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三十四 論語十六



叔器問:"'德之不修',可以包下三句否?"曰:"若恁地,夫子但說一句便了,何用更說四句?徙義改過,略似修德裡面事,然也別是個頭項。講學自是講學,修德自是修德。如致知、格物是講學,誠意、正心、修身是修德;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是講學,篤行是修德。若徙義、改不善,如何地分?"叔器未及對。曰:"不善,是自家做得淫邪非僻底事。徙義,是雖無過惡,然做得未恰好,便是不合義。若聞人說如何方是恰好,便當徙而從之。聖人說這幾句,淺深輕重盡在裡面。'聞義不能徙'底罪小,'不善不能改'底罪大。但聖人不分細大,都說在裡面,學者皆當著工夫。"〔義剛〕

此四句,修德是本。為要修德,故去講學。下面徙義、改過,即修德之目也。〔〈螢,中"蟲改田"〉〕

行父問:"先知德不可不修,方知學不可不講。能講學,方能徙義;能徙義,方能改不善。如此看,如何?"曰:"修德是本。修德,恰似說'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學不可不講,恰似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或問徙義、改不善之別。曰:"徙義不是說元初做不是。元初本心自是好,但做得錯了,做得不合宜,如所謂'皆以善為之,而不知其義'。才移教合義理,便是全好。若不善,則是元初便做得不是,須都改了方得。徙義是過失,不善是罪犯。"〔賀孫〕恪錄別出。

行父問"德之不修"一段。曰:"須先理會孝弟忠信等事,有個地位,然後就這裡講學。'聞義不能徙',這一件事已是好事,但做得不合義。見那人說如此方是義,便移此之不義,以從彼之義。不善,則已是私意了。上面是過失,下面是故犯。"〔恪〕

"德之不修",如有害人之心,則仁之德不修;有穿窬之心,則義之德不修。仁之德修,則所言無不仁之言,所行無不仁之行;義之德修,則所言無不義之言,所行無不義之行。淵錄云:"實得仁於心,則發出來為仁之言,做出來為仁之行;實得義於心,則發出來為義之言,做出來為義之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二句雖似合掌,卻有輕重淺深。聞義者,尚非有過,但不能徙義耳。至於不善,則是有過而不能改,其為害大矣!〔植〕(南升錄別出。)

"德之不修",如無害人之心,則仁之德修;無穿窬之心,則義之德修。"聞義不能徙",是見得自家事未合宜,及聞合宜事,便徙而就之。不善,則是有過惡了。如此說,方不合掌。〔南升〕

或問"德之不修"一章。曰:"遷善、改過,是修德中緊要事。蓋只修德而不遷善、改過,亦不能得長進。"又曰:"遷善、改過是兩項,不是說改其過而遷於善。遷善便是有六七分是,二三分不是。自家卻見得那二三分是處,即遷而就之,要教十分是著。改過則是十分不好,全然要改。此遷善、改過之別。如通書中云:'君子乾乾不息於誠。'便是修德底事。下面便是接說遷善、改過底事,意正相類。"〔燾〕

立之問此章。曰:"德是理之既得於吾心者,便已是我有底物事了。更須日日磨礱,勿令間斷,始得。徙義與改不善,一似合掌。然須著與他分別,蓋義是事之宜處。我做這一件事,覺得未甚合宜,便著徙令合宜,此卻未見得有不善處。至不善,便是有過惡,須著速改,始得。此所以有輕重之別。"又問:"此四句若要連續看,如何?"曰:"才要連續,便是說文字,不是要著實做工夫。若著實做工夫,便一句自是一句。"〔時舉〕

李問此章。曰:"此四句是四件事,不可一滾說了。下面兩句,粗看只是一件事一般,然此兩句自有輕重。蓋'見義不能徙',此只是些子未合宜處,便當徙而從宜。'不善不能改',則大段已是過惡底事,便當改了。此一句較重。"〔雉〕

讀"德之不修"章,曰:"此自是四句。若要合說,便是德須著修於己,講學便更進其德。到徙義、改過,始是見之於行事,須時時要點檢。如此說,卻相連續也。"〔時舉〕

問:"'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先生雲有輕重,其意如何?"曰:"義,宜也。事須要合宜。不能徙,未為不是,卻不合宜。那不善底卻重,須便打並了。"叔重云:"'聞義不能徙'較輕。"曰:"那個大體卻無邪惡。"又曰:"'聞義不能徙',較密於'不善不能改';'不善不能改',較重於'聞義不能徙'。"〔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