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二十 論語二



問:"'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語初學,將自謀不暇,何以及得人?"曰:"謂如傳得師友些好說話好文字,歸與朋友,亦喚做及人。如有好說話,得好文字,緊緊藏在籠篋中,如何得及人。"容。

或問:"'有朋自遠方來',程先生云:'推己之善以及人。'有舜善與人同底意。"曰:"不必如此思量推廣添將去,且就此上看。此中學問,大率病謗在此,不特近時為然。自彪德美來已如此,蓋三十餘年矣。向來記得與他說中庸鬼神之事,也須要說此非功用之鬼神,乃妙用之鬼神,羈纏說去,更無了期。只是向高乘虛接渺說了。此正如看屋,不向屋裡看其間架如何,好惡如何,堂奧如何,只在外略一綽過,便說更有一個好屋在,又說上面更有一重好屋在。又如吃飯,不吃在肚裡,卻向上家討一碗來比,下家討一碗來比,濟得甚事!且如讀書,直是將一般書子細沈潛去理會。有一看而不曉者,有再看而不曉者,其中亦有再看而可曉者。看得來多,不可曉者自可曉。果是不曉致疑,方問人。今來所問,皆是不曾子細看書,又不曾從頭至尾看,只是中間接起一句一字來備禮發問。此皆是應故事來問底,於己何益,將來何用。此最學者大病!"〔謙〕

程氏云:"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樂。"此說是。若楊氏云:"與共講學"之類,皆不是。我既自未有善可及人,方資人相共講學,安得"有朋自遠方來"!〔璘〕

吳仁父問"非樂不足以語君子"。曰:"惟樂後,方能進這一步。不樂,則何以為君子。"時舉云:"說在己,樂有與眾共之之意。"曰:"要知只要所學者在我,故說。人只爭這一句。若果能悅,則樂與不慍,自可以次而進矣。"〔時舉〕

"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說是中心自喜說,樂便是說之發於外者。〔僩〕說樂。

說是感於外而發於中,樂則充於中而溢於外。〔道夫〕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自是不相干涉,要他知做甚!自家為學之初,便是不要人知了,至此而後真能不要人知爾。若鍛鍊未能得十分如此成熟,心裡固有時被它動。及到這裡,方真箇能人不我知而不慍也。〔僩〕人不知不慍。

"人不知而不慍"。為善乃是自己當然事,於人何與。譬如吃飯,乃是要得自家飽。我既在家中吃飯了,何必問外人知與不知。蓋與人初不相干也。〔拱壽〕

問"人不知而不慍"。曰:"今有一善,便欲人知;不知,則便有不樂之意。不特此也,人有善而人或不知之,初不乾己事,而亦為之不平,況其不知己乎!此則不知不慍,所以為難。"〔時舉〕

尹氏云:"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此等句極好。君子之心如一泓清水,更不起些微波。〔人傑〕

問:"學者稍知為己,則人之知不知,自不相干。而集注何以言'不知不慍者逆而難'?"曰:"人之待己,平平恁地過,亦不覺。若被人做個全不足比數底人看待,心下便不甘,便是慍。慍非忿怒之謂。"〔賀孫〕

或問"不亦樂乎"與"人不知而不慍"。曰:"樂公而慍私。君子有公共之樂,無私己之怨。"〔時舉〕樂、不慍。

有朋自遠方來而樂者,天下之公也;人不知而慍者,一己之私也。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則樂;人不己知,則不慍。樂慍在物不在己,至公而不私也。〔銖〕

"或問謂朋來講習之樂為樂。"曰:"不似伊川說得大。蓋此個道理天下所公共,我獨曉之,而人曉不得,也自悶人。若'有朋自遠方來',則信向者眾,故可樂。若以講習為樂,則此方有資於彼而後樂,則其為樂也小矣。這個地位大故是高了。'人不知而不慍',說得容易,只到那地位自是難。不慍,不是大故怒,但心裡略有些不平底意思便是慍了。此非得之深,養之厚者,不能如此。"〔夔孫〕義剛錄同,見訓揚。

聖賢言語平鋪地說在那裡。如夫子說"學而時習之",自家是學何事,便須著時習。習之果能說否?"有朋自遠方來",果能樂不樂?今人之學,所以求人知之。不見知,果能不慍否?〔道夫〕(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