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開選拔領導幹部工作的成本研究

二、公選成本的要素構成

”公選成本”,是授引了經濟學上”成本”的概念,但在內涵和外延上有所擴張。經濟學上”成本”,指的是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和付給勞動者勞動報酬的貨幣表現。而”公選成本”,是指在公開選拔領導幹部工作整個過程中,包括直接和間接的兩方面投入的財力和消耗的精力、物力、人力及時間等全部。(物力成本:指公選工作的辦公場所、設備、紙張、物質、能源等項目的消耗。因為比較難計算,暫不作分析)。根據定義,公選成本大體由下列四個方面的要素構成:

1、公選工作精力的投入。主要指領導精力的投入。公選工作與日常選拔工作比較,領導投入的精力大大增加。特別是組織部門的領導必須全身心投入,不但工作任務重,而且精神壓力極大,各個環節不得出現差錯,人選更要選準選好。調查中,我們查找了原始資料,在公選中涉及市委和組織部主要領導的會議至少有下列19個:

a、召開書記辦公會議或市委常委會,對公選工作動議醞釀和提出;

b、召開部委會,研究提出公選職位及工作方案

c、召開公開選拔目標單位負責人會議,通報市委有關公選的決定;

d、召開中央駐杭及盛市新聞單位負責人會議,通報市委有關公選的決定;

e、召開縣(區)和市直部門分管書記、組織部(處)長會議,進行公選動員;

f、各縣(區)和市直部門分別召開公選動員大會;

g、召開公選新聞發布會;

h、召開公選工作人員會議,部署任務,提出要求;

i、召開部委會議,聽取推薦報名情況匯報,研究確定參加筆試的人員和筆試命題有關情況;

j、召開筆試閱卷工作人員會議,提出任務和要求;

k、

召開部委會議,研究確定參加面試人選;

l、市領導和目標單位領導分組參加面試評審工作;

m、部領導參加面試人員座談會,考察了解面試人員的素質;

n、召開部委會,研究確定進入考察人選;

o、召開考察組人員會議,提出任務和要求;

p、市委、部委領導逐個聽取考察組的考察情況匯報;

q、召開部委會議,研究提出每個職位的任用意見;

r、召開書記辦公會議、市委常委會議,研究決定任用人選;

s、錄用人員上崗培訓,市委、部領導講話。

如果按傳統的日常選拔方式,選拔一批幹部3次會議可以解決。即:召開部委會議,研究提出考察人選;部委聽取考察小組的考察匯報;召開書記辦公會議和市委常會討論決定。相比之下,可見公選工作牽扯領導的精力很大。

公選工作時間的投入。主要指一次公選自始至終所耗費的時間。我市市、縣(區)兩級公選,每次公選一般耗時在3個月左右,公選工作投入時間與日常選拔工作投入時間相比,前者大大超過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