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二十七 論語九



先生問坐間學者云:"'吾道一以貫之',如何是'曾子但未知體之一處'?"或云:"正如萬象森然者,是曾子隨事精察力行處。至於一元之氣所以為造化之妙者,是曾子未知體之一處。"曰:"何故曾子既能隨事精察,卻不曉所以一處?"答云:"曾子但能行其粗而未造其精。"曰:"不然。聖人所以發用流行處,皆此一理,豈有精粗。政如水相似,田中也是此水,池中也是此水,海中也是此水。不成說海水是精,他處水是粗,豈有此理!緣他見聖人用處,皆能隨事精察力行。不過但見聖人之用不同,而不知實皆此理流行之妙。且如事君忠是此理,事親孝也是此理,交朋友也是此理,以至精粗小大之事,皆此一理貫通之。聖人恐曾子以為許多般樣,故告之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真積力久,工夫至到,遂能契之深而應之速。雲'而已矣'者,竭盡無餘之詞。所以集注說'自此之外,固無餘法',便是那竭盡無餘之謂。聖人只是個忠,只是個恕,更無餘法。學者則須推之,聖人則不消如此,只是個至誠不息,萬物各得其所而已。這一個道理,從頭貫將去。如一源之水,流出為千條萬派,不可謂下流者不是此一源之水。人只是一個心。如事父孝,也是這一心;事君忠,事長弟,也只是這一心;老者安,少者懷,朋友信,皆是此一心。精粗本末,以一貫之,更無餘法。但聖人則皆自然流行出來,學者則須是'施諸己而不願,而後勿施於人',便用推將去;聖人則動以天,賢人則動以人耳。"又問:"盡己之忠,聖人同此忠否?"曰:"固是。學者與聖人所爭,只是這些個自然與勉強耳。聖人所行,皆是自然堅牢。學者亦有時做得如聖人處,但不堅牢,又會失卻。程子說:'孟子為孔子事業侭得,只是難得似聖人。如剪採為花固相似,只是無造化功。'龜山云:'孔子似知州,孟子似通判權州。'譬得好。"又問:"先生解忠恕,謂借學者盡己推己之目。如程子說忠恕一以貫之,則又自有聖人之忠恕。"曰:"這裡便自要理會得。若曉得某說,則曉程子之說矣。"又云:"忠是一,恕是所以貫之。中庸說'忠恕違道不遠',是'下學上達'之義,即學者所推之忠恕,聖人則不待推。然學者但能盡己以推之於人,推之既熟,久之自能見聖人不待推之意,而'忠恕'二字有不足言也。"〔明作〕壯祖錄云:"問一貫之旨。先生曰:'何故曾子能每事精察而力行,卻未知其體之一?'趙兄曰:'曾子但見粗處,未見精處。'先生曰:'若說"精粗"二字,便壞了一貫之理。譬之水在大江中,固是此水;流為池沼,亦只是此水;流為溝壑,亦只是此水。若曰池沼溝壑別是水之粗,而大江中乃是水之精者,其可哉!夫子之道,施之事父則為孝,事君則為忠,交朋則為信。曾子見其事事曲當如此,遂疑有許多般樣,而未知天下只是一個大道理,雖於事上有千般百緒,只共是這一個大道理。曾子之所未達者,尚有此耳。一是忠,所貫者恕。忠是一個實心,萬法萬事皆自此出。聖人只有這兩端,外此更無餘事。但聖人不待推,學者須每事推去。但為之既熟,則久之自能見聖人不待推之意,而"忠恕"二字即不足言也。'"

問:"'曾子未知其體之一'。用自體出,體用不相離。於其用處既已精察,何故未知其體之一?"曰:"是他偶然未知。曾子於九分九釐上皆透徹了,獨此一釐未透。今人只指個見成底'體用'字來說,卻元不曾下得工夫。"又問"曾子借學者盡己推己之目而明之,欲人之易曉"。曰:"這個道理,譬如一枝天然底花。為人不識,故作一枝假底花出來形容,欲人識得個模樣。"又曰:"此章一項說天命,一項說聖人,一項說學者,只是一個道理。"又曰:"聖人是自然底忠恕,學者是勉然底忠恕。"〔儒用〕祖道錄云:"或問:'曾子一唯處如何?'曰:'曾子平日用功得九分九釐九毫都見得了,只爭這些子。一聞夫子警省之,便透徹了也。'又問:'未唯之前如何?'曰:'未唯之前,見一事上是一個理;及唯之後,千萬個理只是一個理。'又問:'"以己及物","推己及物",如何?'曰:'在聖人都謂之仁,在學者只是忠恕而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聖人之仁;"能近取譬",便是學者之恕。一個是天然底道理,一個是人為底道理。曾子以天然底難說,只得把人為底說與他,教他自此做得到盡處,便是天然底。所以如此說者,要使當時問者曉得。譬如將做底花去比生成底花,自有優劣。要之,這一項說天命,一項說聖人,一項說學者,其至只是一個道理也。欲為逐一字說,如何是聖人底,如何是學者底,一向訓解未免有牴牾。學者須是自體認始得。'或曰:'然則"忠恕"字如何看?'曰:'如此等字,難為一一分說,且去子細看得此樣四五個字透徹,看他落在何界分,將輕重參較,久久自見。今只說與,終不濟事。且如看地盤一般,識得甲庚丙壬戊子逐字捱將去,永不差誤。'久之,又曰:'要好時,將此樣十數個字排在面前,前賢所說,逐一細看,教心通意會,便有所得也。'"賜錄云:"問忠恕。曰:'解此處大段用力,一個是天然底,一個是人為底。譬如假花來形容生花一般,為是生花難說,故把假花形容,引他意思出來。然此段說天命,一項說聖人,一項說學者。要之,只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