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八 朱子十五



問:"事有最難底奈何。"曰:"亦有數等,或是外面阻遏做不得,或是裡面紛亂處不去,亦有一種紛拏時,及纖亳委曲微細處難處,全只在人自去理會。大概只是要見得道理分明,逐事上自有一個道理。易曰:'探賾索隱。'賾處不是奧,是紛亂時;隱是隱奧也,全在探索上。紛亂是他自紛亂,我若有一定之見,安能紛亂得我!大凡一等事固不可避,避事不是工夫。又有一等人情底事,得遣退時且遣退,無時是了,不要摟攬。凡可以省得底事,省亦不妨,應接亦只是不奈何。有合當住不得底事,此卻要思量處置,裡面都自有個理。"或謂:"人心紛擾時難把捉。"曰:"真箇是難把持。不能得久,又被事物及閒思慮引將去。孟子'牛山之木'一章,最要看'操之則存,舍之則亡'。"或又謂:"把持不能久,勝物慾不去。"曰:"這個不乾別人事。雖是難,亦是自著力把持,常惺惺,不要放倒。覺得物慾來,便著緊不要隨他去。這個須是自家理會。若說把持不得,勝他不去,是自壞了,更說甚'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曰:"把心不定,喜怒憂懼四者皆足以動心。"因問:"憂患恐懼,恐四字似一般?"曰:"不同。恐懼是目下逼來得緊底,使人恐懼失措;憂患是思慮,預防那將來有大禍福利害底事。此不同。"又問:"忿懥好樂,乃在我之事,可以勉強不做。如憂患恐懼,乃是外面來底,不由自家。"曰:"都不得。便是外面來底,須是自家有個道理措置得下。恐懼憂患,只是徒然。事來亦合當思慮不妨,但只管累其本心,也不濟得事。孔子畏匡人,文王囚羑里,死生在前了,聖人元不動心,處之恬然。只看此,便是要見得道理分明,自然無此患。所以聖人教人致知、格物,考究一個道理。自此以上,誠意、正心皆相連上去也。"以下訓明作。

凡日用工夫,須是自做吃緊把捉。見得不是處,便不要做,勿徇他去。所說事有善者可從,又有不善者間之,依舊從不善處去;所思量事忽為別思量勾引將去,皆是自家不曾把捉得住,不乾別人事。須是自把持,不被他引去方是。顏子問仁,孔子答許多話,其末卻云:"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看來不消此二句亦得。然許多話,不是自己著力做,又如何得?明知不善又去做,看來只是知得不親切。若真箇知得,定不肯做。正如人說飲食過度傷生,此固眾所共知,然不是真知。偶一日飲食過度為害,則明日決不分外飲食;此真知其傷,遂不復再為也。把捉之說,固是自用著力,然又以枯槁無滋味,卒急不易著力。須平日多讀書,講明道理,以涵養灌培,使此心常與理相入,久後自熟,方見得力處。且如讀書,便今日看得一二段,來日看三五段,殊未有緊要。須是磨以歲月,讀得多,自然有用處。且約而言之:論孟固當讀,六經亦當讀,史書又不可不讀。講究得多,便自然熟。但始初須大段著力窮究,理會教道理通徹。不過一二番稍難,向後也只是以此理推去,更不艱辛,可以觸類而長。正如入仕之初看公案,初看時自是未相諳,較難理會。須著些心力,如法考究。若如此看得三五項了,自然便熟;向後看時,更不似初間難,亦可類推也。又如人要知得輕重,須用稱方得。有拈弄得熟底,只把在手上,便知是若干斤兩,更不用稱。此無他,只是熟。今日也拈弄,明日也拈弄,久久自熟。也如百工技藝做得精者,亦是熟後便精。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所以貴乎熟者,只是要得此心與義理相親。苟義理與自家相近,則非理之事,自然相遠。思慮多走作,亦只是不熟,熟後自無。又如說做事偶合於理則心安,或差時則餒,此固是可見得本然之理,所以差時便覺不安。然又有做得不是處,不知覺悟。須是常惺惺省察,不要放過。據某看,學問之道,只是眼前日用底便是,初無深遠玄妙。

"大凡學問不可只理會一端。聖賢千言萬語,看得雖似紛擾,然卻都是這一個道理。而今只就緊要處做固好,然別個也須一一理會,湊得這一個道理都一般,方得。天下事硬就一個做,終是做不成。如莊子說:'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須是理會得多,方始襯簟得起。且如'籩豆之事則有司存',非是說籩豆之事置之度外,不用理會。'動容貌'三句,亦只是三句是自家緊要合做底,籩豆是付與有司做底,其事為輕。而今只理會三句,籩豆之事都不理會,萬一被有司喚籩做豆,若不曾曉得,便被他瞞。又如田子方說'君明樂官,不明樂音',他說得不是。若不明得音,如何明得官?次第被他易宮為商,也得!所以中庸先說個'博學之',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且看孔子雖曰生知,事事去問人,若問禮、問喪於老聃之類甚多。只如官名不曉得,莫也無害,聖人亦汲汲去問郯子。蓋是我不識底,須是去問人,始得。"因說:"南軒洙泗言仁,編得亦未是。聖人說仁處固是仁,然不說處不成非仁!天下只有個道理,聖人說許多說話,都要理會。豈可只去理會說仁處,不說仁處便掉了不管!子思做中庸,大段周密不易,他思量如是。'德性'五句,須是許多句方該得盡,然第一句為主。'致廣大、極高明、溫故、敦厚',此上一截是'尊德性'事;如'道中庸、盡精微、知新、崇禮',此下一截是'道問學'事。都要得纖悉具備,無細不盡,如何只理會一件?"或問知新之理。曰:"新是故中之事,故是舊時底,溫起來以'尊德性';然後就裡面討得新意,乃為'道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