顏丁善居喪,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及殯,望望焉,如有從而弗及;既葬,慨焉,如不及其反而息。

【譯述】魯人顏丁很會居喪,人剛死的時候,他表現出一副皇皇然的樣子,就好象有什麼東西想得到卻沒有得到;等到殯葬的時候,又望望然,就好象急切地想要跟誰走,而沒有能夠辦到;安葬之後,卻表現的沒有了聲息,就好象沒能挽留住死者,自己徹底絕望了。

【原文】唐太常少卿蘇頲遭父喪,睿宗起復為工部侍郎,頲固辭。上使李日知諭旨,日知終坐不言而還,奏曰:“臣見其哀毀,不忍發言,恐其殞絕。”上乃聽其終制。

【譯述】唐代太常少卿蘇頲遭逢父喪,正巧唐睿宗打算要任命他為工部侍郎,他堅辭不受。皇上派遣李日知去宣喻聖旨,李日知到了蘇家,卻坐在那裡至始至終沒有說話,他回去稟告皇上說:“我見他哀傷過度,面容憔悴,不忍心再去說這些事,怕他聽了會昏死過去。”於是皇上允許他守滿三年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