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東觀漢記卷一

〔二三五〕“傳榮”,此二字有誤,無從校正。

〔二三六〕“身在行伍”,此條文字從內容上看,似為光武帝紀序中語。

〔二三七〕“天然之姿”,此四字書鈔卷五亦引。

〔二三八〕“龍舉雲興”,此四字書鈔卷一三亦引。

〔二三九〕“蕩蕩人無能名焉”,此條文字從內容上看,當是光武帝紀序中語。

〔二四0〕“廣開束手之路”,此條文字不見范曄後漢書、後漢紀,年代不可確考,姑繫於篇末。以下各條文字情況相同。

〔二四一〕“封余功臣一百八十九人 ”,聚珍本注云:“范書帝紀:‘建武十三年,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與此異。”

〔二四二〕“故皆保全”,此條文字聚珍本有,不知輯自何書。

〔二四三〕“新野主”,原誤作“新野王”,聚珍本不誤,今據改。“吳侯”,當作“吳房侯”。范曄後漢書鄧晨傳云:“晨初娶光武姊元。…… 漢兵敗小長安,……元及三女皆遇害。……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帝又感悼姊沒於亂兵,追封謚元為新野節義長公主,立廟於縣西。封晨長子泛為吳房侯,以奉公主之祀。”李賢註:“吳房,今豫州縣也。”

〔二四四〕“周均為富波侯”,聚珍本注云:“封均事范書不載。”

〔二四五〕“外祖樊重為壽張侯”,范曄後漢書樊宏傳云:建武“十八年,帝南祠章陵,過湖陽,祠重墓,追爵謚為壽張敬侯,立廟於湖陽”。

〔二四六〕“重子丹為射陽侯”,封於建武十三年,見范曄後漢書樊宏傳。

〔二四七〕“孫茂為平望侯”。封於建武二十七年,見范曄後漢書樊宏傳。

〔二四八〕“尋玄鄉侯”,原誤作“ 彝鄉侯”,今據聚珍本校改。據范曄後漢書樊宏傳,尋於建武十三年封玄鄉侯。

〔二四九〕“從子沖更父侯”,“沖 ”字范曄後漢書樊宏傳作“忠”。沖封更父侯在建武十三年,見范書。

〔二五0〕“後父陰睦宣恩侯”,“ 睦”字原誤作“隆”,“恩”字原誤作“陽”,今據聚珍本改。書鈔卷四七引東觀漢記云:“建武三年,追尊貴人父睦為宣恩侯。睦,皇后父也。”聚珍本陰睦傳“ 三年”作“二年”。范曄後漢書光烈陰皇后紀載,建武九年,下詔“追爵謚貴人父陸為宣恩哀侯”。陸即睦。

〔二五一〕“子識原鹿侯”,封於建武十五年,見范曄後漢書陰識傳。

〔二五二〕“就為信陽侯”,范曄後漢書陰興傳云:“興弟就,嗣父封宣恩侯,後改封為新陽侯。”李賢註:“新陽,縣,屬汝南郡,故城在今豫州真陽縣西南。”“信陽”與“新陽”,二者未知孰是。范書虞延傳、樂恢傳,井丹傳、吳良傳皆稱“信陽侯陰就”,馮衍傳、朱暉傳稱“新陽侯陰就”。

〔二五三〕“來歙征羌侯”,范曄後漢書來歙傳云:建武十一年,歙遇刺亡,帝“使太中大夫贈歙中郎將、征羌侯印綬,謚曰節侯,……改汝南之當鄉縣為征羌國焉”。

〔二五四〕“弟由宜西侯”,“西” 字下聚珍本有“鄉”字。范曄後漢書來歙傳云:建武“ 十三年,帝嘉歙忠節,復封歙弟由為宜西侯”。李賢註:“東觀記曰:‘宜西鄉侯’。”

〔二五五〕“寧平公主”,李通娶光武女弟伯姬,是為寧平公主。“
李雄”,李通少子。范曄後漢書李通傳載 雄封召陵侯,未言具體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