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東觀漢記卷一

〔二二四〕“污七十二代”,書鈔卷八引此五字。史記封禪書云:“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正義引韓詩外傳云:“孔子升泰山,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說文解字敘云:“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初學記卷九引桓譚新論云:“太山之上,有石刻凡千八百餘處,而可識知者七十有二。”論衡書虛篇云:“太山之上,封可見者七十有二。”是知封太山、禪梁父有七十二家,此為通行說法。

〔二二五〕“三十二年”,此句至“ 勒石紀號”諸句原作“三十年,群臣復奏宜封禪。遂登太山,勒石紀號”。聚珍本同,惟“三十年”作“三十二年”。書鈔卷九一引東觀漢記光武紀云:“中元元年,群臣復奏言:‘登封告成,為民報德,百王所同也。 ’”今據聚珍本改“三十年”作“三十二年”,又據書鈔卷九一所引光武紀增補“群臣復奏言”云云四句。此段文字御覽卷五三六亦引,收入本書郊祀志。

〔二二六〕“中元”,原誤作“中平 ”,聚珍本不誤,今據改。

〔二二七〕“中元元年”,此句至“ 獨眇蹇者不差”諸句原無,聚珍本有,類聚卷九八亦引,今據增補。又御覽卷八七三亦引此段文字,字句較為簡略。中元元年即建武三十二年,是年四月改元。

〔二二八〕“差”,御覽卷八七三引同,聚珍本作“瘥”。按二字通。

〔二二九〕“有赤草生於水涯”,此句至“上遂不聽,是以史官鮮記焉”諸句原無,類聚卷九八引,今據增補。聚珍本亦有此段文字,惟“上遂” 二字作“帝”,“記”作“紀”,又無“焉”字。余與類聚卷九八引同。稽瑞引云:“光武中元元年,有赤草生於水涯。”又引云:“光武中元元年,祀長陵,醴泉出京師,又赤草生於水涯。”所引皆甚簡略。

〔二三0〕“冬十月甲申”,此句至 “四時上祭”諸句原無,御覽卷一三六引云:“中元元年,告祠高廟曰:‘高皇呂后不宜配食。薄太姬慈仁,孝文皇帝賢明,子孫賴福,延至於今,宜配食地祇高廟。今上薄太后尊號為高皇后,遷呂太后於園,四時上祭。”又卷五三一引云:“中元元年十月甲申,使司空馮魴告祀高祖廟,呂太后不宜配食,以薄太后配。遷呂太后於園,四時上祭。”今綜合兩處所引增補。聚珍本有此段文字,僅個別字歧異。書鈔卷二四僅引“太后慈仁,子孫賴福”二句。

〔二三一〕“是歲,起明堂、辟雍、靈台,及北郊兆域”,此三句原無,聚珍本有,今據增補。初學記卷一三引云:“光武中元年,營造明堂、辟雍、靈台。”類聚卷三八引同。惟無“光武中”三字。御覽卷五二 七引云:“光武中元年,起明堂、辟雍、靈台及北郊。”三書所引皆有脫文。此三句下聚珍本尚有“宣布圖讖於天下”一句,不知輯自何書。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中元元年載:“是歲,初起明堂、靈台、辟雍,及北郊兆域。宣布圖讖於天下。”

〔二三二〕“長吏”,原脫“吏”字,聚珍本同,今據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後漢紀卷八所載光武帝遺詔增補。

〔二三三〕“原陵”,通鑑卷四四胡三省注云:“帝王紀曰:‘原陵,在臨平亭東南,去雒陽十五里。’水經註:‘光武葬臨平亭南,西望平陰,大河逕其北。’”

〔二三四〕“或幽而光”,此條文選卷四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李善注、卷四六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李善注,玉海卷四六亦引,文字全同。書鈔卷四引“炎精布耀”四字,文選卷五0范曄後漢書光武紀贊李善注引“漢以炎精布曜”六字,書鈔卷三引“ 或幽而光”四字。按此條文字出自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序,文選卷一一、卷四六、卷五0和玉海卷四六於此條文字前皆冠有“東觀漢記序”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