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二十四 樂書第二


君子曰:禮樂不可以斯須去身。【正義】:此第十章名為樂化章第十,以化民,故次賓牟賈成第十也。其章中皆言樂陶化為善也。凡四段:一明人生禮樂恆與己俱也;二明禮樂不可偏用,各有一失也;三明聖人制禮作樂之由也;四明聖人制禮作樂,天下服從。此初段,人生禮樂恆與己俱也。恆故能化,化故在前也,引君子之言以張本也。斯須,俄頃也。失之者死,故俄頃不可去身者也。致樂以治心,【集解】:鄭玄曰:“致猶深審也。樂由中出,故治心也。”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集解】:王肅曰:“易,平易;直,正直;子諒,愛信也。”鄭玄曰:“油,新生好貌。”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集解】:鄭玄曰:“若善心生則寡於利慾,寡於利慾則樂矣。志明行成,不言而見信,如天也;不怒而見畏,如神也。”致樂,以治心者也;【正義】:結所由也。有威信,由於深審樂以結心之故。致禮,以治躬者也。【正義】:前明樂治心,今明禮檢跡。若深審於禮以治身,則莊敬也。鄭玄雲“禮自外作,故治身也。”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集解】:鄭玄曰:“禮自外作,故治身也。”【正義】:既身莊敬儼然,人望而畏之,是威嚴也。治內難見,發明樂句多;治外易觀,發明禮句少,而又結也。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集解】:鄭玄曰:“謂利慾生也。”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集解】:鄭玄曰:“易,輕易也。”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德煇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髮乎外而民莫不承順,【集解】:鄭玄曰:“德煇,顏色潤澤也。理,容貌進止也。”孫炎曰:“德煇,明惠也。理,言行也。”故曰“知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正義】:錯,七故反。引舊證民莫不承聽,莫不承順也。聖王有能詳審極致禮樂之道,舉而措之於天下,天下悉從,無難為之事也。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正義】:此樂化章第二段也。明禮樂不可偏用,各有一失,既方明所失,故前更言其所發外內不同也。動亦感觸。故禮主其謙,【集解】:鄭玄曰:“人所倦也。”王肅曰:“自謙損也。”【索隱】:王肅曰:“自謙慎也。”樂主其盈。【集解】:鄭玄曰:“人所懽也。”王肅曰:“充氣志也。”禮謙而進,以進為文;【集解】:鄭玄曰:“進者謂自勉強也。文猶美也,善也。”王肅曰:“禮自減損,所以進德修業也。”樂盈而反,以反為文。【集解】:鄭玄曰:“反謂自抑止也。”王肅曰:“樂充氣志而反本也。”禮謙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集解】:鄭玄曰:“放淫於聲樂,不能止也。”故禮有報【集解】:孫炎曰:“報謂禮尚往來,以勸進之。”王肅曰:“禮自減損,而以進為報也。”而樂有反。【集解】:孫炎曰:“反謂曲終還更始。”【索隱】:孫炎曰“反謂曲終還更始”也。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集解】:鄭玄曰:“俱起立於中,不銷不放。”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正義】:此樂化章第三段也。明聖人所以制樂,由人樂於歌舞,故聖人制樂以和樂之,故云樂者樂也。但懽樂是人所貪,貪不能自止,故云人情也。樂必發諸聲音,形於動靜,人道也。【集解】:鄭玄曰:“人道,人之所為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集解】:鄭玄曰:“不可過。”故人不能無樂,樂不能無形。【集解】:鄭玄曰:“形,聲音動靜也。”形而不為道,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綸而不息,【集解】:鄭玄曰:“文,篇辭也。息,銷也。”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集解】:鄭玄曰:“曲直,歌之曲折;繁省廉肉,聲之洪殺也。”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集解】:鄭玄曰:“方,道也。”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集解】:鄭玄曰:“審一,審其人聲也。比物謂雜金革土匏之屬以成文,五聲八音克諧,相應和也。”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正義】:前雲先王制之聲音,形於動靜,故此證其事也。此是發於聲音也。民聽正聲,得益盛德之美,志意得廣大也。執其乾戚,習其俯仰詘信,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集解】:鄭玄曰:“綴,表也,所以表行列也。”要其節奏,【集解】:鄭玄曰:“要猶會也。”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齊,中和之紀,【集解】:鄭玄曰:“紀,總要之名。”人情之所不能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