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七十一 易七



問:"'聖人無復,未嘗見其心。'天地之氣,有消長進退,故有復;聖人之心純乎天理,故無復。"曰:"固是。"又問:"'鼓舞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天地則任其自然,聖人贊化育,則不能無憂。"曰:"聖人也安得無憂?但聖人之憂憂得恰好,不過憂耳。"〔夔孫〕

舉"聖人無復,故不見其心"一節,語學者曰:"聖人天地心,無時不見。此是聖人因贊易而言一陽來復,於此見天地之心尤切,正是大黑暗中有一點明。"〔可學〕

國秀問:"舊見蔡元思說,先生說復卦處:'靜極而動,聖人之復;惡極而善,常人之復。'是否?"曰:固是。但常人也有靜極而動底時節,聖人則不復有惡極而善之復矣。"〔僩〕

上雲"見天地之心",以動靜言也;下雲"未嘗見聖人之心",以善惡言也。〔道夫〕

復雖一陽方生,然而與眾陰不相亂。如人之善端方萌,雖小而不為眾惡所遏底意思相似。〔學履〕饒錄作:"雖小而眾惡卻遏他不得。"

問:"'一陽復',在人言之,只是善端萌處否?"曰:"以善言之,是善端方萌處;以惡言之,昏迷中有悔悟向善意,便是復。如睡到忽然醒覺處,亦是復氣象。又如人之沉滯,道不得行,到極處,忽小啵壞浪湮創笮校已有可行之兆,亦是復。這道理千變萬化,隨所在無不渾淪。"〔淳〕

敬子問:"今寂然至靜在此,若一念之動,此便是復否?"曰:"恁地說不盡。復有兩樣,有善惡之復,有動靜之復,兩樣復自不相須,須各看得分曉。終日營營,與萬物並馳,忽然有惻隱、是非、羞惡之心發見,此善惡為陰陽也。若寂然至靜之中,有一念之動,此動靜為陰陽也。二者各不同,須推教子細。"〔僩〕

"伊川與濂溪說'復'字亦差不同。"用之云:"濂溪說得'復'字就歸處說,伊川就動處說。"曰:"然。濂溪就坤上說,就回來處說。如雲'利貞者誠之復','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皆是就歸來處說。伊川卻正就動處說。如'元亨利貞',濂溪就'利貞'上說'復'字,伊川就'元'字頭說'復'字。以周易卦爻之義推之,則伊川之說為正。然濂溪伊川之說,道理只一般,非有所異,只是所指地頭不同。以復卦言之,下面一畫便是動處。伊川雲'下面一爻,正是動,如何說靜得?雷在地中,復'云云。看來伊川說得較好。王弼之說與濂溪同。"〔僩〕

問:"'陽始生甚微,安靜而後能長。'故復之象曰:'先王以至日閉關。'人於迷途之復,其善端之萌亦甚微,故須莊敬持養,然後能大。不然,復亡之矣。"曰:"然。"又曰:"古人所以四十強而仕者,前面許多年亦且養其善端。若一下便出來與事物羈了,豈不壞事!"〔賀孫〕

"陽氣始生甚微,必安靜而後能長。"問曰:"此是靜而後能動之理,如何?如人之天理亦甚微,須是無私慾撓之,則順發出來。"曰:"且如此看。"又問:"'安靜'二字,還有分別否?"曰:"作一字看。"〔端蒙〕

叔重問:"'先生以至日閉關',程傳謂陽之始生至微,當安靜以養之,恐是十月純坤之卦,陽已養於至靜之中,至是方成體爾。"曰:"非也。養於既復之後。"又問"復見天地之心"。曰:"要說得'見'字親切,蓋此時天地之間無物可見天地之心。只有一陽初生,淨淨潔潔,見得天地之心在此。若見三陽發生萬物之後,則天地之心散在萬物,則不能見得如此端的。"〔雉〕

掩身事齋戒,月令夏至、冬至,君子皆"齋戒,處必掩身"。及此防未然。此二句兼冬至、夏至。閉關息商旅,所以養陽氣也。絕彼柔道牽。所以絕陰氣。易姤之初六'繫於金柅'是也。〔銖〕

問:"'無祗悔','祗'字何訓?"曰:"書中'祗'字,只有這'祗'字使得來別。看來只得解做'至'字。又有訓'多'為'祗'者,如'多見其不知量也','多,祗也'。'祗'與'只'同。"〔僩〕

先生舉易傳語"惟其知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曰:"這般說話好簡當。"〔文蔚〕

問:"上六'迷復',至下'十年不克征',如何?"曰:"過而能改,則亦可以進善。迷而不復,自是無說,所以無往而不凶。凡言'三年'、'十年'、'三歲',皆是有個象,方說。若三歲猶是有個期限,到十年,便是無說了。"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