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二十七 論語九

◎里仁篇下

△子曰參乎章

問"一以貫之"。曰:"且要沈潛理會,此是論語中第一章。若看未透,且看後面去,卻時時將此章來提省,不要忘卻,久當自明矣。"〔時舉〕

問"一貫"。曰:"恁地汎看不濟事,須從頭子細,章章理會。夫子三千門人,一旦惟呼曾子一人而告以此,必是他人承當未得。今自家卻要便去理會這處,是自處於孔門二千九百九十九人頭上,如何而可!"〔道夫〕

"一以貫之",猶言以一心應萬事。"忠恕"是一貫底註腳,一是忠,貫是恕底事。〔拱壽〕

一是一心,貫是萬事。看有甚事來,聖人只是這個心。〔從周〕

或問"一貫"。曰:"如一條索,曾子都將錢十十數了成百,只是未串耳。若他人則零亂錢一堆,未經數,便把一條索與之,亦無由得串得。"〔銖〕

問"一貫"之說。曰:"須是要本領是。本領若是,事事發出來皆是;本領若不是,事事皆不是也。"〔時舉〕

或問"一以貫之",以萬物得一以生為說。曰:"不是如此。'一'只是一二三四之'一'。一隻是一個道理。"〔胡泳〕

一是忠,貫是恕。〔道夫〕

一者,忠也;以貫之者,恕也。體一而用殊。〔人傑〕

忠恕一貫。忠在一上,恕則貫乎萬物之間。只是一個一,分著便各有一個一。"老者安之",是這個一;"少者懷之",亦是這個一;"朋友信之",亦是這個一,莫非忠也。恕則自忠而出,所以貫之者也。〔謨〕

忠是一,恕是貫。忠只是一個真實。自家心下道理,直是真實。事事物物接於吾前,便只把這個真實應副將去。自家若有一毫虛偽,事物之來,要去措置他,便都不實,便都不合道理。若自家真實,事物之來,合小便小,合大便大,合厚便厚,合薄便薄,合輕便輕,合重便重,一一都隨他面分應副將去,無一事一物不當這道理。〔賀孫〕

道夫竊謂:"夫子之道如太極,天下之事如物之有萬。物雖有萬,而所謂太極者則一,太極雖一,而所謂物之萬者未嘗虧也。至於曾子以忠恕形容一貫之妙,亦如今人以性命言太極也。不知是否?"曰:"太極便是一,到得生兩儀時,這太極便在兩儀中;生四象時,這太極便在四象中;生八卦時,這太極便在八卦中。"〔道夫〕

"忠恕而已矣",不是正忠恕,只是借"忠恕"字貼出一貫底道理。人多說人己物我,都是不曾理會。聖人又幾曾須以己度人!自然厚薄輕重,無不適當。"忠恕違道不遠",乃是正名、正位。〔閎祖〕

問"忠恕而已矣"。曰:"此只是借學者之事言之。若論此正底名字,使不得這'忠恕'字。"又云:"'忠'字在聖人是誠,'恕'字在聖人是仁。但說誠與仁,則說開了。惟'忠恕'二字相粘,相連續,少一個不得。"〔燾〕

"盡己為忠,推己為恕。忠恕本是學者事,曾子特借來形容夫子一貫道理。今且粗解之,忠便是一,恕便是貫。有這忠了,便做出許多恕來。聖人極誠無妄,便是忠。"問:"聖人之忠即是誠否?"曰:"是。""聖人之恕即是仁否?"曰:"是。"問:"在學者言之,則忠近誠,恕近仁。"曰:"如此,則已理會得好了。若中庸所說,便正是學者忠恕,'道不遠人'者是也。'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只是取諸己而已。"問:"明道以'天地變化,草木蕃',為充擴得去底氣象,此是借天地之恕以形容聖人之恕否?"曰:"是。'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一元之氣流行不息處,便是忠。"〔淳〕

主於內為忠,見於外為恕。忠是無一毫自欺處,恕是"稱物平施"處。〔德明〕

忠因恕見,恕由忠出。〔閎祖〕

說忠恕。先生以手向自己是忠,卻翻此手向外是恕。〔泳〕

忠只是一個忠,做出百千萬個恕來。〔閎祖〕

忠恕只是一件事,不可作兩個看。〔端蒙〕

忠、恕只是體、用,便是一個物事;猶形影,要除一個除不得。若未曉,且看過去,卻時復潛玩。忠與恕不可相離一步。〔道夫〕

忠是體,恕是用,只是一個物事。如口是體,說出話便是用。不可將口做一個物事,說話底又做一個物事。〔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