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愛情優秀作文

讀了包天笑老師的《一縷麻》,聯想到一首有點離題的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可以看出來,詩人追求自由,高於生命和愛情。我想,如果能實現自由的愛情,該是多么兩全其美的事情呀。《一縷麻》的女主人公對愛情的追求也是自由的愛情吧。

文章的開始就對女士大加溢美之詞。不僅風姿綽約,而且知書達理;既通舊學,又諳新學。活脫脫的“安琪兒”,不免讓人感嘆:此女應是天上有。另外出身於官宦家庭,照現在的標準來看,豈不是“官二代”與“富二代”的完美結合?這樣的條件不知道要讓多少人羨慕得眼紅。然而,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物極必反。站在哲學的高度論之,矛盾具有普遍性,在小說的情節中更是這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樣優越的家庭條件,也不能例外。既然能夠合理的存在也就沒有例外的理由。就這么一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女子,也沒有自由去追求自由地愛情。世上的人,每一代都活的不容易。活在一個特定的體制內就自然沒有權利也沒有可能去追求本心,順應本心。

小說的前幾段寫女子如何的聰慧,那個男子如何的愚鈍。極力營造壓抑感,為後文的展開鋪平了道路,也是前後對比更加的鮮明,作者巧妙的構思可見一斑。

如果除去封建禮教那一套不管,那么肯定是一個風度翩翩,滿腹學識的君子,如鄰家某生。才有資格配上她。這看似的理所當然在封建禮教這把鋼刀下面的案俎上,被劈得藕斷絲也斷了。

在這裡面,女子的父親算是封建禮教的代表了吧。女子的悲劇婚姻看似是他一手造成的,其實背後還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舊時包辦婚姻制度造成的這個悲劇。女子的父親明知道把女兒嫁給這個醜陋痴呆的富家子弟就葬送了女兒的幸福和未來。但他不得不這么做,因為自己的女兒自幼就許配給人家了。在他眼裡,封建傳統的禮教就是“道”,就是法。他本心裡還是愛護著女兒的。本心和體制之間又一次的對立起來了,他雖痛苦,但還是選擇順應他心中的“大道”。在這樣的矛盾中,這位父親“傷逝悲存,亦成龍鍾之叟”。他骨子裡是有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的,在大的方面順應大道,在私下裡順應本心。給女兒舉《時報》上的《妾命薄》就是很好的證明,數次寬慰女兒,以盡父道。

女子反駁父親的話,仰慕鄰家某生等種種,正說明了她本心是追求自由的愛情,自主婚姻的。但,在本心和“道義”之間相矛盾的時候,還是選擇了順從“道義”,抑制本心,嫁給了那個毫無感情基礎的又痴又傻的富家子弟。自己的愛情都沒有權利追求,自由就無從談起了。那么自由的愛情也只是海市蜃樓了。

文章越往後越給人壓抑感。嫁給本不相愛的人對那個女子來說已是一個悲劇。在這個悲劇還驚魂未定的時候,更大的悲劇便接踵而至了,剛嫁過去一天就發現自己患上了致命的傳染病——白喉。婆家視之如瘟魔,恐避之不及。唯有那個痴傻的丈夫殷勤伺候,這點展現了人性的美好一面。不僅讓人感嘆,不論賢愚,人性本善。更悲劇的是丈夫不幸染此病身亡。女子得名醫相助醒來後發現頭上有一縷治喪的麻線,才知道噩耗,遂悲哀絕望,並為忠於丈夫而不願改嫁,從此斷紅塵之心,吃齋念佛。這個情節顯然包含了封建道德因素的東方美德——“忠恕”。與前文女子反對舊式婚姻來了個鮮明的對比。這雖矛盾,也在情理之中。在那種體制下,自由地愛情分明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只要有體制的存在,就沒有完全意義上的順應本心。物極必反,這世上哪會有真正的自由?羽化的狀態,需要用心去體會,之於愛情,需要用心追求。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自由,我所欲也;愛情,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自由?舍愛情?追求自由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