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宜興陶瓷博物館作文

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同志題寫館名)於30年前由陶瓷產品陳列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時任中聯部部長李一氓題寫書名)逐步擴建、發展而來。作為世界聞名的陶都、中國重點陶瓷產區之一的宜興,我們一直覺得有這么一個陶瓷博物館而感到自豪,作為一幢建築物,它坐落在陶業重鎮的丁蜀鎮西邊,新老104國道的中間,它依坡而建,拾級而上,主副對稱,綠瓦封頂,巍峨挺拔,已成為陶都宜興的標誌性建築。周圍林木扶疏,翠竹搖影,小橋流水,長廊迂迴,一派江南山水園林美景。而它的館藏作品,無論是數量,還是門類、品種、水平,均列國內各大陶瓷產區陶瓷博物館之前,按照宜興陶瓷品種的問世先後,古代、近代、現代,彩陶、青瓷、均陶、紫砂、美陶、精陶,分館布局,陳列有序。它藏的是陶瓷,展示的卻是宜興陶瓷的數千年歷史;它展示的陶瓷器物,弘揚的卻是燦爛的陶瓷文化。也許在宜興人眼中不以為然的一件件歷代陶瓷器皿(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卻彰顯著宜興文脈的最大亮點。在近萬件的陶瓷藏品中,不僅門類齊全,品種繁多,且件件份量厚重,其中屬於國家一級文物9件,二級文物就有41件,三級文物57件,這在縣一級博物館已是十分了得,著實不可小看。

每當我陪著國內外客人踏進宜興陶瓷博物館,看著那一件歷朝歷代留下來的陶瓷藏品,腦海里仿佛呈現著一幅幅宜興先民陶工們,在土與火的交織里,忙忙碌碌揮汗如雨且面色凝重,當看到從熊熊窯火中蛻變而成的缸、瓮、壇、罐、壺、盆、瓶、鼎時,會流露出燦爛的笑容和豐收的喜悅。當我向客人們一一介紹歷史上紫砂名人的作品時,我仿佛看到了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顧景舟、蔣蓉等一張張慈祥的面孔,正是他們那一雙雙靈巧的雙手,不僅為我們留下精美絕倫,雋味永久的一件件藝術瑰寶,更有一大批芬芳的桃李徐漢棠、徐秀棠、呂堯臣、汪寅仙、顧紹培、周桂珍、何道洪、曹婉芬······這不由使我又看到了當今一大批陶瓷藝術家李守才、邱玉林、徐安碧、毛國強、徐達明、季益順、吳鳴、曹亞麟、陳建平、張振中、范建軍、華健、范偉群、史小明······他們在傳承,更在創新,一批與時俱進,具有時代特色的陶藝作品,見證著宜興陶瓷近年來的發展與提升。活躍當今的一大批青年陶藝家,接過傳承宜興陶瓷的接力捧,擔當著延續陶都輝煌的重大責任,他們是宜興陶瓷的薪火傳人。總之,不管是宜興陶瓷的先人、前輩還是新人,在我的眼中,他們都是宜興陶瓷的驕子,我要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敬意。

如今的陶博館,除了宜興陶瓷的展出,還另闢展館,陳列了國內其它產區、其它國家和地區的陶藝作品。這是開放交流的成果,在與國內各大陶瓷產區的互動中,景德鎮的藝術瓷、醴陵的釉下彩、德化的白瓷、龍泉的青瓷、禹州的鈞瓷,汝州的汝瓷、大專院校的現代陶藝·······在與國際陶藝家學會的幾次研討活動時,歐美陶藝家帶來了他們的作品,留在了宜興,陳列在陶博館。特別是近十年來,與韓國陶瓷文化協會,交流頻繁,先後數十位韓國陶藝家把他們最自己滿意的作品捐給了宜興,陳放在陶博館。這些風格各異,充滿著友誼的陶藝作品,與我們宜興的陶藝作品,陳於一館,交相輝映,更豐富了陶博館的收藏,也向宜興的陶藝工作者提供了學習借鑑的樣本。

宜興陶博館三十而正當時,作為陶都宜興最亮名片的對外視窗,它的作用無可替代,陶博館常年開放,面對紛至沓來的一批批參觀者,欣喜之餘,不無憂慮,日益增多的藏品,擴容擴庫急在眉捷;繁重的接待任務,人才培養尤為迫切,這些,政府及主管部門應該重視,而博物館自身更應時不我待,實幹才能興館。我們期望著宜興陶博館在50年慶典時,會有更大的進步,我們遙想著,宜興陶博館在100年慶典時,將會和美麗富饒、現代發達的陶都宜興共同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