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東觀漢記卷十五

〔一三〕“日蝕,司徒丁鴻上疏曰” ,范曄後漢書和帝紀載,永元四年閏三月,太常丁鴻為司徒,六月戊戌朔,日食。丁鴻上疏當在此月。

〔一四〕“弒”,原誤作“殺”,聚珍本作“弒”,范曄後漢書丁鴻傳同,今據改。“三十六”,聚珍本同,范書作“三十二”。李賢注云:“劉向上書云:‘弒君三十六。’今據春秋與劉向同,而東觀及續漢、范氏諸本皆雲‘三十二’,蓋誤也。”是東觀漢記原文作“三十二”。

〔一五〕“伏見大將軍”,此下有脫文。范曄後漢書丁鴻傳載鴻疏云:“今大將軍雖欲敕身自約,不敢僭差,然而天下遠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謁辭,求通待報,雖奉符璽,受台敕,不敢便去,久者至數十日。”由此可以看出,所脫文字為“雖欲 ”至“承旨”二十一字。

〔一六〕“下權盛”,據范曄後漢書丁鴻傳,此句下刪削頗多,其中有“閒者月滿先節,過望不虧,此臣驕溢 背君,事功獨行也”諸句,李賢注云:“‘月滿先節’,謂未及望而滿也。東觀記作‘先節’,俗本作‘失節’,字之誤也。”可見東觀漢記原有“閒者月滿先節”諸語,御覽卷四五三引時刪去。

〔一七〕“外附之臣”,謂背離公室,□附私家的臣屬。

〔一八〕“子夔嗣”,范曄後漢書丁鴻傳云:永元“六年,鴻薨,賜贈有加常禮。子湛嗣。湛卒,子浮嗣。浮卒,子夏嗣”。李賢注云:“東觀記及續漢書‘夏’字作‘夔’也。”此條文字即綜合范書和李賢注輯出。姚本、聚珍本同。


 楊喬
楊喬曰:〔一〕“臣伏念二千石,〔二〕典牧千里。” 文選卷三八張悛為吳令謝詢求為諸孫置守冢人表李善注
〔一〕 “楊喬”,會稽烏傷人。聚珍本以為時代不可考。按范曄後漢書楊琁傳云:“兄喬,為尚書,容儀偉麗,數上言政事。桓帝愛其才貌,詔妻以公主。喬固辭不聽,遂閉口不食,七日而死。”又循吏孟嘗傳云:“桓帝時,尚書同郡楊喬上書薦嘗。” 是楊喬為桓帝時人。

〔二〕 “念”,聚珍本作“見”。


 毛義
廬江毛義,〔一〕性恭儉謙約,〔二〕少時家貧,以孝行稱。〔
三〕南陽張奉慕其名,〔四〕往候之。坐有頃,府檄適至,以義守令。〔五〕義奉而入白母,〔六〕喜動顏色。書鈔卷一0三
〔一〕 “毛義”,范曄後漢書卷三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序、袁宏後漢紀卷一一略載其事。又見汪文台輯謝承後漢書卷七、華嶠後漢書卷一。

〔二〕 “性恭儉謙約”,原無此句,聚珍本有,御覽卷五九七引亦有,今據增補。

〔三〕 “以孝行稱”,此句下聚珍本有“為安陽尉”一句。按范曄後漢書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序李賢注引云:“義為安陽尉,府檄到,當守令。”通鑑卷四六胡三省注引云:“義為安陽尉,府檄至。”聚珍本所增即據此。

〔四〕 “名”,御覽卷五九七引同,姚本、聚珍本作“義”,類聚卷五八引亦作“義”。

〔五〕 “以義守令”,“守”,攝代。“令”,縣令。通鑑卷四六章帝元和元年載:“南陽張奉慕義名,往候之, 坐定而府檄適至,以義守安陽令。”是以毛義攝代安陽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