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紀》孝章皇帝紀上卷第十一

〔一〕 周禮地官小司徒曰:“三年則大比,大比則受邦國之比要。”注曰:“大比,謂使天下更簡閱民數及是其財物也。受邦國之比要,則亦受鄉遂矣。鄭司農云:‘五家為比,故以比為名。今時八月案比是也。要,謂其簿。’”據此可知,漢時每歲八月檢查戶口地宅,因需貌閱,故江革自輓車,載其母以往。

〔二〕 據范書江革傳補。

〔三〕 “本”字據范書刪。全後漢文以“冠”字為衍文,刪去之。然“冠”與下文“始” 相應,當以范書為是。

〔四〕 據全後漢文嚴校而補。

〔五〕 惠棟曰:“案章帝此詔,用昭帝賜韓福故事也。”按漢書王貢兩龔鮑傳曰:“自昭帝時,涿郡韓福以德行征至京師,賜策書束帛遣歸。詔曰:‘朕閔勞以官職之事,其務修孝弟以教鄉里,行道舍傳舍,縣次具酒肉,食從者及馬。長吏以時存問,常以歲八月賜羊一頭,酒二斛。不幸死者,賜復衾一,祠以中牢。’”又傳言王莽依韓福故事,復詔遣楚龔勝、琅邪邴漢歸故里。漢標榜以孝道治天下,故優待孝悌清行之士,屢有發生。袁宏類書江革、毛義、薛苞諸孝子,實本華嶠書之孝義傳,而范曄亦因而不革,兩漢風俗於此可見一斑。

廬江毛義以孝行稱,南陽人張奉慕其名,故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適至,以義為守令,義喜甚,動於顏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賤之,自恨來,固辭去。義母死,棄官行服,進退必以禮,賢良公車征,皆不至。張奉嘆曰:“賢者之心,故不可測。往日之喜,乃為親也,所謂‘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也〔一〕。”天子聞而嘉之,賜谷千斛,八月長吏問起居,加賜羊、酒。

〔一〕 語出韓詩外傳第一章曾子語。

汝南薛苞〔一〕,字孟嘗。喪母,以至孝聞。後母憎苞,出令別居。日夜號泣,不肯去,被歐打,不得已廬住門外,旦夕灑埽進養。父怒之,又廬於裡頭,晨昏不廢。積歲,父母慚而還之。後行六年服,喪過其哀,而弟子求出居,苞不能止。乃中分財,奴婢引其老者,曰:“與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廬取其荒者,曰:“吾少時所治,意所戀也。”器取朽者,曰:“我服之久,身所安也。”征拜侍中。苞性恬虛,以死自乞,有詔聽焉,禮如毛義。

〔一〕 范書作“薛包”。東觀記與袁紀同。惠棟曰:“先賢傳雲西平人。”按西平屬汝南郡。

華嶠曰:孔子稱:“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一〕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養,死無以葬。”子曰:“啜菽飲水,孝也。”〔二〕鐘鼓非樂雲之本,而器不可去;〔三〕三牲非孝養之主〔四〕,而養不可廢。夫務器而忘本〔五〕,樂之過也〔六〕;崇養以傷行,養之累也〔七〕。故〔言〕(定)以道養,周公之禮〔八〕,致四海之祭;〔言〕(定)以義養,則仲由之粥,無驕慢之性〔九〕。夫患啜菽粥之粗〔十〕,乾祿以求養,是以〔恥〕祿親也〔十一〕。孜孜於致孝,孝成而祿厚者〔十二〕,此能以義養也。孔子稱:“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兄弟之言。”〔十三〕言其孝皆合於道,莫可復間也。先代石氏父子稱孝,子慶相齊,人慕其孝而治〔十四〕。此殆所謂‘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也〔十五〕。若二子者,推至誠以為行,行信於心而感於人,以成名受祿,可謂能孝養也。

〔一〕 出孝經聖治章。

〔二〕 禮記檀弓下曰:“子路曰: ‘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孔子曰: ‘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斂手足形,還葬而無樽,稱其財,斯之謂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