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二十七 論語九



問:"'一貫',注言:'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耳。''未知其體之一',亦是前所說乎?"曰:"參也以魯得之,他逐件去理會。曾子問喪禮,到人情委曲處,無不講究。其初見一事只是一事,百件事是百件事。得夫子一點醒,百件事只是一件事,許多般樣,只一心流出。曾子至此,方信得是一個道理。"問:"自後學言之,便道已知此事一理。今曾子用許多積累工夫,方始見得是一貫,後學如何便曉得一貫?"曰:"後人只是想像說,正如矮人看戲一般,見前面人笑,他也笑。他雖眼不曾見,想必是好笑,便隨他笑。"又曰:"曾點所見不同,方當侍坐之時,見三子言志,想見有些下視他幾個,作而言曰:'異乎三子者之撰。'看其意,有鳳凰翔於千仞底氣象!莊子中說孟子反於琴張喪側,或琴或歌,點亦只是此輩流。渠若不得聖人為之依歸,須一向流入莊老去!"宇。

叔器問聖人之忠恕與學者之忠恕。曰:"這不是說一貫便是忠恕,忠恕自是那一貫底註腳。只是曾子怕人曉那一貫不得,後將這言語來形容,不是說聖人是忠恕。今若曉得一貫,便曉得忠恕;曉得忠恕,便曉得一貫。今且說那渾全道理便是忠,那隨事逐物串斂來底便是恕。今若要做那忠恕去湊成聖人忠恕,做那忠恕去湊成一貫,皆不是。某分明說,此只是曾子藉此以推明之。"〔義剛〕

"而今不是一本處難認,是萬殊處難認,如何就萬殊上見得皆有恰好處。"又云:"到這裡只見得一本萬殊,不見其他。"〔卓〕

"中心為忠,如心為恕",此語見周禮疏。〔銖〕

問"如心為恕"。曰:"如此也比自家心推將去。仁之與恕,只爭些子。自然底是仁,比而推之便是恕。"〔道夫〕

蜚卿問:"'恕'字,古人所說有不同處。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便與大學之'絜矩',程子所謂'推己',都相似。如程子所引'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及大學中說'有諸己而後求諸人',卻兼通不得,如何?"曰:"也只是一般。但對副處別,子細看便可見。今人只是不曾子細看。某當初似此類,都逐項寫出,一字對一字看。少間紙上底通,心中底亦脫然。且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各正性命底,便如乾道變化底,所以為恕。"直卿問:"程子言'如心為恕',如心之義如何?"曰:"萬物之心,便如天地之心;天下之心,便如聖人之心。天地之生萬物,一個物裡面便有一個天地之心。聖人於天下,一個人裡面便有一個聖人之心。聖人之心自然無所不到,此便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聖人之忠恕也。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便是推己之心做到那物上,賢者之忠恕也。這事便是難。且如古人云:'不廢困窮,不虐無告',自非大無道之君,孰肯廢虐之者!然心力用不到那上,便是自家廢虐之。須是聖人,方且會無一處不到。"又問:"'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上句是聖人之恕,下句是賢者之恕否?"曰:"上個是聖人之恕,下個賢者之仁。聖人之恕,便是眾人之仁;眾人之仁,便是聖人之恕。"〔道夫〕

楊問"以己""推己"之辨。先生反問:"如何?"曰:"以己,是自然底意思;推己,是反思底意思。"曰:"然。以己,是自然流出,如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推己,便有折轉意,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宇因問:"'推廣得去,則天地變化,草木蕃;推廣不去,天地閉,賢人隱',如何?"曰:"亦只推己以及物。推得去,則物我貫通,自有個生生無窮底意思,便有'天地變化,草木蕃'氣象。天地只是這樣道理。若推不去,物我隔絕,欲利於己,不利於人;欲己之富,欲人之貧;欲己之壽,欲人之夭。似這氣象,全然閉塞隔絕了,便似'天地閉,賢人隱'。"〔宇〕

問"以己""推己"之辯。曰:"以己,是自然;推己,是著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以己及人也。'近取諸身',譬之他人,自家欲立,知得人亦欲立,方去扶持他使立;自家欲達,知得人亦欲達,方去扶持他使達,是推己及人也。"〔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