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八 朱子十五



"朋友多是方理會得文字好,又歸去。"似指植言。又云:"鄭文振能平心看文字,看得平正周匝,只無甚精神。如立之,則有說得到處。如文振,無甚卓然到處,亦無甚不到處。"〔植〕

先生問倪:"已前做甚工夫?"曰:"只是理會舉業。"曰:"須有功夫。"曰:"只是習春秋。"又問:"更做甚工夫?"曰:"曾涉獵看先生語孟精義。"曰:"近來作春秋義,穿鑿殊甚。如紹興以前,只是諱言攘夷復讎事,專要說和戎,卻不至如此穿鑿。某那時亦自說春秋不可做,而今穿鑿尤甚。"倪曰:"緣是主司出題目,多是將不相屬處出,致舉子不得不如此。"曰:"卻是引得他如此。"又曰:"向來沈司業曾有申請,令主司不得斷章出題,後來少變。"曰:"向在南康日,教官出題不是,也不免將他申請下郡學,令不得如此。近來省試,如書題,依前如此。"又曰:"看來不要作春秋義,可別治甚經。"以下訓倪。時舉云:"問游和之:'曾看甚文字?'曰:'某以春秋應舉,粗用力於此經,似不免有科第之心,故不知理義之要。'曰:'春秋難治,做出經義,往往都非經旨。某見紹興初治春秋者,經義中只避數項說話,如復仇討賊之類而已。如今卻不然,往往所避者多,更不復依傍春秋經意說,只自做一種說話,知他是說甚么!大凡科舉之事,士子固未能免,然只要識得輕重。若放那一頭重,這一頭輕,是不足道。然兩頭輕重一般,也只不得,便一心在這裡,一心在那裡,於本身易得悠悠。須是教令這頭重,那頭輕,方好。孟子云:"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凡要人爵者,固是也理會天爵。然以要人爵而為之,則所修者皆非切己之學。'"

問倪"未識下手工夫"。曰:"舉業與這個道理,一似個藏子。做舉業,只見那一邊。若將此心推轉看這一邊,極易。孟子云:'古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又將起扇子云:"公只是將那頭放重,這頭放輕了,便得。若兩頭平,也不得。"

倪求下手工夫。曰:"只是要收斂此心,莫要走作,走作便是不敬,須要持敬。堯是古今第一個人,書說堯,劈頭便雲'欽明文思',欽,便是敬。"問:"敬如何持?"曰:"只是要莫走作。若看見外面風吹草動,去看覷他,那得許多心去應他?便也不是收斂。"問:"莫是'主一之謂敬'?"曰:"主一是敬表德,只是要收斂。處宗廟只是敬,處朝廷只是嚴,處閨門只是和,便是持敬。"時舉聞同。見後。

倪曰:"自幼既失國小之序,願授大學。"曰:"授大學甚好,也須把國小書看,只消旬日功夫。"

"諸公固皆有志於學,然持敬工夫大段欠在。若不知此,何以為進學之本!程先生云:'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此最切要。"和之問:"不知敬如何持?"曰:"只是要收斂此心,莫令走失便是。今人精神自不曾定,讀書安得精專!凡看山看水,風驚草動,此心便自走失,視聽便自眩惑。此何以為學?諸公切宜免此!"〔時舉〕

緊切詳密。以下訓至。

書云:"千萬更加勉力,就日用實事上提撕,勿令昏縱為佳!"

至自謂:"從來於喜怒哀樂之發,雖未敢自謂中節,自覺亦無甚過差。"曰:"若不窮理,則喜怒哀樂之發,便有過差處也不覺,所以貴於窮理。"

書云:"日用之間,常切操存;讀書窮理,亦無廢惰,久久當自覺有得力處。"

又書云:"要須反己深自體察,有個火急痛切處,方是入得門戶。若只如此悠悠,定是閒過日月。向後無得力處,莫相怪也。"三書文集未載。

楊子順楊至之趙唐卿辭歸請教。先生曰:"學不是讀書,然不讀書,又不知所以為學之道。聖賢教人,只是要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學者,學此而已。若不讀書,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齊家、治國。聖賢之書說修身處,便如此;說齊家、治國處,便如此。節節在那上,自家都要去理會,一一排定在這裡;來,便應將去。"〔淳〕

楊問:"某多被思慮紛擾,思這事,又慮做那一事去。雖知得了,自是難止。"曰:"既知不是,便當絕斷,更何必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