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圈建設發展計畫

重慶直轄以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xx“314”總體部署,把重慶加快建設成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市委、市政府做出建設一小時經濟圈的重大戰略部署。大足作為一小時經濟圈的組成部分,迎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契機。

一、發展基礎和形勢

(一)發展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解放思想,真抓實幹,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新台階。

1、經濟發展。XX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為73.3億元、9638元、3.2億元、29.5億元和22.9億元;工業總產值達92.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3.9億元;旅遊資源豐富,快速發展的基礎初步奠定。XX年接待海內外遊客134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6億元;商貿重點市場日趨活躍,城鄉商貿流通上檔升級。全縣經濟發展已經站在新的起點上。

2.社會事業。“兩基”成果得到鞏固,高中教育瓶頸開始突破;文化事業不、發展,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初步建立,社會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明顯,民主法制建設取得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XX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918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完成3529元。

3、基礎設施。公路建設“125”工程全面完成,主要出境公路全部通暢;北環二路、縣城污水處理工程和城市垃圾衛生填埋工程建成投用,南環二路等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城鎮供水、供氣、供電、通訊等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城區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社會發展承載能力和配套服務功能基本滿足需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農民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改善。

(二)面臨的形勢

面對新形勢,機遇凸顯,挑戰並存,必須要有強烈的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全力參與,發揮優勢,突出重點,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1、發展機遇。一是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際和國內東部地區資本、產業向西部加速轉移的趨勢也越來越強;二是國內政治穩定,國家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三是成渝合作聯手打造的成渝經濟區將成為未來全國的第四增長極,大足將成為成渝經濟區的戰略支點和融合川渝經濟發展的重要平台;四是重慶市成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將重點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進步等重方面加大政策、資金支持,為大足加速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良好的機遇;五是縣域特色資源優勢明顯,旅遊、五金鑄造等重點產業和成渝輔助通道(渝大高速公路)等重點項目列入市相關規劃。隨著玉灘水庫開工建設及成渝輔助通道、成渝城際鐵路客運專線等重點項目前期工作順利推進並相繼開工建設,水資源、區位等制約瓶頸將相繼取得突破。

2、制約因素。一是交通區位優勢不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基礎資源特別是水資源嚴重短缺,制約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三是產業實力不強,主導產業發展不突出,特色經濟效應未能充分發揮;四是城鎮規模偏小,城鎮體系和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強;五是城鄉發展不均衡,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大,社會保障能力較弱,收入分配矛盾突出,社會利益關係處理難度加大;六是人才資源不足,科技與智力支撐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