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九十四 周子之書



或求先生揀近思錄。先生披數板,云:"也揀不得。"久之,乃曰:"'無極而太極',不是說有個物事光輝輝地在那裡。只是說這裡當初皆無一物,只有此理而已。既有此理,便有此氣;既有此氣,便分陰陽,以此生許多物事。惟其理有許多,故物亦有許多。以小而言之,則此下疑有脫句。無非是天地之事;以大而言之,則君臣父子夫婦朋友,無非是天地之事。只是這一個道理,所以'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而今看他說這物事,這機關一下撥轉後,卒乍攔他不住。聖人所以'一日二日萬幾,兢兢業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只是大化恁地流行,隨得是,便好;隨得不是,便喝他不住。'存心養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所以昨日說西銘都相穿透。所以太極圖說,'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二氣交感,所以化生萬物,這便是'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只是說得有詳略,有急緩,只是這一個物事。所以萬物到秋冬時,各自收斂閉藏,忽然一下春來,各自發越條暢。這只是一氣,一個消,一個息。只如人相似,方其默時,便是靜;及其語時,便是動。那個滿山青黃碧綠,無非是這太極。所以'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皆是那'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以周先生太極、通書只是滾這許多句。'繼之者善'是動處,'成之者性'是靜處。'繼之者善'是流行出來,'成之者性'則各自成個物事。'繼善'便是'元亨','成性'便是'利貞'。及至'成之者性',各自成個物事,恰似造化都無可做了;及至春來,又流行出來,又是'繼之者善'。譬如禾穀一般,到秋斂冬藏,千條萬穟,自各成一個物事了;及至春,又各自發生出。以至人物,以至禽獸,皆是如此。且如人,方其在胞胎中,受父母之氣,則是'繼之者善';及其生出,又自成一個物事,'成之者性也'。既成其性,又自繼善,只是這一個物事,今年一年生了,明年又生出一副當物事來,又'繼之者善',又'成之者性',只是這一個物事滾將去。所以'仁者見之謂之仁',只是見那發生處;'智者見之謂之智',只是見那成性處。到得'百姓日用而不知',則不知這事物矣。所以易只是個陰陽交錯,千變萬化。故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聖人所以說出來時,只是使人不迷乎利害之途。"又曰:"近思錄第二段說'誠無為,幾善惡'。'誠無為',只是自然有實理恁地,不是人做底,都不犯手勢,只是自然一個道理恁地。'幾善惡',則是善裡面便有五性,所以為聖,所以為賢,只是這個。"又曰:"下面說天下大本,天下達道。未發時便是靜,已發時便是動。方其未發,便有一個體在那裡了;及其已發,便有許多用出來。少間一起一倒,無有窮盡。若靜而不失其體,便是'天下之大本';動而不失其用,便是'天下之達道'。然靜而失其體,則'天下之大本'便錯了;動而失其用,則'天下之達道'便乖了。說來說去,只是這一個道理。"〔義剛〕

時紫芝亦曾見尹和靖來,嘗注太極圖。不知何故,渠當時所傳圖本,第一個圈子內誤有一點。紫芝於是從此起意,謂太極之妙皆在此一點。亦有通書解,無數凡百說話。〔揚〕

◎通書

周子留下太極圖,若無通書,卻教人如何曉得?故太極圖得通書而始明。〔大雅〕

通書一部,皆是解太極說。這道理,自一而二,二而五。如"誠無為,幾善惡,德"以下,便配著太極陰陽五行,須是子細看。〔〈螢,中"蟲改田"〉〕

直卿云:"通書便可上接語孟。"曰:"此語孟較分曉精深,結構得密。語孟說得較闊。"〔方子〕

通書覺細密分明,論孟又闊。〔高〕

◎誠上

問"誠者聖人之本。"曰:"此言本領之'本'。聖人所以聖者,誠而已。"〔銖〕

"誠者聖人之本",言太極。"'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言陰陽五行。"'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言氣化。"純粹至善者",通繳上文。"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解"誠者聖人之本"。"繼之者善也",解"大哉乾元"以下;"成之者性也",解"乾道變化"以下。"元亨,誠之通",言流行處;"利貞,誠之復",言學者用力處。"大哉易也!性命之源",又通繳上文。〔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