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紀》孝桓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二

〔二〕 梁王,竇後少子,賜天子旌旗,出警入蹕。太后欲景帝傳位於孝王,袁盎諫,梁王遂令人刺殺盎。事見漢書文三王傳。

〔三〕 羊勝,梁孝王謀主:伍被,勸淮南王反者。

〔四〕 見尚書君陳。友於兄弟之意。

弼字公謙,陳留考城人。歷職忠謇,無所傾撓。自尚書為平原太守〔一〕,詔書下諸郡察黨人,時所在怖懼,皆有所舉,多至數千人〔二〕,弼獨上言無黨人。從事主者坐問責曰〔三〕:“詔書憎嫉黨人極懇至,諸郡皆有,平原何獨無?”弼對曰:“先王疆理天下,畫為九壤,物土不同,風俗亦異。他郡自有,平原自無,胡可相比!若趨諾詔書,誣陷良善,平原之人,皆為黨乎?”從事大怒,奏弼罪,以贖免。遷河東太守。弼初至郡,敕門下有請,一無所通。常侍侯覽遣諸生齎書求假鹽稅及有所屬〔四〕,門長不為通。生詐稱自言者以見弼,弼怒收付獄,即日考殺之。覽後以誣弼謗誹朝政,征詣延尉,論棄市。平原吏民走詣闕訟弼,得減死一等,刑竟歸田裡。後數為公卿所薦,拜彭城相,為政務抑豪彊,雖有縱放,然豪右斂手,小民有罪,率多恩貸。

〔一〕 范書作“平原相”是。蔡邕傳注引謝承書曰:“弼遷山陽太守,其妻鉅野薛氏女,以三互自上,轉拜平原相。”

〔二〕 范書作“數百人”。

〔三〕 從事,州刺史官屬。此乃刺史所遣督促屬郡察黨人者,故曰從事主者。

〔四〕 沈欽韓曰:“河東有兩鹽池,則後漢仍榷其稅。”

八年(乙巳、一六五)
春正月,使中常侍左悺之苦,祠老子。上始好神仙之事。
勃海王悝謀反,徙為定陶王〔一〕。

〔一〕 范書作“癭陶王”。按續漢郡國志,廮陶屬鉅鹿郡。通鑑作“癭陶”。袁紀恐誤。

丙申晦,日有食之。詔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河南劉淑對曰〔一〕:“臣聞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故夫婦正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通,君臣通則仁義立,仁義立則陰陽和而風雨時矣。夫吉凶在人,水旱由政。故勢在臣下則地震坤裂,下情不通則日月失明,百姓怨恨則水旱暴興,主上驕淫則澤不下流。由此觀之,君其綱也,臣其紀也。綱紀正則萬目張〔二〕,君臣正則萬國理,故能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兄愛弟順。如此則陰陽和,風雨時,萬物得所矣。 ”

〔一〕 范書黨錮傳作“河間樂成人 ”。又曰:“永興二年,司徒種皓舉淑賢良方正,辭以疾。桓帝聞淑高名,切責州郡,使輿病詣京師。淑不得己而赴洛陽,對策為天下第一。”按種皓傳,皓延熹四年始任司徒,在位三年薨。袁紀作三年任司徒,六年薨。故黨錮傳作“永興二年”誤。然種皓於六年薨,袁紀繫於八年始舉對策,亦有所不合。恐淑系皓生前所舉,時辭以疾。至此不得已應桓帝詔,而赴洛陽對策也。

〔二〕 詩譜序曰:“舉一綱而萬目張。”

癸未,廢皇后鄧氏〔一〕。後驕忌,嘗與上所幸郭貴人更相譖訴,由是故廢,以憂死〔二〕,親屬皆免歸本郡。

〔一〕 范書作“癸亥”。按前有“ 丙申晦”,則癸未當屬二月。然二月乃丁酉朔,無癸未,袁紀誤。又其上恐脫“二月”兩字。

〔二〕 原“以”在“廢”上,據陳璞校記逕改。

三月辛巳,大赦天下。

夏四月丁巳,壞諸淫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