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十一 學五



看經傳有不可曉處,且要旁通。待其浹洽,則當觸類而可通矣。〔人傑〕

經旨要子細看上下文義。名數制度之類,略知之便得,不必大段深泥,以妨學問。

理明後,便讀申韓書,亦有得。〔方子〕以下雜論。

諸先生立言有差處,如橫渠知言。當知其所以差處,不宜一切委之,所以自廣其志,自進其知也。

讀書理會道理,只是將勤苦捱將去,不解得不成。"文王猶勤,而況寡德乎!"今世上有一般議論,成就後生懶惰。如雲不敢輕議前輩,不敢妄立論之類,皆中怠惰者之意。前輩固不敢妄議,然論其行事之是非,何害?固不可鑿空立論,然讀書有疑,有所見,自不容不立論。其不立論者,只是讀書不到疑處耳。將精義諸家說相比並,求其是,便自有合辨處。〔璘〕

因言讀書法,曰:"且先讀十數過,已得文義四五分;然後看解,又得三二分;又卻讀正文,又得一二分。向時不理會得孟子,以其章長故也。因如此讀。元來他章雖長,意味卻自首末相貫。"又問讀書心多散亂。曰:"便是心難把捉處。知得此病者,亦早少了。向時舉中庸'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說與直卿云:'且如讀十句書,上九句有心記得,心不走作,則是心在此九句內,是誠,是有其物,故終始得此九句用。若下一句心不在焉,便是不誠,便無物也。'"明作,以下論看註解。

"大凡人讀書,且當虛心一意,將正文熟讀,不可便立見解。看正文了,卻著深思熟讀,便如己說,如此方是。今來學者一般是專要作文字用,一般是要說得新奇,人說得不如我說得較好,此學者之大病。譬如聽人說話一般,且從他說盡,不可剿斷他說,便以己意見抄說。若如此,全不見得他說是非,只說得自家底,終不濟事。"久之,又曰:"須是將本文熟讀,字字咀嚼教有味。若有理會不得處,深思之;又不得,然後卻將註解看,方有意味。如人飢而後食,渴而後飲,方有味。不飢不渴而強飲食之,終無益也。"又曰:"某所集注論語,至於訓詁皆子細者,蓋要人字字與某著意看,字字思索到,莫要只作等閒看過了。"又曰:"讀書,第一莫要先立個意去看他底;莫要才領略些大意,不耐煩,便休了。"〔祖道〕

學者觀書,先須讀得正文,記得註解,成誦精熟。注中訓釋文意、事物、名義,發明經指,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來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透處。若不如此,只是虛設議論,如舉業一般,非為己之學也。曾見有人說詩,問他關雎篇,於其訓詁名物全未曉,便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某因說與他道:"公而今說詩,只消這八字,更添'思無邪'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詩了。其他三百篇,皆成渣滓矣!"因憶頃年見汪端明說:"沈元用問和靖:'伊川易傳何處是切要?'尹云:'"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此是切要處。'"後舉似李先生,先生曰:"尹說固好。然須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說得此話。若學者未曾子細理會,便與他如此說,豈不誤他!"某聞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無實,不濟事,自此讀書益加詳細雲。此一段,系先生親書示書堂學者。

凡人讀書,若窮得到道理透處,心中也替他饒本作"替地"。快活。若有疑處,須是參諸家解熟看。看得有差互時,此一段終是不穩在心頭,不要放過。〔敬仲〕

凡看文字,諸家說有異同處,最可觀。謂如甲說如此,且撏扯住甲,窮盡其詞;乙說如此,且撏扯住乙,窮盡其詞。兩家之說既盡,又參考而窮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學蒙〕

經之有解,所以通經。經既通,自無事於解,借經以通乎理耳。理得,則無俟乎經。今意思只滯在此,則何時得脫然會通也。且所貴乎簡者,非謂欲語言之少也,乃在中與不中爾。若句句親切,雖多何害。若不親切,愈少愈不達矣!某嘗說:"讀書須細看得意思通融後,都不見註解,但見有正經幾個字在,方好。"〔大雅〕

句心。〔方子〕