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九十四 周子之書



問:"'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此理如何?"曰:"譬之晝夜:晝固是屬動,然動卻來管那神不得;夜固是屬靜,靜亦來管那神不得。蓋神之為物,自是超然於形器之表,貫動靜而言,其體常如是而已矣。"〔時舉〕

"動、靜"章所謂神者,初不離乎物。如天地,物也。天之收斂,豈專乎動?地之發生,豈專乎靜?此即神也。〔閎祖〕

問:"'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靜而無靜,動而無動,神也。'所謂物者,不知人在其中否。"曰:"人在其中。"曰:"所謂神者,是天地之造化否?"曰:"神,即此理也。"問:"物則拘於有形;人則動而有靜,靜而有動,如何卻同萬物而言?"曰:"人固是靜中動,動中靜,亦謂之物。凡言物者,指形器有定體而言,然自有一個變通底在其中。須知器即道,道即器,莫離道而言器可也。凡物皆有此理。且如這竹椅,固是一器,到適用處,便有個道在其中。"又問神,曰"神在天地中,所以妙萬物者,如水為陰則根陽,火為陽則根陰"云云。先生曰:"文字不可泛看,須是逐句逐段理會。此一段未透,又去看別段,便鶻突去,如何會透徹,如何會貫通。且如此段未說理會到十分,亦且理會七分,看來看去,直至無道理得說,卻又再換一段看。疏略之病,是今世學者通患。不特今時如此,前輩看文字,蓋有一覽而盡者,亦恐只是無究竟。"問:"經書須逐句理會。至如史書易曉,只看大綱,如何?"曰:"較之經書不同,然亦自是草率不得。須當看人物是如何,治體是如何,國勢是如何,皆當子細。"因舉上蔡看明道讀史:"逐行看過,不差一字。"〔宇〕

至之問:"'水陰根陽,火陽根陰'與'五行陰陽,陰陽太極'為一截,'四時運行,萬物終始'與'混兮辟分,其無窮兮'為一截。'混兮'是'利貞誠之復','辟兮'是'元亨誠之通'。注下'自五而一,自五而萬'之說,則是太極常在貞上,恐未穩。"先生大以為然。曰:"便是猶有此等硬說處。"直卿云:"自易說'元亨利貞',直到濂溪康節始發出來。"〔方子〕

"混兮辟兮",混,言太極;辟,言為陰陽五行以後,故末句曰:"其無窮兮。"言既辟之後,為陰陽五行,為萬物,無窮盡也。〔人傑〕

◎樂

通書論樂意,極可觀,首尾有條理。只是淡與不淡,和與不和,前輩所見各異。邵康節須是二四六八,周子只是二四中添一上為五行。如剛柔添善惡,又添中於其間,周子之說也。〔可學〕

問:"通書注云:'而其製作之妙,真有以得乎聲氣之元。'不知而今尚可尋究否?"曰:"今所爭,祇是黃鍾一宮耳。這裡高則都高,這裡低則都低,蓋難得其中耳。"問:"胡安定樂如何?"曰:"亦是一家。"〔榦〕

◎聖學

問:"伊川云:'為士必志於聖人。'周子乃云:'一為要,一者,無欲也。'何如?"曰:"若注釋古聖賢之書,恐認當時聖賢之意不親切,或有誤處。此書乃周子自著,不應有差。'一者,無欲',一便是無欲。今試看無欲之時,心豈不一?"又問:"比主一之敬如何?"曰:"無欲之與敬,二字分明。要之,持敬頗似費力,不如無欲撇脫。人只為有欲,此心便千頭萬緒。此章之言,甚為緊切,學者不可不知。"

問:"一是純一靜虛,是此心如明鑑止水,無一毫私慾填於其中。故其動也,無非從天理流出,無一毫私慾撓之。靜虛是體,動直是用。"曰:"也是如此。靜虛易看,動直難看。靜虛,只是伊川云:'中有主則虛,虛則邪不能入',是也。若物來奪之,則實;實則暗,暗則塞。動直,只是其動也更無所礙。若少有私慾,便礙便曲。要恁地做,又不要恁地做,便自有窒礙,便不是直。曲則私,私則狹。"〔端蒙〕

或問:"聖可學乎云云。一為要"。"這個是分明底一,不是鶻突底一。"問:"如何是鶻突底一?"曰:"須是理會得敬落著處。若只塊然守一個'敬'字,便不成個敬。這個亦只是說個大概。明通,在己也;公溥,接物也。須是就靜虛中涵養始得。明通,方能公溥。若便要公溥,定不解得。靜虛、明通,'精義入神'也;動直、公溥,'利用安身'也。"又曰:"一即所謂太極。靜虛、明通,即圖之陰靜;動直、公溥,即圖之陽動。"〔賀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