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九十四 周子之書



或問太極。曰:"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周子所謂太極,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底表德。"〔謙〕

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個理而已。因其極至,故名曰太極。〔廣〕

才說太極,便帶著陰陽;才說性,便帶著氣。不帶著陰陽與氣,太極與性那裡收附?然要得分明,又不可不拆開說。〔宇〕

因問:"太極圖所謂'太極',莫便是性否?"曰:"然。此是理也。"問:"此理在天地間,則為陰陽,而生五行以化生萬物;在人,則為動靜,而生五常以應萬事。"曰:"動則此理行,此動中之太極也;靜則此理存,此靜中之太極也。"洽。

問:"先生說太極'有是性則有陰陽五行'云云,此說性是如何?"曰:"想是某舊說,近思量又不然。此'性'字為稟於天者言。若太極,只當說理,自是移易不得。易言'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則謂之'善',至於成之者方謂之'性'。此謂天所賦於人物,人物所受於天者也。"〔宇〕

問:"'即陰陽而指其本體,不雜於陰陽而言之',是於道有定位處指之。"曰:"然。'一陰一陽之謂道',亦此意。"〔可學〕

自太極至萬物化生,只是一個道理包括,非是先有此而後有彼。但統是一個大源,由體而達用,從微而至著耳。〔端蒙〕

某常說:"太極是個藏頭底,動時屬陽,未動時又屬陰了。"〔方子〕

太極自是涵動靜之理,卻不可以動靜分體用。蓋靜即太極之體也,動即太極之用也。譬如扇子,只是一個扇子,動搖便是用,放下便是體。才放下時,便只是這一個道理;及搖動時,亦只是這一個道理。

梁文叔云:"太極兼動靜而言。"曰:"不是兼動靜,太極有動靜。喜怒哀樂未發,也有個太極;喜怒哀樂已發,也有個太極。只是一個太極,流行於已發之際,斂藏於未發之時。"

問:"'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見得理先而氣後。"曰:"雖是如此,然亦不須如此理會,二者有則皆有。"問:"未有一物之時如何?"曰:"是有天下公共之理,未有一物所具之理。"〔德明〕

問:"太極之有動靜,是靜先動後否?"曰:"一動一靜,循環無端。無靜不成動,無動不成靜。譬如鼻息,無時不噓,無時不吸;噓盡則生吸,吸盡則生噓,理自如此。"〔德明〕

問:"太極動然後生陽,則是以動為主?"曰:"才動便生陽,不是動了而後生。這個只得且從動上說起,其實此之所以動,又生於靜;上面之靜,又生於動。此理只循環生去,'動靜無端,陰陽無始'。"〔賀孫〕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不是動後方生陽,蓋才動便屬陽,靜便屬陰。"動而生陽",其初本是靜,靜之上又須動矣。所謂"動靜無端",今且自"動而生陽"處看去。〔時舉〕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非是動而後有陽,靜而後有陰,截然為兩段,先有此而後有彼也。只太極之動便是陽,靜便是陰。方其動時,則不見靜;方其靜時,則不見動。然"動而生陽",亦只是且從此說起。陽動以上,更有在。程子所謂"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於此可見。〔端蒙〕

國秀說太極。曰:"公今夜說得卻似,只是說太極是一個物事,不得。說太極中便有陰陽,也不得。他只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公道未動以前如何?"曰:"只是理。"曰:"固是理,只不當對動言。未動即是靜,未靜又即是動,未動又即是靜。伊川云:'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惟知道者識之。'動極復靜,靜極復動,還當把那個做擗初頭始得?今說'太極動而生陽',是且推眼前即今個動斬截便說起。其實那動以前又是靜,靜以前又是動。如今日一晝過了,便是夜,夜過了,又只是明日晝。即今晝以前又有夜了,昨夜以前又有晝了。即今要說時日起,也只且把今日建子說起,其實這個子以前豈是無了?"〔賀孫〕

問:"'太極動而生陽',是有這動之理,便能動而生陽否?"曰:"有這動之理,便能動而生陽;有這靜之理,便能靜而生陰。既動,則理又在動之中;既靜,則理又在靜之中。"曰:"動靜是氣也,有此理為氣之主,氣便能如此否?"曰:"是也。既有理,便有氣;既有氣,則理又在乎氣之中。周子謂:'五殊二實,二本則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大小有定。'自下推而上去,五行只是二氣,二氣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來,只是此一個理,萬物分之以為體,萬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然總又只是一個理。此理處處皆渾淪,如一粒粟生為苗,苗便生花,花便結實,又成粟,還複本形。一穗有百粒,每粒個個完全;又將這百粒去種,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初間只是這一粒分去。物物各有理,總只是一個理。"曰:"鳶飛魚躍,皆理之流行發見處否?"曰:"固是。然此段更須將前後文通看。"〔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