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圈建設發展計畫

2、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治理與保護並重,建立健全水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土流失、地質災害防治體系。以增強和維護“三河”、“五庫”的水域生態環境功能、保護河湖水質及飲用水安全為中心,以瀨溪河及小安溪流域綜合整治為重點,實施流域城鎮截污治污、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河岸生態防護和飲用水源保護等工程,全面推進水環境整治;繼續加強大氣環境整治,有效控制治理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粉塵、油煙等大氣污染,推進清潔煤和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實施餐飲油煙及其他廢氣塵綜合治理;加大聲環境保護力度,控制工業、交通噪聲,加強商業噪聲監督管理,全面推進功能區噪聲達標建設和“安靜小區”建設,有效防止噪聲擾民問題。

抓好農村沼氣和改水改廁工作,建設一批集約化養殖場大中型沼氣能源環保工程;加強村莊環境綜合整治,逐步建立垃圾、人畜糞便、秸稈綜合利用和村莊容貌管理制度,積極開展生態鎮、村、綠色社區創建活動,初步形成農村環境保護體系。

3、監督管理。加強各類區域地質、環境、土地和礦產資源的調查評價,為國土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依據。建立全縣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和信息管理系統;健全法制,加大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執法力度,依法管理生態環境。

七、全面發展社會事業

以構建統籌城鄉一體的公共事業服和社會管理服務為重點,全面推進城鄉社會事業發展,逐步實現基本公共個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促進科技事業進步。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切實保障科技三項經費占當年財政支出1%以上,構建、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和管理機制;立足於解決行業和產業關鍵技術,支持重點產業發展所需套用技術的自主開發,引進消化共性技術、先進實用技術,探索建立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大力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業,建立健全技術評估、技術服務、管理諮詢、技術認證、專利代理等科技服務體系;積極開展科技培訓、中介、諮詢、交流合作,組織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套用開發、示範和推廣。鼓勵科技人員把實用的經濟、科技信息帶到工廠、農村,與業主形成經濟共同體,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採取資金、技術入股的方式共同經營,推動產業化的實現。

2、最佳化城鄉教育發展。切實構建學前教育到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教育新體系,形成教育資源最佳化、硬體設施完善、師資隊伍精良、辦學特色鮮明的新局面,整體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最佳化教育布局,積極推進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學校、寄宿制學校和遠程教育工程建設,進一步理順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增強財政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能力,探索農村教師補充和提高新機制,進一步提高農村教師的師資水平,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均等發展。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重點發展中高等職業教育,逐步普及XX年義務教育。積極創造條件,採取多種形式,爭取外地高校來縣試辦高等院校,為我縣經濟發展培養急需的實用型、高技能型人才。

3、豐富城鄉文化生活。挖掘和弘揚石刻文化、五金文化和民俗文化,著力打造特色文化,促進社區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健康發展。實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等建設工程,完善縣、鄉鎮(街道)、社區(村)的文化設施。加強基層文化工作,推動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積極引導社會力量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扶持發展農村文藝團體,形成一批特色文化鄉鎮和文化品牌。全面貫徹“全民健身計畫綱要”, 廣泛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促進城鄉體育協調發展。全面實施廣播電視無線數字“村村通”工程,加速數位化電視建設進程,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