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十一 學五



大凡讀書,且要讀,不可只管思。口中讀,則心中閒,而義理自出。某之始學,亦如是爾,更無別法。〔節〕

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一作"體"。察。又云:"讀一句書,須體察這一句,我將來甚處用得。"又云:"文字是底固當看,不是底也當看;精底固當看,粗底也當看。"〔震〕

讀書須是虛心切己。虛心,方能得聖賢意;切己,則聖賢之言不為虛說。

看文字須是虛心。莫先立己意,少刻多錯了。又曰:"虛心切己。虛心則見道理明;切己,自然體認得出。"〔時舉〕

聖人言語,皆天理自然,本坦易明白在那裡。只被人不虛心去看,只管外面捉摸。及看不得,便將自己身上一般意思說出,把做聖人意思。〔淳〕

聖賢言語,當虛心看,不可先自立說去撐拄,便喎斜了。不讀書者,固不足論;讀書者,病又如此。〔淳〕

凡看書,須虛心看,不要先立說。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後又看一段。須如人受詞訟,聽其說盡,然後方可決斷。〔泳〕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說,殊害事。蓋既不得正理,又枉費心力。不若虛心靜看,即涵養、究索之功,一舉而兩得之也。〔時舉〕

大抵義理,須是且虛心隨他本文正意看。〔必大〕

讀書遇難處,且須虛心搜討意思。有時有思繹底事,卻去無思量處得。〔敬仲〕

問:"如先生所言,推求經義,將來到底還別有見處否?"曰:"若說如釋氏之言有他心通,則無也。但只見得合如此爾。"再問:"所說'尋求義理,仍須虛心觀之',不知如何是虛心?"曰:"須退一步思量。"次日,又問退一步思量之旨。曰:"從來不曾如此做工夫,後亦是難說。今人觀書,先自立了意後方觀,盡率古人語言入做自家意思中來。如此,只是推廣得自家意思,如何見得古人意思!須得退步者,不要自作意思,只虛此心將古人語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殺向何處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長進處。且如孟子說詩,要'以意逆志,是為得之'。逆者,等待之謂也。如前途等待一人,未來時且須耐心等待,將來自有來時候。他未來,其心急切,又要進前尋求,卻不是'以意逆志',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牽率古人言語,入做自家意中來,終無進益。"〔大雅〕

某嘗見人云:"大凡心不公底人,讀書不得。"今看來,是如此。如解說聖經,一向都不有自家身己,全然虛心,只把他道理自看其是非。恁地看文字,猶更自有牽於舊習,失點檢處。全然把一己私意去看聖賢之書,如何看得出!〔賀孫〕

或問:"看文字為眾說雜亂,如何?"曰:"且要虛心,逐一說看去,看得一說,卻又看一說。看來看去,是非長短,皆自分明。譬如人慾知一個人是好人,是惡人,且隨他去看。隨來隨去,見他言語動作,便自知他好惡。"又曰:"只要虛心。"又云:"濯去舊聞,以來新見。"

觀書,當平心以觀之。大抵看書不可穿鑿,看從分明處,不可尋從隱僻處去。聖賢之言,多是與人說話。若是嶢崎,卻教當時人如何曉。〔節〕

觀書,須靜著心,寬著意思,沈潛反覆,將久自會曉得去。〔儒用〕

放寬心,以他說看他說。以物觀物,無以己觀物。〔道夫〕

以書觀書,以物觀物,不可先立己見。

讀書,須要切己體驗。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長。〔方〕

學者當以聖賢之言反求諸身,一一體察。須是曉然無疑,積日既久,當自有見。但恐用意不精,或貪多務廣,或得少為足,則無由明耳。〔祖道〕

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理義,須反來就自家身上以手自指。推究。秦漢以後無人說到此,亦只是一向去書冊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會。自家見未到,聖人先說在那裡。自家只借他言語來就身上推究,始得。〔淳〕

今人讀書,多不就切己上體察,但於紙上看,文義上說得去便了。如此,濟得甚事!"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古人亦須讀書始得。但古人讀書,將以求道。不然,讀作何用?今人不去這上理會道理,皆以涉獵該博為能,所以有道學、俗學之別。因提案上藥囊起,曰:"如合藥,便要治病,終不成合在此看。如此,於病何補!文字浩瀚,難看,亦難記。將已曉得底體在身上,卻是自家易曉易做底事。解經已是不得已,若只就註解上說,將來何濟!如畫那人一般,畫底卻識那人。別人不識,須因這畫去求那人,始得。今便以畫喚做那人,不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