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三十四 論語十六



先生因或者講"子以四教",問何以有四者之序。或者既對,先生曰:"文便是窮理,豈可不見之於行。然既行矣,又恐行之有未誠實,故又教之以忠信也。所以伊川言以忠信為本,蓋非忠信,則所行不成故耳。"因問:"'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何也?"曰:"彼將教子弟,而使之知大概也,此則教學者深切用工也。"問:"然則彼正合國小之事歟?"曰:"然。"〔壯祖〕

或問:"此章是先文而後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先行而後文。何以不同?"曰:"'文行忠信',是從外做向內;'則以學文',是從內做向外。聖人言此類者,多要人逐處自識得。"銖因問:"中庸末章自'衣錦'說至'無聲無臭',是從外做向內;首章自'天命之性'說至'萬物育',是從內做向外。"曰:"不特此也。'惟天下聰明睿知',說到'溥博淵泉',是從內說向外;'惟天下至誠,經綸天下之大經',至'肫肫其仁','聰明聖智達天德',是從外說向內。聖人發明內外本末,小大巨細,無不周遍,學者當隨事用力也。"〔銖〕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章

聖人也只是這個道理。但是他理會得爛熟後,似較聖樣,其實只是這道理。君子是事事做得去,所謂"君子不器"。善人則又不及君子,只是知得有善有惡,肯為善而不肯為惡耳。有常者又不及善人,只是較依本分。〔義剛〕

問:"善人是資質大故粹美,其心常在於善道,所以自不至於有惡。有常者,則是個確實底人否?"曰:"是。有常底也不到事事做得是;只是有志於善,而不肯為惡耳。善人則從來恁地好,事事依本分。但人多等級。善人雖是資質好,雖是無惡,然'不踐跡,亦不入於室'。緣不甚曉得道理,不可以到聖人,只是恁地便住了。"〔義剛〕

善人是資質自好底人,要做好事,而自然無惡者也。有恆,則只是把捉得定,又未到善人自然好處在。善人,正如上文所謂聖人;有恆,正如所謂君子。然而善人、有恆者,皆未知學問者也。〔僩〕

問善人、有恆者之別。曰:"善人已無惡,但不入道。有恆者惟守恆分而已。論語中此等皆汎問,非切於日用之急者。此等皆置之後面,前面自有緊切處。若緊切處通,餘處自理會得。"〔賀孫〕

竇問:"'善人有恆'一章,有恆者之去聖人,高下固懸絕矣。然未有不自有恆而能至於聖人者。天下事大概既是有恆,方做得成。嘗觀分水嶺之水,其初甚微;行一兩日,流漸大;至到建陽,遂成大溪。看來為學亦是有恆方可至於聖人。"曰:"最是古人斷機,譬喻最切。緣是斷時易,接時難,一斷了,便不可接。"〔泳〕

吳伯英解"亡而為有"章。曰:"正謂此皆虛誇之事,不可以久,是以不能常,非謂此便是無常也。"〔壯祖〕

問:"'亡而為有'等,與'難乎有恆矣'不相似。"曰:"蓋如此則不實矣。只是外面虛張做,安能有常乎!"〔宇〕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此是說無恆以前事。若是以亡為有,以虛為盈,以約為泰,則不能常。謂如我窮約,卻欲作富底舉止,縱然時暫做得,將來無時又做不要,如此便是無常。亡對有而言,是全無。虛是有,但少。約是就用度上說。"〔義剛〕

問"難乎有恆矣"。曰:"這不是說他無常。只是這人恁地有頭無尾了,是難乎有常矣,是不會有常。卓錄云:"此等人不可謂有常之人矣。"言此三病皆受於無常之前。"又曰:"如說'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不是不去觀他,又不是不足觀。只為他根源都不是了,更把甚么去觀他!重在'以'字上。"又云:"將甚底物事去看他居上寬,為禮敬,臨喪哀?就裡面方可看他個深淺過不及。卓錄云:"如有其寬,有其敬,有其哀時,即觀其深淺當否如何。今既無此,則吾復以何者而觀之!言更不可觀之矣。"他都無這個了,更將何以觀之!如考試一般,若文字平平,尚可就中看好惡。若文理紕繆,更將甚么去考得。論語如此處多。今人都只粗淺滾說過,也自說得,只是聖人本意不如此。只是看得熟了,少間自分別得出。"〔賀孫〕卓錄少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